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重新成為孩子(1 / 1)

在《悉達多》裡,悉達多在少年時隻知神明和獻祭,青年時隻知苦修,壯年時肉體,他在一路追隨著他想尋求的真理,但隨後又重回世俗,享受著肉欲與財富,之後又想從死亡中尋求解脫,最後在感悟中重回孩子。   這和修自己不是一樣的麼?   從世俗中重新發現生活的美好,對世界充滿好奇,對未來憧憬,相信自己,珍惜當下,重獲心靈上的自由,不也是和孩子一樣麼?   所有人都需尋找自己的出路,內心平和的自己,其他人無法代替。   就像《悉達多》裡所說:   ‘人獨自行過生命,蒙受玷汙,承擔罪過,痛飲苦酒,尋覓出路。’   所有人把方法告訴你,終究還是要自己去嘗試,找到自己的同頻。   既然一切都已無意義,那我所接收到的一切,我感受到的所有美好,不才是意義嗎?   我即是意義。   我即是真實。   別人和你爭論對錯,他在他的世界評論你的對錯,你在你的世界評論對方的對錯,有何意義?   在他的世界裡他便是對的。   在你的世界裡你便是對的。   一切對錯本就毫無意義,都是自己給予的定義罷了。   你在對方的世界裡,認不認同,對方的世界都不會因你而改變。   你在自己的世界裡選擇自己的定義就好。   就像《開悟者眼中的生命真相》所說:   ‘隻要開始定義意識,我們就是在把它削減成有限且虛假的。’   隻要你對的起自己就好,回過頭來,不後悔就好,你的未來就是你當下的顯化。   越活在當下,你會發現你的思緒越少,也就是他人所說的臨在。   重歸無我,重新接納事物的本質,感受世間萬物本身的質感,也許這才是我目前的意義吧。   因世間萬物的本質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