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幾番疑見忽疑真(1 / 1)

南明見聞輯 默不求聞 3795 字 2024-03-17

雖說練兵的過程枯燥且乏味,但是在四戶社一戰傷筋動骨後,朱賢政他們都對這事格外上心,雖然旬月之間還見不到什麼成效,但是每個人都繃著神經。   畢竟,誰都不想在這麼一個時候不明不白地被韃子打死。   而且朱賢政這一仗雖然不能在河南山東這些地方搞個名震中原,倒是在徐州這一塊名聲大噪,以至於他蕭縣的鄉親們隔三差五來到營外投軍要來帳下效力,甚至還包括一個姓張的武舉人。   對此情形,朱賢政通通作了婉拒,畢竟上戰場殺敵是真的玩命的活,在韃子不曾入寇之前,誰都不希望把自己老鄉的命也搭進去。   取而代之的就是蕭縣的鄉親們沒日沒夜地給他遞信,以至於營裡大部分人都非常羨慕。   就這麼一天午後,馮畏行簡單用了餐被朱賢政喊進了大帳裡,隨後朱賢政亮出了一份書信,是來自那個‘傻子’讀書人吳爾塤寫的。   信中除了向朱賢政問安和表示自己在史閣部帳下頗為受用之外,還分享了兩件大事給朱賢政。   一是南京城中出現了一名號稱大悲的和尚,在城內鼓噪說自己是齊王,還有諸如崇禎皇帝還沒死等流言,鬧得人心惶惶。被捕後在刑部受訊時才說自己是大悲和尚,還說什麼“潞王施恩百姓,人人服之,該與他作正位”這般荒謬絕倫之語。隨後又和朱賢政分析這恐怕是有人故意在指摘當今皇上,讓朱賢政千萬審時度勢,不要輕易妄言。   “這人怕不是...你隻是打了個小仗,還不算勝仗呢。按他這描述,你都要升左都督出任五軍都督府了。”馮畏行調侃了起來。   “也是一片好意。”朱賢政倒是滿懷笑意說著,便看起了信件中第二件事。   信上所說是河南地界尋到了福王妃,已經由河南巡撫越其傑派兵送交給了廣昌伯劉良佐,然後星夜護送入京了。   但是據說給朝中奸相馬士英迫害打成了假妃,押在鎮撫司詔獄裡。按吳爾塤的計較,童妃定然是真的,所以他也上疏給了朝廷作保童妃之真實。   看到這裡,馮畏行終於明白這人為啥前麵要寫這麼一出了,他不懷好意地看著朱賢政。   而朱賢政也臉色難看地看著馮畏行,小半會才說:“多事之秋啊。”   ---   內閣首輔馬士英是真的心力憔悴。   除了每日戶部工部報急,說著國庫內隻剩一千多兩銀子外,還出了好幾個事情。   其一是轟動一時大悲和尚案,交給刑部審訊後發現這人似乎沒什麼,隻是個妄言的老叟。   甚至連和尚都不算!隻是大悲和尚的一個弟子。   然後就是鳳陽皇陵被燒一案,還有人傳言什麼‘朱衣青衣相毆,最後一犬出’這種明顯是胡謅的讖言,估計是鳳陽的太監監守自盜,但是又不得不查,隻能安排禦史迅速探明實情了。   最後就是自己妹夫送來的童妃了,初見該婦人時,馬士英本以為是流落鄉野所以相貌不佳。   心煩意亂之下,馬士英就請來了阮大鋮協助。   阮大鋮思忖了片刻,就說要為自己舊友分憂,由自己去審訊大悲和尚。至於童妃一事,又勸阻馬士英不要在這個節點上疏陳情,且觀其變。   結果等到童氏的消息傳入宮中,一向脾氣較好的弘光皇帝勃然大怒,直接就把童氏下了鎮撫司詔獄。經過獄中審訊,童妃居然又辯稱自己是周王妃,誤聞周王稱帝。   隻是馬士英也顧不得這麼許多了,於是便把這兩件大案悉數交給了阮大鋮去處理。雖說和阮大鋮見了疑,但是畢竟還是自己最信任的患難之交,也是馬士英最放心的。   而阮大鋮稍加審訊後,就從大悲和尚口中獲知了一個萬般意外的答案,錢謙益也牽扯在大悲案中。   南京,錢謙益的府上引來了一位難得的稀客,也就是現今南京最熾熱的風雲人物阮大鋮。   一番寒暄過後,阮大鋮調侃著’牧翁在家中做的好大事!’,兩人就把臂進了錢府,鑒賞起了錢謙益精心收藏的畫來。   文人雅士點評自然有獨到之處,何況阮大鋮本身就是熟識典雅的人,一番見解下來,倒是讓錢謙益佩服不已。   稍坐將歇之間阮大鋮突然輕描淡寫道:“聽坊間傳聞,牧翁仍醉心入閣輔政?”   錢謙益猛然抬起頭來,眼睛中閃出了精光,神色中再無老邁的跡象反而充滿了活力:“阮兄知我!我胸中抱負隻為得入內閣一展拳腳。而今聖天子在側,又有大恩於我,謙益如若能入內閣,便是結草銜環也不能報阮兄與馬首輔之恩情。”   錢謙益一通訴說,全以為是阮大鋮今日之行是奉了馬士英的命要來舉薦他當內閣的大學士了。   阮大鋮隻是微笑點頭,隨後又牽著錢謙益的手進了他的後院遊玩。   時值冬日,大部分花草都已敗頹,也不過幾株梅花傲立,還有一些不起眼的蘭花罷了。   兩人又談了許多南京廢籍時的舊事,在用過膳後,阮大鋮就此告了退。   而錢謙益更是熱情十足,不但轉入書齋把自己珍愛的幾幅字帖畫卷就此送給了阮大鋮,甚至一路送到了錢府門外,眼見著阮大鋮上了轎子還佇立在錢府門前,直到看不見阮大鋮的身影後才長嘆,內心自然是多生了一層歡喜。   阮大鋮也在轎子上仔細思量著錢謙益的舉措。   四月時南京就有傳言‘潞王立,而錢謙益為相’,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牧翁今日反常舉止,難不成真是行事敗露,所以刻意曲意逢迎?   一直到阮大鋮回到了自己府上,還是沒有下定決心。他   方下得轎子,突然瞥見自己府外生長的幾株小草,便喚來了自己府內的管事。   管事自然也是喜好文雅之人,一看小草就笑著說:“老爺,這是蘭草,假以時日都能長成了。可見上天都知道老爺君子習性,門前生蘭,是大喜的兆頭啊。”   阮大鋮撚著自己長須,卻是冷冷地說道:“芳蘭生門,不可不除。鋤草去吧。”   心下也下定了主意。   ---   時孫振與阮戎政大鋮欲阱諸異己,有十八羅漢、五十三參、七十二菩薩之說,非上寬仁,大獄興矣。聞馬輔士英亦不欲,故止誅大悲。——《三垣筆記》   (十八羅漢中有錄史可法、薑曰廣、錢謙益、高弘圖、顧錫疇、易應昌、解學龍、徐石麒、袁繼鹹、吳偉業、姚思孝、喬可、張慎言、劉宗周、祁彪佳等名。)   皇上元良未建,奸黨宗藩尚懷覬覦。   若此信果真,當先迎童氏歸宮,密令河南撫按設法迎致皇子,以消奸宄。   若謂童氏流離失散,不便母儀天下,則當置之別宮,撫育皇子。   昔漢高祖開基英主也,呂後為項羽所獲,置軍中者數年。   唐德宗母為亂兵所掠,終身訪求不得。   宋高宗母韋氏、後刑氏皆為金擄,韋終迎歸,邢亦遙加後號。   古帝王遭時不造,如此等事多矣,況童氏寄居外家,又何嫌焉!——馬士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