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們盼星星盼月亮都盼不來糧食盼不來餉銀的時候,朝廷已經榨出了最後一份財物去犒賞他們心心念念的大功臣吳三桂了。 無論是自詡正派的東林復社文人也好,還是被稱呼成閹黨的馬士英也罷,在遣發北使去犒賞吳三桂封爵一事上達成了共識。隻是雙方意見互不一致,馬士英授意馬紹愉讓吳三桂盡力達成叔侄之國。即弘光皇帝為叔,順治皇帝為侄。 而東林群賢也在左懋第的上疏中也看見了曙光,正如其言“紹愉赴北講款,奴顏婢膝,許金十萬、銀一百二十萬。同紹愉出使,臣不敢復言北行矣。”我大明朝自屬上國,斷沒有和談之理。所以積極舉薦左懋第為正使出使北國。至於左懋第疏中諸如“朝政似少恢復之氣”“時時以整頓兵馬為事,勿以臣此行為必成;即成矣,勿以此成為可恃。”等明明淺顯的言論卻又拋之腦後。甚至一意吹捧左懋第為富弼使遼,而左懋第在前麵還清醒的能說出“必能渡河而戰,而後能扼河而守;必能扼河而守,而後才能護南都於萬全”的態度截然相反,甚至說出“此吾屬夷”這樣沒頭沒腦的話來,倒是能引得不少正直之士為之壯氣喝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