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為國(1 / 1)

南明見聞輯 默不求聞 4504 字 2024-03-17

早上的朝會不歡而散,阮大鋮的單獨奏對倒是順利的很,朝廷雖然沒錢,但是采納他的建議。因此並不妨礙人家死灰復燃,重新出任兵部右侍郎了。   而馬士英自早間朝會畢,就趴在床上好不狼狽。   這般情形直接就閉門謝客,而馬士英的兩個兒子也因為最近的風言風語和馬士英鬧掰,搬出去住了。隻有楊文驄還在府上照看事宜。   也就是約莫晚間的時候,有太監奉了上諭來探視馬士英,在不允了馬士英的辭官後。便坐在馬士英床前看了馬士英的傷勢說了點寬慰之語,馬士英被下人攙扶坐著問道:“黃澍和那個派來的內官安頓好了嗎?何時返回武昌?”   太監照實回答道:“黃禦史已經安頓在館驛住下了,何誌孔那個奴婢已經移交鎮撫司等待審訊了。”   馬士英連忙擺手:“不可!不可!我立刻上疏聖上,是老臣有錯,何公公被蒙蔽一時激憤不必計較。”隨後囑咐下人拿出銀子犒勞這名傳話的太監,連連表示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傳達上聽。   馬士英也沒再休息,在下人的攙扶下移步書房,寫了奏疏打發走這名太監以後,順便把自己這個頗為滿意的妹夫也喊了進來。   ---   南京深處的宮殿內,司禮監秉筆太監韓贊周得到了自己這名心腹太監的答話,一陣默然,嘆氣道:“馬閣老有德啊。”   這名心腹太監並沒有想明白其中的繞繞,回問道:“乾爹,這左良玉派來的人這般無禮,馬閣老認了這黃禦史就罷了,這姓何的奴婢移交我們司禮監處置本來就是應當的,這馬閣老為什麼連這個都要乾預啊?”   “乾爹和你說了,咱們就是連這個何誌孔都動不得,不但動不得,還得全須全尾的把他們兩人禮送回武昌。”   小太監倒是懵了,他倒是能明白。現在都風傳左良玉治軍八十萬,而且各種聳人聽聞的異事他都多少也聽說過,但是這樣忍氣吞聲,不是讓左良玉的囂張氣焰更甚嗎?   韓贊周也嘆了一口氣,也不願多和小太監解釋,匆匆把馬士英寫的奏疏送去給弘光皇帝看了。   -----------------   楊文驄恭敬得立侍在一旁,馬士英在寫完自辯的奏疏後停下了手中的筆,轉身問道:“散朝之後,有人來府上過嗎?”   楊文驄回答道:“高閣老和薑閣老都差人過來過,高閣老還差人送來了外傷內服的草藥,我已經讓下人去煎了。”   馬士英悵然:“龍友知道他們是為何而來的吧?”   楊文驄回答道:“兄弟鬩於墻,外禦其侮。”   馬士英點了點頭,示意讓楊文驄坐下,隨後長嘆一口氣:“之前那些事,龍友怎麼想?”   楊文驄羞愧得答道:“不能替兄長分憂,文驄有愧。兄長這般相忍為國,想來東林復社文人也能理解兄長一片苦心。”   馬士英語重心長得對楊文驄說道:“國家多難,我也不敢奢談公忠體國,隻希望各方勢力都能一並向前。龍友過來看看,這是為兄的恢復之策。”   燭光之下,楊文驄念著馬士英所寫的四條恢復大計,不禁疑問道:“兄長還是要用左良玉?”   馬士英瞥了他一眼:“由湖廣反攻,隻能倚仗寧南侯,屆時三方人馬匯總,才有窺秦之意。”隨後嘲弄一般搖了搖頭,又吩咐楊文驄道:“你明天幫我囑托圓海兄,讓他明天幫我擬一份奏請。朝廷新造好的器械火炮和銀兩米糧都運往楚鎮和中都四鎮。此外你再叮囑於他,所謂‘順案’可以先緩而不發。國事艱難,萬般都收復失地為要緊啊。”   ---   縣城自然是沒有府城規矩繁瑣的,不需要多麻煩我就混進來了,在酒家再次吃了一餐飽飯又聽了一出戲以後,我誌得意滿慢悠悠得往縣城外走去。   很快又有一個說書攤子吸引住了我,講的既不是三國也不是水滸,而是大英雄吳三桂。雖然說我對我朝這些時事隻需要了解到自己關心的內容即可,但是畢竟吃飽了沒事乾,聽聽也是無妨的。   很快說書攤子前就坐了一部分人,這說書先生就開始講了:“諸位看官可聽好了,今天老夫就在這說說本朝的大英雄吳三桂。”   “話說那吳三桂是關寧的遼兵將官,在塞外和韃子那是殺的昏天黑地...”   很快就有人打斷了說書先生,“這段我們都聽過了,你就說說李闖王進了北京以後的事情。”   說書先生很快就調整了故事順序:“話說那李自成挾持太子到了天津,在西側聯營七座,而吳三桂隻在東側紮了一個營。李自成看到這個情況,就來到陣前,喊吳三桂來答話。吳三桂單人匹馬就出得營來。那李自成就喊道:‘吳將軍!又殺了我的使者又撕了我的敕令,卻不拆開吳老將軍給你寫的手信。大勢已定,你何苦固執不降?’吳三桂一聽,氣血上湧,當時就罵道.”   隨後一拍驚堂木“‘呔你個養馬私夷!不配稱我為將軍!你殺我君父,脅迫我家人,此不共戴天之仇我豈會投降!我雖然就一營兵馬,也要報君父家門之仇!’”   “好!”廊下已經有人喝彩了,此時也有人開始上茶收茶點錢,我也拿出十來個銅板坐了下來要了碗茶。   “李闖王就繼續說啊‘吳將軍,你誤會了。朕今日還要依仗將軍,希望將軍不要被小人挑唆,壞了大事。先皇帝是自盡,不是被我逼的。現在太子和吳老將軍都在我帳中。’隨後哐哐哐三聲響聲,那吳襄吳老將軍騎著一頭騾子走了出來,吳襄也勸吳三桂說道:‘我的兒啊,不要聽信流言蜚語。皇上還沒有進京,先皇就已經上吊自殺了。當今皇上對我一家非常恩寵,每天都賞賜,還不快下馬謝恩!’吳三桂又大罵了起來:‘吳氏受國恩三百年,不能以死報恩。我知道你給我寄來的家書是什麼內容,你今天還說這話,你就再不是我的父親了!’”   說書先生抿了一口茶:“這吳襄老將軍啊,是骨頭軟了。他就在騾子上反反復復勸著吳三桂小將軍謝恩啊,吳三桂想著這李自成的言語,就問李自成太子何在。太子爺也就騎著一頭騾子出來,吳三桂在馬上是反復磕頭啊,哭成了一片淚人。各位看官你們想啊,按說這個時候,假如吳三桂還是堅持要和李自成大戰,這不是陷太子於不顧嗎?他哭著哭著,就想到了一條計策,什麼計策呢?詐降!”   眾人一陣驚呼,我嗤之以鼻,什麼亂七八糟的。   說書先生繼續說:“吳三桂就奉了太子的命降了李自成,隨後讓李自成進了自己的軍營勞軍。但是李自成畢竟還有七營兵馬,太子又在李自成營中,吳三桂就忍著沒有動手,就和李自成假惺惺的獻了計策,他說那北方的韃子現在已經到了關外,請皇上入關閱兵。那李自成就發大兵前往山海關,諸位不曉得,吳三桂總共一營兵馬也就三萬來人,而李自成則是有五十萬大軍,就壓在吳三桂身後...”   聽到這就真沒意思了,我都打算喝完茶就走的。又是五十萬大軍,總不能來個火燒赤壁吧?我又努力回想了一下朱賢政之前交代的說法,好像是說太子被吳三桂救走了,不知道這邊故事怎麼編排。   在我胡思亂想之際,說書先生已經說到突然天上刮起一陣狂風,“吳三桂是抱起太子就跑,遠遠得就傳來胡笳聲,然後一陣白甲兵就在一片石外彌漫開來。”啪又拍了一下驚堂木,“原來是吳三桂找韃子借了兵來,北邊的韃子聯合吳三桂的人馬就乘勢突擊,好一場惡戰,直接殺的李自成隻剩四萬人馬一路西逃去了,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而吳三桂就迎接太子回了北京!”   隨後一陣叫好,這時候有人站了出來提了個問題:“先生,這不對吧?太子爺要是還在北京,那我們的弘光皇帝算怎麼回事?”   我接過話來:“要是太子爺一路南下了,咱家皇爺倒是可以繼續立他當太子。但是要是太子爺還在北京,那就真亂了套了。我說先生,您這是聽的哪家的故事?不知道現在兩淮還在隔河對峙嗎?”   見到有人攪局,說書先生本來是想多說兩句的,一看我的裝扮,直接連連道歉,卷了鋪子立刻點起銅板。   周遭的人也指指點點:“是高兵。”   我恍然大悟,擱著他以為我在找茬呢?   隨後一陣厭惡之情湧了上來。   說書先生捧著銅板,口中喊著有罪靠過來。我厭惡至極,直接答復道小爺不要你的錢,轉身走了。   是了,我們現在成了高兵,是掠之於民的死丘八。   ------   “恢復之計有四。:曰吳三桂宜即鼓勵接濟,則金聲桓可使,因三桂款建虜,使為兩虎之鬥。馬紹愉當陳新甲時,曾使建,昔之下策,今之上策也。曰江北主將、淮上之師可收山東,合三桂、徐籌安慶之師收楚、豫,合左良玉。曰良玉如收荊襄,則有窺秦之勢。曰趙光遠補四川總兵,不盡其用,宜改授以招討經略陜西,召集邊丁屬夷,以塞蜀口,復漢中...”——馬士英《恢復之策》   高傑聞兩口寇相持,欲乘機復開、歸,伺便入秦,奪其巢穴,所乏者餉耳。——萬元吉《請急發高、黃二鎮兵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