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姬發滅商之後,建立了周王朝,他繼續四處用兵,征討原來屬於商朝的其他諸侯和部落,一段時間之後,周朝基本控製了原來商朝統治的地區。 但是他還是愁眉不展,為什麼呢?商朝滅亡的場景還歷歷在目,如何避免步入商王朝的老路,如何統治好之前商王朝的領地,這是他所憂慮的,他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治理好百姓,這很不容易。 最後,周公提出了一個建議,那就是分封製。按照功勞貢獻的大小,可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爵位。分封製的對象,首先是周王的兄弟,家裡人。其次是有功之臣,再就是古代聖王的後人。 分封兄弟很好理解,自己家裡人,有事肯定還是覺得家裡人靠譜。那些有功之臣是跟著自己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的,那也肯定是要封的,比如說周公、召(Shào)公、薑子牙他們,其中薑太公戰功最為顯赫,被封於營丘(今山東淄博),成為齊國。那為什麼還要封那些古代聖王的後人呢?這其實也是為了收買人心,體現武王對先賢們的敬重,而且這些人對於一些地區來講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的,也有利於他的管理,比如說把炎帝之後封於焦(今安徽亳州),黃帝之後於祝(今山東泰安西南),帝堯之後於薊[jì](今北京附近),帝舜之後於陳(今河南淮陽),封大禹之後於杞(今河南杞縣)。甚至把紂王的兒子祿父也分封了,目的也是為了籠絡商朝遺民,把他還分封在商朝原來的都城,當然也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派自己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三個人率部分軍隊駐紮在商都附近,進行監管,歷史上稱他們為“三監”。 最後一共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姬姓子孫的封國最多,有53個,這就是中國封諸侯建同姓的“封建”的由來,裂爵為封,封土為建。通過分封製,周朝加強了統治,擴大了政治影響,也加快了發展和進步的步伐。 武王臨終時,兒子姬誦年齡還小,於是他把軍國大事托付給他的弟弟周公姬旦。武王死後,周公輔佐姬誦繼位,即周成王。 周公天資聰明,才華出眾,輔政之後,為了防止過去兄弟爭奪王位的悲劇重演,確保周王朝的長治久安,決定改變商朝兄終弟及的慣例,製定了嫡長子繼承製。 具體規定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意思是說繼承人選首選範圍是嫡子,如果嫡子有多個,那就以年齡而不是賢明作為選擇標準,立最年長的。“立子以貴不以長”,意思是說,如果嫡妻無子,需要從庶子中選立繼承人,那就以庶子之母的地位而不是年齡作為選擇標準,立生母最高貴的所生之子。正妻所生的長子,稱嫡長子,不論長幼,也不管賢愚,都是天子的正當繼承人,其他諸子隻能封諸侯。在諸侯國內,隻有諸侯的嫡長子有資格成為下一代的諸侯,其餘諸子隻能是卿、大夫,以此類推,卿的嫡長子是卿,其餘諸子為大夫,大夫的嫡長子是大夫,其餘諸子為士,士的嫡長子是士,其餘諸子就是庶人了。這樣在奴隸主貴族內部就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這樣階梯式的等級關係。 嫡長子繼承製簡單明了、便於操作,按照生母身份、年齡這些顯而易見的標準來確定繼承人不會出現歧義,太子的儲君地位是“生而有之”的,誰也無法奪走、改變這種既成事實,可以從製度上杜絕嫡長子之外的人對儲君地位的覬覦之心。應該說,在沒有其他更好的製度設計之前,這是相對最優化、最便於執行、最能讓各方接受的方式。 而這種禮法損害了武王兄弟們的利益,以前誰都有權利繼承王位,姬誦年幼,武王的弟弟繼承也是合理合法的,現在不行了。所以就爆發了“三監之亂”,就是當時派的那三個留守商都的弟弟,手裡有些兵,他們對周公就不滿了,憑什麼他說了算,於是起兵作亂了。 但是別忘了,周公,薑子牙那都是當年帶兵打仗的高手,周公和薑子牙一聯合,短短幾年就把叛亂平滅了。以周公旦為首的功臣們堅決要保武王的兒子為王,其他諸侯一看打也打不過,就隻好接受了。 周公為了穩定人心,總理朝政,並且向天下宣布待成王成年後還政。但是很快,外麵傳言周公獨攬朝政,是要廢掉小成王,自己當皇帝。 在這種流言下,召公和太公都來見周公,提出要去除封地,自保嘛。周公聽了,猶如五雷轟頂啊,他覺得自己兢兢業業,嘔心瀝血,還製定了嫡長子繼承製,就是為了周朝江山穩固,現在被人懷疑,他是心如刀絞,但是他心願未了,禮法還沒製定完,國家還是很動蕩。 因此,他極力挽留了召公和太公,並表示自己將來心願了了,一定會還政於成王,離開王都。就這樣,周公不顧謠言,專心完善禮法,治理好國家。 由於之前沒有法律約束,平民和奴隸經常起哄鬧事,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對此,周公製定了三千多條刑法,來進行管束。對於殷商的遺民,他恩威並施,告誡他們,隻要老老實實的臣服,現在不殺他們,還給他們房子和田地;要是不老實,不順應天命,他不僅要奪走他們的土地,還要執行上天的懲罰,殺掉他們,不服就打到服為止。就這樣,周公采用軟硬兼施、分化利用的政策,當然也滅掉了很多不服的部族,逐漸使他們降服了。 不僅如此,周公還確立了各級的服飾以及祭祀、占卜、會盟、飲宴、朝貢、殯葬、婚娶等製度,以鞏固周朝的統治秩序,周公的這些禮法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史書上稱為“周禮”。 而在周公平叛東征的過程中,他還發現了一些問題,那就是現在周朝的國都鎬(hao)京(今陜西西安)過於偏西,一是對東邊的商朝的遺民震懾力比較小,二是一旦有事,出兵打仗又太遠,糧草輜重成本都太高,三是東邊的諸侯國朝貢不便,那時交通也不發達,遠的來回一趟就得半年。 所以基於以上幾點,為方便管理天下,居天下之中而統禦四方,周公主持營造了東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與原來的京城鎬京遙相呼應。周人把新落成的洛邑叫做“成周”,意喻著這是周王朝成長起來的地方。把鎬京稱為“宗周”,意喻著這是大周王朝宗廟興起的地方,周朝由此進入了人民安居樂業的長期穩定的局麵。 周公輔佐成王7年,在成王20歲時,將政權歸還了他。周公輔政盡心盡力,開創了周王朝的大好局麵,那周王的子孫後代們會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