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你的高維智慧》中,高維實踐條件:內在不乾凈,跟內在高維連不上;不平靜,連不上;不恭敬,會產生空間的障礙;不認為周圍是鏡子,把外麵的事情當真,連不上;境界提升會產生內在定力,定慧等持,在定力中提升,所以環境和境界都很重要。 《生命的真相》中,我能否擁有一種主動的思維,而不在總是從記憶庫裡調取資料呢?這樣的思維能夠讓自身去麵對事情,帶著敏銳和接納,不帶任何評判和意見,沒有任何念頭升起。 是否可以全然的接納? 即使認出思維中的小我,其實也是自我認知對自我認知的碰撞,也是給自己的意識下了定義,讓新的認知去碰撞過去的認知。當完全的接納,是否就是全然的臨在?不再給任何加以定義,更具有包容性,更具有主動性、自動性?也許可以,隻是目前無法做到? 新的認知體係更像是替換,那是否可以全然的接納一切? 而這種狀態是否就是所說的慈悲? 《刻意練習》中,孩子通過玩耍來與周圍的世界互動。 而顯化,相當於你手中百變的玩具,通過3d的投影來確定自己要玩的是什麼,而這也是宇宙的目的,讓你身處快樂之中。 《世界觀》中,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整個方法會不會被證明是錯誤的,就像亞裡士多德世界觀一樣,被證明是一個錯誤的拚圖? 世界觀就是從他人得到的認知,不斷地拚湊,形成自己的認知體係,而顯化是重塑使自己受損的部分認知,形成新的認知體係。 而不管是看顯化的相關書籍,還是其他有相關顯化經驗的人,得到對顯化的認知體係,也是從他人得到已知替換成新的他人表達的認知體係。 認同他人的認知體係,便轉化成自己新的認知體係,但依舊不是當下自己創新的認知體係,而是重溫對顯化的經驗。 每個人都是你。 你的世界。 《生命的真相》中,我需要這些新的認知。想要有意識的行動,我首先需要的是對於自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