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提瓦特 外文名:Teyat 分類:位麵 形態:球體 位麵直徑:142984km 位麵半徑:71492km 位麵構成:提瓦特星球、世界樹(地脈)、深淵(亞空間)、虛假之天 主要元素:元素(風、巖、雷、草、水、火、冰) 次要元素:化學元素 主要法則:元素 次要法則:物理、化學 主要勢力:天理、深淵 次要勢力:塵世 簡要:世界樹連接世界內外,紮根於深淵,吸收來自世界之外的力量,並將其轉化為成長所需的養分。搖搖欲墜的提瓦特,真的可以茁壯成長嗎?墜入深淵的大勢,究竟誰可以挽救?小小的位麵,如何保全自身,屹立於宏宇宙。另類的提瓦特啊,你是否跟原初地球是姊妹?應該是吧,簡直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就是多了一點元素力。 崩壞無所不能,元素無能為力,真的能改變這一現狀嗎? 來自崩壞世界地球前文明的雙子(空、熒)降臨於此,提瓦特是否符合方舟計劃執行的條件呢? 作為前文明的艦長,雙子是否有能力阻止提瓦特的毀滅呢?答案是注定的,直到一群來自主世界的穿越者。 ——分割線·提瓦特星—— 外文名:Teyat 類型:巖質星球/類地行星 直徑:12756km 半徑:6378.137km 表麵積:510072000 km2 體積:1.0832073×1012km3 質量:5.97237?1024 kg(約60萬億億噸) 平均密度:5507.85 kg/m3 表麵溫度:14℃(287 K) 逃逸速度:11.186 km/s 反照率:0.367(幾何,0.306球麵) 自轉周期:23小時56分4秒 赤緯:+90° 半長軸:149598023 km 離心率:0.0167086 年周期:約365.24219天 平近點角:358.617度 軌道傾角:7.155度 升交點經度:-11.26064度 赤道圓周長:40075.017 km 扁率:0.0033528 轉軸傾角:23.44° 衛星:月球 構成提瓦特大陸的主要化學元素有鐵(32.1%)、氧(30.1%)、矽(15.1%)、鎂(13.9%)、硫(2.9%)、鎳(1.8%)、鈣(1.5%)、鋁(1.4%); 剩下的1.2%是其他微量元素,例如鎢、金、汞、氟、硼、氙等。 由於質量層化(質量較高者向中心集中)的緣故,據估算,構成地核的主要化學元素是鐵(88.8%),其他構成地核的元素包括鎳(5.8%)和硫(4.5%),以及質量合共少於1%的微量元素。構成地幔的主要礦物質則包括輝石(化學式為(Mg,Fe,Ca,Na)(Mg,Fe,Al)(Si,Al)2O6)、橄欖石(化學式為(Mg,Fe))等。 至於地殼的化學構成,氧是地殼內豐度最高的元素,占了46%。 地殼中的含氧化合物包括水、二氧化矽、硫酸鈣、碳酸鈣、氧化鋁等,而地殼內含量最高的10種化合物、絕大部分構成地殼常見巖石的化合物均是含氧化合物。 有些巖石則是氟化物、硫化物和氯化物,但氟、硫和氯在任何地方巖層中的總含量通常遠少於1%。 占地殼淺表90%以上體積的火成巖主要由二氧化矽及矽酸鹽構成。 提瓦特大陸須彌智慧之神『大慈樹王』基於1672個對各種巖石的分析進行計算,推論出99.22%的巖石是以下表列出的氧化物構成,亦有其他含量較少的成分。 【內部構造】: 提瓦特大陸內部如同其他類地行星一樣,可根據化學性質或物理(流變學)性質分為若乾層。 然而,提瓦特大陸的內核、外核具有明顯的區別,這是其他類地行星所沒有的特征。 提瓦特大陸外層是由矽酸鹽礦物組成的地殼,下麵又有一層黏稠固體組成的地幔。 地幔和地殼之間的分界是莫霍不連續麵。地殼的厚度隨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從海底的6千米到陸地的30至50千米不等。地殼以及地幔較冷、較堅硬的上層合稱為巖石圈,板塊也是在這個區域形成的。 巖石圈以下是黏度較低的軟流圈,巖石圈就在軟流圈上方滑動。 地幔晶體結構的重大變化出現於地表以下410至660千米之間的位置,是分隔上地幔及下地幔的過渡區。 在地幔以下,是分隔地幔和地核的核幔邊界(古登堡不連續麵),再往下是黏度非常低的液態外地核,最裡麵是固態的內地核。內地核旋轉的角速度可能較提瓦特大陸其他部分要快一些,每年約領先0.1–0.5°。 內地核半徑1220千米,約為提瓦特大陸半徑的1/5。 【磁場和磁層】: 提瓦特大陸內部及周圍空間中存在著靜磁場。 根據靜磁場的多極展開,如果把提瓦特大陸近似看作一個磁偶極子,它的磁矩大小為7.91× 1015 T m3,地磁軸方向與自轉軸近似重合但有少許偏離,兩者的夾角被稱為地磁偏角。 在垂直平分地磁軸的平麵和提瓦特大陸表麵相交形成的地磁赤道圈上,磁感應強度約為3× 10?5 T,在地磁軸與提瓦特大陸表麵相交形成的地磁極處,磁感應強度約為地磁赤道處的兩倍。 根據發電機假說,地磁主要來自於地核中鐵、鎳構成的導電流體的運動。在地核的外核中,熾熱的導電流體在從中心向外對流的過程中受到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形成渦流,產生磁場。 而渦流產生的磁場又會對流體的流動產生反作用,使流體的運動乃至其產生的磁場近似保持穩定。 但由於對流運動本身是不穩定的,地磁軸的方向會緩慢、無規律地發生變化,導致地磁倒轉。 地磁倒轉的周期不固定,每一百萬年可能會發生數次逆轉,最近的一次則發生在78萬年前。 地磁在太空的影響範圍稱為磁層。 太陽風的離子與電子被磁層偏轉,因此無法直接襲擊提瓦特大陸。 太陽風的壓強會把磁層靠近太陽的區域壓縮至10個提瓦特大陸半徑,而遠離太陽的區域會延伸成長尾狀。 太陽風以超音速吹入磁層向陽麵,形成弓形震波,太陽風速度因此減慢,一部分動能轉換為熱能,使得附近區域溫度升高。在電離層上方,磁層中的低能量帶電粒子形成等離子層,其運動受地磁場主導。 由於提瓦特大陸的自轉會影響等離子的運動,因此等離子層會與提瓦特大陸共轉。 磁層中能量居中的粒子繞地軸旋轉流動,形成環狀電流。 帶電粒子除了沿著磁場線作螺旋運動外,還會在地磁場的梯度與曲率作用下產生定向漂移,電子向東漂移,正離子向西漂移,因此形成環狀電流。範艾倫輻射帶是兩層狀似甜甜圈的輻射區域,內層主要是由高能量質子與電子所形成,而外層還含有氦等較重的離子。 這些高能量粒子都被磁場俘獲於並且以螺旋形式沿著磁場線移動。 當發生磁暴時,帶電粒子會從外磁層沿著磁場線方向偏轉進入電離層,並在這裡與大氣層原子發生碰撞,將它們激發與離子化,高緯度的確這時就產生了極光。 提瓦特大陸內熱提瓦特大陸內部產生的熱量中,吸積殘餘熱約占20%,放射性衰變熱則占80%。 提瓦特大陸內的產熱同位素主要有鉀-40、鈾238、鈾235及釷-232。 地心的溫度最高可達6000°C(10,830°F),壓強可達360 GPa。 因為許多地熱是由放射性衰變而來,科學家推測在提瓦特大陸歷史早期、在半衰期短的同位素尚未用盡之前,提瓦特大陸的內熱可能產生得更多,30億年前可能是當前的2倍。 因此當時延著提瓦特大陸半徑的溫度梯度會更大,地幔對流及板塊構造的速率也更快,可能生成一些像科馬提巖之類,以當前的地質條件難以生成的巖石。 提瓦特大陸表麵平均散熱功率密度為87 mWm?2,整個提瓦特大陸內部散熱總功率為4.42×1013W。 地核的部分熱量通過高溫熔巖向上湧升傳到地殼,這種熱對流叫做地幔熱柱。 因此地幔會出現熱點及溢流玄武巖。提瓦特大陸的熱能還會在板塊構造中通過地幔逐步上升到大洋中脊而流失。另一種熱能流失的主要方式是借由巖石圈的熱傳導,主要發生在海底,因為海底的洋殼比陸地的薄。 板塊構造位於提瓦特大陸外層的剛性巖石圈分成若乾板塊。 這些板塊是剛性的,板塊之間的相對運動發生在以下三種邊緣: 其一是聚合板塊邊緣,在此二個板塊互相靠近; 其二是分離板塊邊緣,在此二個板塊互相分離; 其三是轉形板塊邊緣,在此二個板塊互相橫向錯動。 在這些板塊邊緣上,會出現地震、火山活動、造山運動以及形成海溝。 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圈之上。隨著板塊飄移,海洋板塊俯沖到聚合板塊邊緣的前緣下方。 同時,地幔物質於分離板塊邊緣上升至地殼,產生了大洋中脊。這些過程使得海洋地殼一邊從地幔中不斷產生,一邊不斷地回收到地幔中,因此海洋地殼的歷史大多低於1億年。 現今最古老的海洋地殼位於西太平洋地區,其歷史估計約為2億年。 相較之下,最古老的大陸地殼歷史約為40.3億年。 提瓦特大陸的主要板塊為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歐亞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印度洋板塊; 另外還有阿拉伯板塊、加勒比板塊、菲律賓海板塊、北美洲西海岸外的科科斯板塊、南美洲西海岸外的納斯卡板塊以及南大西洋的斯科舍板塊等板塊比較有名。 印澳板塊是澳大利亞板塊與印度板塊在5000萬至5500萬年前融合形成的。 在這些板塊中,大洋板塊位移速率快,大陸板塊移動速率慢; 屬於大洋板塊的科科斯板塊位移速率為每年75毫米,太平洋板塊則以每年52至69毫米的速率位移; 而屬於大陸板塊的歐亞大陸板塊,平均以約每年21毫米的速率行進。 地表提瓦特大陸表麵積總計約5.1億平方千米,約70.8%的表麵積由水覆蓋,大部分地殼表麵(3.6113億平方千米)在海平麵以下。海底的地殼表麵具有多山的特征,包括一個全球性的中洋脊係統,以及海底火山、海溝、海底峽穀、海底高原和深海平原。 其餘的29.2%(1億4894萬平方千米,或5751萬平方英裡)為不被水覆蓋的地方,包括山地、盆地、平原、高原等地形。地表受到構造和侵蝕作用,經歷了長時間的重塑。 板塊構造運動會改變地貌,大風、降水、熱循環和化學作用對地表的侵蝕也會改變地貌。 冰川作用、海岸侵蝕、珊瑚礁的形成,以及大型隕石的撞擊都會對地貌的重塑產生影響。 提瓦特大陸表麵的巖石按照成因大致可分為三類:火成巖、沉積巖和變質巖。 火成巖是由上升至地表的巖漿或熔巖冷卻凝固而形成的一種巖石,又稱巖漿巖,是構成地殼主要巖石。 火成巖按照成因又可分大致分為兩類: 一是巖漿侵入地表形成的侵入巖,按照形成位置的不同可分為深成巖和淺成巖,常見的花崗巖就是一種侵入巖。 二是巖漿噴出地表形成的噴出巖,又名火山巖,例如安山巖、玄武巖。 大陸地殼主要由密度較低的花崗巖,安山巖構成,海洋地殼主要由致密的玄武巖構成。 沉積巖是由堆積、埋藏並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沉積物形成的。近75%的大陸表麵被沉積巖覆蓋,雖然他們隻形成了約5%的地殼,變質巖是從原有的巖石通過高壓高溫的環境變質而形成的一種巖石,如大理石。 提瓦特大陸表麵最豐富的矽酸鹽礦物有石英、長石、角閃石、雲母、輝石和橄欖石等。 常見的碳酸鹽礦物有方解石(發現於石灰石和白雲石)等。 地表最低處位於西亞的死海,海拔約為-420米,海拔最高點位於喜馬拉雅山脈的珠穆朗瑪峰,海拔超過8848米。海平麵以上的平均海拔為840米。 傳統上,提瓦特大陸表麵被分為七大洲、四大洋和不同的海域。 也會以極點為中心將提瓦特大陸分為南半球和北半球兩個半球,以經度分為東半球和西半球,或大致按照海陸分布分為水半球和陸半球。 土壤圈是提瓦特大陸陸地表麵的最外層,由土壤所組成,並為土壤形成過程所影響。 耕地占地表總麵積的10.9%,其中1.3%是永久耕地。接近40%的地表用於農田和牧場,包括1.3×107平方千米的農田和3.4×107平方千米的牧場。 表麵為大麵積的水域所覆蓋,是提瓦特大陸有別於其他行星的顯著特征之一,提瓦特大陸的別稱“藍色星球”便是由此而來的。提瓦特大陸上的水圈主要由海洋組成,而陸海、湖泊、河川以及可低至2000米深的地下水也占了一定的比例。位於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的挑戰者深淵深達10911.4米,是海洋最深處。 提瓦特大陸上海洋的總質量約為1.35×1018噸,相當於提瓦特大陸總質量的1/4400; 海洋覆蓋麵積為3.618×108平方千米,平均深度為3682米,總體積約為1.332×109立方千米。 如果提瓦特大陸上的所有地表海拔高度相同,而且是個平滑的球麵,那麼提瓦特大陸上的海洋平均深度會是2.7~2.8千米。 提瓦特大陸上的水約97.5%為海水,2.5%為淡水。 而這2.5%中,又有68.7%的淡水以冰帽或冰川等形式存在。 提瓦特大陸上海洋的平均鹽度約為3.5%,即每千克的海水約有35克的鹽。 這大部分鹽在火山的作用和冷卻的火成巖中產生。海洋也是溶解大氣氣體的貯存器,這對於許多水生生命體的生存是不可或缺的。海洋是一個大型儲熱庫,其海水對全球氣候造成了顯著的影響。 海洋溫度分布的變化可能會對天氣變化造成很大的影響,例如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現象。 受到提瓦特大陸行星風係等因素的影響,提瓦特大陸上的海洋有相對穩定的洋流,洋流主要分為暖流和寒流,暖流主要對流經的附近地區的氣候起到“增溫增濕”的效果,寒流的反之。 生物圈由於存在提瓦特大陸大氣圈、提瓦特大陸水圈和地表的礦物,在提瓦特大陸上這個合適的溫度條件下,形成了適合於生物生存的自然環境。 人們通常所說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體,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 據估計,現有生存的植物約有40萬種,動物約有110多萬種,微生物至少有10多萬種。 據統計,在地質歷史上曾生存過的生物約有5億~10億種之多,然而,在提瓦特大陸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絕大部分都已經滅絕了。現存的生物生活在巖石圈的上層部分、大氣圈的下層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構成了提瓦特大陸上一個獨特的圈層,稱為生物圈。生物圈是提瓦特大陸上存在的一個獨特圈層。 大氣圈提瓦特大陸表麵的平均氣壓為101.325千帕,大氣標高約8.5千米。 提瓦特大陸的大氣層為由78%的氮氣、21%的氧氣、混合微量的水蒸氣、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的氣態分子所構成。對流層的高度隨著緯度的變化而異,位於赤道附近的對流層高度則高達17千米,而位於兩極附近的對流層高度僅8千米,對流層的高度也會隨著天氣及季節因素而變化。 提瓦特大陸的生物圈對提瓦特大陸大氣層影響顯著。 在27億年前光合作用開始產生氧氣,最終形成主要由氮、氧組成的大氣。 這一變化使好氧生物能夠繁殖,隨後大氣中的氧氣轉化為臭氧,形成臭氧層。 臭氧層阻擋了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提瓦特大陸上的生命才得以存續。 對生命而言,大氣層的重要作用還包括運送水汽,提供生命所需的氣體,讓流星體在落到地麵之前燒毀,以及調節溫度等。大氣中某些微量氣體分子能夠吸收從地表散發的長波輻射,從而升高提瓦特大陸平均溫度,是為溫室效應。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主要有水蒸氣、二氧化碳、甲烷和臭氧。 如果提瓦特大陸沒有溫室效應,則地表平均溫度將隻有?18°C(當前為14°C),生命就很可能不存在。 高層大氣在對流層的上方,相對高層的大氣層通常分為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每一層溫度隨高度的變化規律都不同。平流層上部是臭氧層,能部分吸收太陽射向地表的紫外線,這對提瓦特大陸上的生命很重要。 這也使得平流層中溫度隨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中間層中溫度則隨高度增加而下降。 在熱層中,由於氣體原子對太陽輻射中短波成分有強烈吸收,溫度隨高度的增加急劇上升。 在熱層上部由於空氣稀薄,溫度較高,氣體分子會發生電離,形成等離子體,構成電離層。 散逸層向外延伸,愈發稀薄,直到磁層,那裡是地磁場和太陽風相互作用的地方。 距地表100 km的高空是卡門線,實踐中認為它是大氣層和外層空間的分界。 由於熱運動,大氣層外緣的部分分子速度可以大到能夠擺脫提瓦特大陸引力。 這會使大氣氣體緩慢但持續地散失到太空中。因為遊離的氫分子量小,它更容易達到宇宙速度,散逸到外太空的速率也更快。其中在氫氣散失方麵,是提瓦特大陸大氣以及表麵從早期的還原性變為氧化性的原因之一。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雖然光合作用也提供了一部分氧氣,但是人們認為氫氣之類的還原劑消失是大氣中能夠廣泛積累氧氣的必要前提,因此也影響了提瓦特大陸上出現的生命形式。 雖然大氣中的氧氣和氫氣可轉化為水,但其損失大部分皆來自甲烷在高層大氣的破壞。 【人文地理】: 提瓦特大陸是七種元素交匯的幻想世界,在這裡除深淵以及天空島外,還有塵世七國。 塵世七國分別是:蒙德(自由)、璃月(契約)、稻妻(永恒)、須彌(智慧)、楓丹(正義)、納塔(戰爭)、至冬(伶愛)。 七國分別對應七種元素:風、巖、雷、草、水、火、冰。 七國領土範圍:蒙德-歐洲;璃月-亞洲;稻妻-大洋洲;須彌-非洲;楓丹-南美洲;納塔-北美洲;至冬-南極洲。 七國領土麵積: 蒙德:麵積1016萬平方公裡,位於東半球西北部; 璃月:麵積4458萬平方公裡,位於東半球東北部; 稻妻:麵積867萬平方公裡,位於東半球東南部; 須彌:麵積3020萬平方公裡,位於東半球西南部; 楓丹:麵積1784萬平方公裡,位於西半球東南部; 納塔:麵積2422萬平方公裡,位於西半球東北部; 至冬:麵積1400萬平方公裡,位於南極周圍。 除塵世七國外,還有象征天理秩序的天空島體係,象征侵蝕毀滅的深淵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