第53章 盧象升續(1 / 1)

明朝好老爺 寧海叢子 2952 字 2024-03-26

大明朝廷最大問題是沒錢。因為缺餉,諸多平叛明軍嘩變成叛軍。而朝廷辦法卻是向早已揭不開鍋的農戶加征“三餉”,火上澆油?   ......   盧象升到任後連上“平寇十要”和“三大機宜”兩疏,認為這搞法不僅難以籌出軍餉,隻會逼迫軍民投身賊寇,朝廷會深陷陷越剿越多死循環。適時提出“因糧輸餉”,即向家境殷實官紳加稅。   “熟計八年來強寇愈剿愈橫,所在攻城掠野,大率皆由兵民從賊作賊,是以黨類日繁。民從賊,多起於饑寒;兵從賊,多緣於缺餉……   鄉紳每地糧一兩助銀二錢,士民地糧五兩以上每兩助銀一錢,其自一錢二錢而外,及士民地糧不及五兩,與夫兵荒應免之地,不得混征分毫。並以一年為止,向後不得借題科派……”   說的事兒想必崇禎也明白,雖阻力重重,卻是唯一可行辦法。流民軍也類似這個方法,而且更狠。奈何崇禎沒這魄力,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根本問題不能解決,平叛隻能遙遙無期。瞅著這燙手山芋,連上兩份辭呈,崇禎皇帝沒同意。   ......   崇禎九年正月,高迎祥率數十萬流民軍圍攻南京北部門戶滁州。盧象升率軍南下救援,此戰“奇兵”之法發揮奇效。以關寧軍為主騎兵部隊,通過突襲沖陣,搞得龐大的流民軍戰陣混亂進而全軍崩潰。   此後一路追殺,七頂山再次大敗流民軍,流民軍精騎損失殆盡。形勢一片大好,崇禎甩手一招臭棋。當年五月末,後金入寇京畿劫掠,順便消耗明軍實力,但崇禎認為這奔自個兒來的,急令盧象升北上勤王。尷尬的是,盧象升趕往京師途中,後金已滿載北返。或頭痛醫頭,亦或認為京畿安全遠比剿滅流民軍更重要,崇禎未讓盧象升回任,改為宣大總督。   如此一來各路流民軍如獲新生,“於是豫、楚諸賊遂大逞,不可復製矣”,不僅對明朝,對盧象升也是一種打擊。此後因父喪加之有些心灰意冷,盧象升連上七封奏疏得以去職返鄉丁憂(陳新甲接任宣大總督一職)。   ......   崇禎十年,楊嗣昌出任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這個戰略家提了一個尖銳問題,流民軍和後金兩麵夾擊下朝廷應先對付誰?楊嗣昌認為“攘外必先安內”,先與後金議和,全力平定內亂。崇禎雖接受楊嗣昌建議,卻玩了個滑頭。一麵密令陳新甲與後金接觸,一麵又不公開表明立場。無非想騎墻觀望,哪邊利好站哪邊。導致朝堂對於“戰和”首鼠兩端,圍繞“戰和”的矛盾與對立愈發尖銳。   當時明軍各鎮分屬各督撫、監軍們管轄,這些封疆又無法乾涉、管轄對方(直屬崇禎領導)。對於“戰和”的態度直接決定各自軍事應對策略,以致明軍整體應對後金時混亂不堪。不僅難以協調作戰,互相不救援甚至成了常態,尤其大家觀念不一致時…   ......   崇禎十一年九月末,後金入寇。崇禎奪情起用盧象升,命其總督宣府、大同、山西三鎮兵馬拱衛京師。盧象升聞旨後並未欣然受命,而是伏地痛哭請求解任。此時朝廷戰和未明,一個不慎就將萬劫不復。   十月平臺召對,崇禎詢問應對之策。早已風聞朝廷秘密議和的盧象升答:“臣意主戰,不主撫”。崇禎臉色一變,沉默後說:“外廷有是言,朕未之許也”。然後不再問策,讓盧象升找楊嗣昌、高起潛(關寧監軍)商議。   崇禎的態度,進一步加深盧象升顧慮,甚至讓盧象升感覺自己成了皇帝的絆腳石。其後和楊嗣昌、關寧總監高起潛商議時,更是說出“袁崇煥之禍其能免乎”。提醒主和的楊嗣昌莫忘了前事,禍福在崇禎那兒不過一念之間。   ......   此後盧象升與後金多次交手,未獲取大的勝果。有主和派使絆子原因,也是當時明軍戰鬥力的必然結果,緊跟著盧象升重壓之下失誤葬送了自己。   十一月末,盧象升不知哪兒得的“後金欲去山西”假情報,且深信不疑,先派王樸至山西布防,後又準備親率主力前往增援。京畿敵人尚未清除乾凈,去山西乾啥?崇禎嚴令喝止盧象升調動。   怪事尤其多。獲悉鹿縣被後金軍圍攻至陷落的七八天裡,盧象升率部就駐紮附近,未去救援。具體原因不詳,地方縣誌說法是“總督盧象升誤信王樸之言,不應”。   這兩件事疊加一起,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激怒了崇禎(也有人認為是崇禎借題發揮,以剔除這個議和障礙)。   下旨訓斥盧象升,並準備將其解職治罪由大學士劉宇亮接任。雖楊嗣昌勸阻,崇禎又改命盧象升“戴罪夾剿”並降職為兵部侍郎。卻讓盧象升心中“袁崇煥之禍”陰霾更為濃鬱。   ......   後金這次入寇,已致十幾處州縣失守、致仕重臣孫承宗全族遇害、數十萬民眾流離失所等等,這些鍋急需人背。事實也正如此,崇禎後頭(十二月十三日)又下了一道更為嚴厲的聖旨,可以說是警告、震懾,也可以說是為秋後算賬埋下伏筆。   “盧象升偵探不明,調度無方,坐視各邑淪陷,毫無救濟。向日敢戰之談,顯是沽名欺眾。姑念近經薄降,且著策勵自贖。如再逗延虛飾,定行重治。”   若是盧象升能看到這份聖旨(十二日戰死钜鹿),應該會更傾向於後者。   十一日钜鹿被圍(清軍當天下午才部署包圍,第二日正式交戰),高起潛和他的關寧軍就在五十裡外雞澤。就算高起潛不願派兵來救,善於夜襲的盧象升還不能率部主動向雞澤突圍麼?   最後也不是清軍包圍極其嚴密,突圍不出去。十三日血戰最後,楊國柱、虎大威、李重鎮等將校均潰圍而出。而且盧象升可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他個人戰鬥力在明朝將領圈子裡是可排前列的。   钜鹿之戰既是被圍,亦是盧象升主動入圍。既是血戰至死,亦是盧象升主動求死。正如臨前說的“寧死沙場,不辱西市”。   與大清曾國藩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