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14年,楚穆王去世,嫡長子熊旅即位,是為楚莊王。 楚莊王即位的時候,還不到二十歲,楚國處於一個極不安定的狀態,內有權臣,外有反叛,這對楚莊王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楚莊王繼位不久,國內就發生了叛亂,雖然很快就平息了,但對他這個幼主來說,卻是一次不小的考驗和不利的開端。在復雜的形勢下,楚莊王采取了以靜製動、不動聲色的對策,表現出沉湎於聲色犬馬、不問政事,但實際上卻一直在暗中觀察,默默積蓄力量。 楚莊王白天出去打獵,晚上喝酒,聽音樂看歌舞,從不管國家大事,大家都覺得他是個昏君。有大臣來勸諫,他也不聽,還把勸諫的大臣都趕了出去,後來乾脆下了一道命令,說誰再多嘴,就治誰的罪。 就這樣,楚莊王胡鬧了三年。有一天,大夫申無畏(一說伍舉)來覲見楚王。楚莊王手中端著酒杯,口中嚼著鹿肉,醉醺醺地在觀賞歌舞呢。他瞇著眼睛問:“大夫來此,是想喝酒呢,還是要看歌舞啊?” 申無畏回答說:“有人讓我猜一個謎語,我怎麼也猜不出,特此來向您請教。” 楚莊王一邊喝酒,一邊問:“什麼謎語,這麼難猜?你說說。” 申無畏說:“謎語是‘楚國有隻大鳥,棲上在朝堂上,三年了,不飛也不叫,人們都不知道這是什麼鳥,請您猜猜,這究竟是隻什麼鳥呢?” 楚莊王聽了,心中明白申無畏的意思,笑著說:“我猜著了。它可不是隻普通的烏。這隻鳥啊,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你等著瞧吧。” 申無畏明白了楚莊王的意思,便高興地退了出來。過了幾個月,楚莊王這隻大鳥依然和以前一樣,既不“鳴”,也不“飛”,照舊打獵、喝酒、欣賞歌舞。 大夫蘇從忍受不住了,又來向楚莊王勸諫,楚莊王大怒,斥責蘇從:“你是想死嗎?我早已說過,誰來勸諫,我便殺死誰。”蘇從無所畏懼,堅持勸諫。楚莊王忽然站起來。動情地說:“大夫的話都是忠言,我必定照你說的辦。”隨即,他便傳令解散了樂隊,打發了舞女,決心要大乾一番事業。 三年的時間,讓楚莊王對楚國的政局和各類人物都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楚莊王首先整頓內政,重用了伍舉、蘇從等忠直之臣,大力選拔和使用人才,穩定了政局,發展了生產,使得楚國社會安定,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從而為楚國的爭霸奠定了基礎。 國內發展穩定了,在與他國外交方麵,楚莊王也很有謀略。楚莊王15年,楚國北方的陳國發生內亂,楚莊王抓住機會就出兵了,一舉擊敗陳國,占領了陳國的全部領土。就在中原的諸侯以為陳國要被楚國吞並的時候,楚莊王卻向天下的諸侯宣布:“陳國之所以內亂,是因為陳國有幾個亂臣賊子,現在楚國替陳國殺了這些叛逆,把陳國的政權交還給原來的國君,而且分文不取,也不要地盤,什麼都不要。我就是來主持正義的,現在目的達到,楚國就退兵了。” 他這個舉動一出來,諸侯們就都震驚了,在諸侯們的印象裡,楚國那是蠻夷之國啊!楚莊王的做法改變了其他諸侯對楚國的印象,原來楚國也不是那種不講道理的蠻夷部落,不是隻想搶地盤的野蠻人。 雖然楚莊王沒有得到實際的好處,但是他的目的達到了,從此在其他諸侯眼裡,楚國也是自己人,也是可以接受的,這就為楚國的爭霸鋪平了道路。 而楚莊王的野心其實也很早就暴露了出來,他曾經派使者去周王朝詢問九鼎的輕重。九鼎那是大禹時期製造的,象征天下九州,是權力的象征,楚莊王問這個,他的稱霸野心表露無遺,這也是“問鼎中原”的由來。 隻是楚莊王也知道,時機還並不成熟,而且他也意識到,要想稱霸中原,單靠楚國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於是,他需要在中原諸國中尋找盟友,於是他把目光投向了東邊的齊國。齊國之前也是大國,齊桓公的時候也是霸主,現在說是晉國的盟友,實際也被晉國所壓製,齊國其實也一直心懷不滿。現在楚國找上來了,兩國一拍即合,成為了新的盟友。 這樣,此消彼長,晉國的支持力量就削弱了,楚莊王趁此時機,決定北上,要從武力上打敗晉國。但是晉國距離楚國較遠,楚莊王行軍不便,不利於楚國軍隊,於是楚莊王進攻晉國的盟友鄭國,以鄭國為誘餌,來引晉國出兵。 於是,楚莊王三軍齊出,直取鄭國。鄭國隻是個小國,哪是楚國的對手,於是他飛速派人向晉國求援。而楚莊王卻一點也不著急,他下令讓楚國的大軍把鄭國牢牢圍住,圍得水泄不通。 鄭國國都裡水源被切斷,糧食也運不進來,隻能靠城裡的存糧,晉國的大軍是他們唯一的指望。而晉國是現在的山西,鄭國在現在的河南,古代也沒有汽車火車,隻能靠走,所以來的也不會太快。這一切都在楚莊王的預料之中。 鄭國的抵抗還是很堅決的,堅持不投降,楚莊王也不著急,就是圍城。這一圍就是三個月,這三個月楚國在外麵吃香的喝辣的,鄭國可難受了,別說糧食,乾草樹皮都吃了。眼看著鄭國裡麵什麼都不剩了,鄭國的國君鄭襄公知道,不能再等了,再等下去,鄭國就要人吃人了。 為了城裡的百姓不至於餓死,鄭襄公決定投降。他自縛雙臂,打開城門,出去見楚莊王。他出來跟楚莊王說,隻要楚莊王願意放過城中的百姓,他死不足惜,願意給楚莊王做牛做馬。 但是楚莊王的做法卻讓鄭襄公出乎意料,楚莊王親手解開了鄭襄公的綁繩,對鄭襄公說:“咱們本沒有深仇大恨,來攻打你主要是晉國挑撥,鄭襄公你這麼愛護自己的子民,是有德之君,我怎麼會羞辱於你,早知如此就不會圍攻於你,這都怪晉國的挑撥,你放心,我不會傷害你的子民。”一邊說,楚莊王還讓人把軍糧運進城裡,分給百姓。 鄭襄公一看這個情形,倒頭便拜啊,說他原以為楚國都是不講規矩的蠻夷,沒想到楚莊王如此通情達理,是有德之君啊。楚莊王就說,我們這次來並不是想打你,要你們的國土,隻是想和你們訂立個盟約,咱們結盟,我們就退兵了。 對於鄭襄公來說,這個條件根本不是問題啊,不就是結盟嘛。於是就簽了,鄭襄公就背叛了和晉國盟約,改和楚國結盟了。 可是,晉國已經出兵來救援了,他們沒日沒夜的趕路啊,眼看就要到了,結果鄭國和人家結盟了,這對晉國來說就尷尬了。打吧,救援鄭國這個理由已經沒有了,鄭國還跟對方結盟了。不打吧,跑了這麼遠,就這樣回去了也會讓人嘲笑。 晉國的統帥叫荀林父,他率軍隊已經到了黃河北岸,聽到這個消息都驚呆了,好不容易快到了,現在時機卻過了,荀林父便想領兵回國,但他底下的副將先縠hú卻堅決反對,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說:“晉國之所以能夠稱霸,是由於將軍勇敢,臣下盡力,現在救援鄭國卻不敢作戰,這是不盡力;大敵當前卻怯戰,這是不勇敢。”說完,也不等主帥的將令,就帶領自己的部下渡過了黃河。 荀林父怕副將有失,就命令全軍跟上渡河。晉軍主將和副將的矛盾也由此可見,他們戰還是和的意見都不統一,那打仗的時候也一樣,很難有效的調動軍隊。 雙方在邲[bì]地(今河南鄭州北)展開爭奪,在作戰中,晉軍內部分歧不斷,將帥不和,缺乏統一指揮,各自為戰。麵對楚軍排山倒海般的攻勢,晉軍隻是象征性抵抗了一會,荀林父就開溜了,向三軍下達了命令:“撤軍!” 本來晉國三軍因為指揮不力就已經亂作一團了,聽到主帥命令撤退,大家爭先恐後開始往回跑,跑到黃河岸邊,晉軍將士爭搶上船,甚至大打出手,自相殘殺。好在晉軍的殘兵敗將雖然潰不成軍,楚莊王也沒有想趕盡殺絕,下令收兵。 邲之戰塵埃落定,以楚莊王的大勝,晉軍的慘敗而告終!之後,晉國對諸侯的控製力大大減弱,像齊國、魯國等其他諸侯國也開始不斷挑戰晉國的權威。可以說楚莊王聯齊製晉的戰略取得極大成功,使得晉國長期忙碌於在北方與齊國周旋,基本再也無暇南顧。 經邲之戰,楚莊王一洗了城濮之戰失敗的恥辱,在中原爭霸鬥爭中占據了上風,楚莊王也由於此役的勝利而一舉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但是這次失敗,對晉國內部來說,未嘗不是個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