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種子的願望(1 / 1)

難繁是金 南繁人 4437 字 2024-03-17

種子   給我一粒種子,我要把大地變為糧倉。   給我一縷陽光,我要讓田野綻放希望。   給我一滴雨露,我將還你一片豐收。   若問我一個願望,那就是糧安天下,國富民強。   辦公桌正前方的墻麵掛著一幅布麵油畫,畫中一粒飽滿的水稻種子正生根長芽。種子右下角寫著一首詩歌,是現代南繁詩人餘指雲為南繁種子而作。   在種子畫右側掛著畫框裝裱的梵高油畫《豐收》。透過窗戶射進來的太陽光,印在油畫上,金黃、金黃的。   靠近拐角處整整齊齊從地一層一層麻起的種子箱,足足有十層。每層裝滿牛皮紙袋,每袋裝有種子。   劉南凡拖著沉重的腳步,推開辦公室房門,徑直走向自己的辦公桌椅,一屁股坐下。身體後傾,後背貼著靠背,雙手撐著扶手。   當下田回來特別累,不想動,呆坐在辦公桌前,不知道為何的時候,他總抬頭看看眼前的這兩幅油畫,並誦唱起這首詩歌,感覺全身上下又有了力量,詠掉了困乏。他不知道他誦唱過多少次,播種時可能誦過,插秧時可能誦過,收獲時也可能誦過。   他雙手撐起身體,轉身走向茶桌,給自己沏了一杯茶。茶桌在兩幅油畫的下麵,左右各擺放一條凳子。這是辦公會客的簡易空間,他多麼希望喝茶喝到下班。   茶沏了大概有五分鐘,也不管沏沒沏好,他從地上拿起一瓶礦泉水擰開蓋倒進茶杯,然後舉起咕咚咕咚喝了起來。一股熱流注入體內,浸入每一個細胞中,他唧溜一下,感覺身體輕鬆很多。   他帶上草帽,背著軍綠帆布斜挎單肩包。斜挎包正麵翻蓋上印著大大紅色五角星,五角星下麵寫著“為人民服務”。穿上靴子,拿起臺賬和筆又下田了。   田間正披上金黃的外衣,一望無際,這是劉南凡喜歡的色彩。身入其中,感覺自己是梵高《豐收》油畫中那位束穗掛稻之人。   種子演變成糧食,總會給大地披上變色的模樣,灰綠黃,黃色是最後的基調,給人帶來溫暖和指望。為這一期待,劉南凡已經奮戰了四個月,細心嗬護,努力管理。育苗像嬰兒一樣照顧,插秧點綠了大地,施肥、噴藥、灌水。他熟悉它的每一寸成長,什麼時候染綠了大地,什麼時候抹黑了稻池,什麼時候曠野金黃。   有時候激情,水稻抽穗了;有時驚喜,水稻成熟了。也有時上火,煩躁,染上病蟲害,看著病態的它。   今天曠野橙黃如染,劉南凡循著黃色線索往田裡走,有如一道橫線劃過,像翩翩舞者旋過舞臺霧。在太陽光的映射下,勾勒出淺黃人形。時而扭曲、時而伸縮、時而擴展,像皮影戲。   沿著隔埂行走,大腿碰撞迫不及待探出頭的稻穗,甩著彎著腰穗頭一晃而過。它們想擋住他前進的腳步。   劉南凡沒有停下腳步,身體微曲,不自覺地雙手外展,撫摸著稻穗與稻株為伍,他在品種中植11標牌前突然停了下來,身體下蹲,看著握在手中沉甸甸的稻穗,他不知道前景如何,但他知道這將醞釀出旺盛的生命。   他又往田中間走了走,下午任務是在精挑細選些穗,然後全部收獲,把這些種子將帶到海南再繁育一次。   劉南凡被單位派往海南繁育水稻種子,我們稱之為“南繁”,每年派一位,選種前就已經確定下來。   有一天正在田間觀察水稻出穗,育種室黃老師通知他“領導讓你去他辦公室。”   育種室黃老師說的領導是水稻所主管科研、南繁的孟副所長。   劉南凡敲開孟副所長辦公室門,他很少光顧領導辦公室。這是一間較寬敞的辦公室,但被大量的書籍占據,顯得有些擁擠,墻的左麵裱掛著碩農的書法“行走稻路,稻亦有道。”,書法下麵擺著一摞書,書的最上麵有一本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中國南繁60年》。   “小劉,快進來坐。”他指著這摞書的右側凳子說。   “不用了,我一會還要下田。田裡的抽穗期還沒有調查完。”   “經所務會決定,給你安排一個既光榮,又艱巨的任務,南繁。你好好準備一下,十一月初去。有什麼不明白的,問一問上一季南繁你們的黃老師。”   自此像一粒種子植入心田,去播散南繁那片希望的田野。   工作的性質決定要在城市與田間穿行,飛躍南北,像“候鳥”一樣。這是他第一次南繁。   他知道,要實現種子的願望,每個育種人都或早或晚要經歷南繁。   南繁像一塊巨大的溫室磁場,吸引著全國各地的育種人飛抵,沐浴陽光,追逐太陽,踩著泥濘的稻田,揮灑著汗水,奉獻著南繁精神。這裡四季不明,常年溫熱,有如巨大的“天然溫室”。科研人員說它是“育種的天堂”,種業人說它是“種子繁育基地”。六十多年來,南繁逐夢人,拋妻別子,艱苦拚搏,被命運之手拉向這裡。從雜交水稻、高產玉米、抗蟲棉、到哈密瓜,一個又一個農業奇跡在這片溫暖的土地上被創造。作為南繁逐夢人的劉南凡也將被這個磁場吸往。   水稻是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全國五分之三的人口以稻米主食,全國有上萬人從事水稻育種研究,劉南凡就是其中一份子。   劉南凡與水稻結緣還要從大四說起,大學四年的最後一年,每個同學都要把三年理論學習結合實踐,尋找PI課題組實習,它是進入社會的銜接點,實習的效果可能決定未來工作的選擇。   那一年早春,冬雪初融,沉睡一冬的大地開始蘇醒,萬物蠢蠢欲動。同學們為找到實習的地方開始激烈的爭論,有的想學習小麥、有的想學習玉米。可能小時候種植過水稻的緣故,劉南凡選擇了水稻育種。這一選擇為南繁水稻育種工作結下了不解的情緣。   北墾農業大學水稻育種室審定推廣的北墾415,北墾416占全省水稻種植麵積的60%,育種室主任鄒一農是學校的資深教授,全國水稻育種界的大咖,北墾415,北墾416就是他帶領團隊育成的。   “鄒老師,我想跟您學習育種。”劉南凡懷著忐忑的心情走進育種室主任鄒老師的辦公室門口,辦公室裡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稻穗。根本站不下腳,隻能在門口探進頭說。   鄒老師正在整理他的稻穗頭也沒回地說:“同學你能受了這個苦嗎!水稻育種很辛苦的。”   “我能。”劉南凡斬釘截鐵地說。   劉南凡怎麼也不會想到,他要為這句話付出終身努力。   在這裡學習水稻育種技術,一切都是模糊、不清晰的。課本上的概念與田間相對應是千差萬變的。株高課本上說“莖基部到頂端第二穗的長度。”,長在田間有高、矮,有長、短,參差不齊。   青蔥的稻苗在試驗田裡瘋狂的生長,爭芳鬥艷,誰都不想落後抽穗。學了之後他才知道,這裡種植的水稻,與小時候家裡種植的水稻是不一樣的。有的抽穗早,有的抽穗晚。有長粒的,有圓粒的。各種類型。在藍天白雲下,醞釀著一派旺盛的希望。顯得那麼的雜亂無章,但又有章可尋。   他貪婪地學習這些,雜交、授粉、選種等水稻育種過程中的各個環節。   實習一年是短暫的,卻是選擇步入工作的階梯。   校園內青翠的草木、芬芳的花草恍惚還在昨天,圖書館、籃球場、食堂他活躍的身影似乎還沒有抹去,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帶著這些深深地眷戀有些舍不得走進了新的崗位,北墾省農科院水稻所育種單位工作,每一次經歷的蛻變,都是新征程的起點。這一征程已過去三年,在這裡他掌握豐富的水稻育種知識,和種植經驗,也實踐了三年。   每年重復同樣的工作,播種、育苗、插秧、雜交、選種。與天空作伴,與泥淖為伍,以稻苗作畫,開始用稻穗書寫人生。   九月末的北墾省,晴空萬裡,水稻金黃、稻浪飄香。   劉南凡身浸其中,有如沙漠中的一頭駱駝,如大海中一艘航船的舵手,隻為那一碗稻香。他在看,這個紛繁蕪雜的遺傳多樣性群體,放眼鋪陳開來,有多少能勝出走進法眼,帶到南繁去。他在想,究竟什麼類型符合北墾省各積溫區,是半直立耐密型嗎。他在選,細細斟酌,選穗型半直立,穗粒適當偏中部為好;選株型緊湊,穗粒適當葉上為好;選群體耐密抗倒,化肥適當減施為好。   他直起酸痛的腰,仰麵天空,看見一行大雁在頭頂煽動著翅膀“咯咯”在叫。他呆呆地望著,看著他們遠去飛影,最後消失在茫茫地黃韻中。他們要去何方?   一群燕子在稻波中旋過,落在不遠處的電線上,安靜地站著。一會他們又飛向遠方,可能樸拙最後的收獲。   他回過伸,繼續揮著汗水,回頭看著自己努力的育種田,選出金燦的稻穗,心情無比高興,這就是要帶到海南繼續加代種植的水稻種子。他按照編號收獲,晾曬、按序編排。按計劃,準備十一月初去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