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春秋(9):禮樂興吳(1 / 1)

這個來到晉國的人,名叫巫臣。   巫臣屬於屈氏之族,名屈巫,原是楚國的大臣。公元前599年,楚莊王起兵攻打陳國,發現了陳國的一個美女夏姬,非常美麗,就連胸有大誌,想要稱霸中原的楚莊王也動心了,想納夏姬為妃。這時巫臣站了出來,一番話打消了莊王的想法:“這可不行。您召集大家討伐罪行,本來是正義的行為。如果納夏姬為妃,別的諸侯就會說您貪圖美色,打著正義之師的旗號滿足自己的淫欲,這不是昏君所為嗎?”   巫臣的話成功的打消了楚莊王納妃的計劃,也對巫臣刮目相看,覺得他是個正直的臣子。這個時候楚莊王的弟弟子反(公子側),說:“我哥哥想做個明君,不敢納妃,我沒有這個顧慮啊,我也想娶夏姬,我娶她吧!”巫臣又站出來,說:“天下的美女多的是,您身為楚王的弟弟,身份尊貴,乾嘛非要娶一個敵國的女人呢,您要是娶了夏姬,別的諸侯也會說,君主打仗是為了給他的弟弟納妃啊!”子反於是也打消了娶夏姬的念頭。   看到這裡,我們可能會覺得巫臣是個大忠臣,為了國家利益向國君勸諫,但實際上,巫臣有自己的企圖:他想娶夏姬。但是他又不可能明說自己想要夏姬,他也搶不過楚莊王和子反,所以他才不讓別人娶夏姬,自己才能再找機會。   楚莊王活著的時候,巫臣敢打夏姬的主意,楚莊王死後,巫臣趁著到齊國訪問的機會,把自己的家室財產全部帶走了,找到夏姬,帶她跑到了晉國。   巫臣的叛逃讓楚國很難堪,也讓子反暴跳如雷,子反帶兵直接滅掉了巫臣留在楚國的族人,霸占了他在楚國的產業。巫臣得知自己留在楚國的族人們都被子反殺害後,悲憤不已,寫信給子反,怒斥他們說:“你們殺害我無罪的族人,將來我一定要讓你們在疲於奔命中死去!”   於是巫臣向晉景公進言說:“在楚國的東邊,有一個叫吳國的小諸侯國,他們沒什麼名聲,很多北方的諸侯都沒有聽說過,他們也和楚國打過幾場仗,雖然沒有打贏,但那是因為吳國的武器裝備太落後,甚至連戰車都沒有,憑著一腔熱血也沒有屈服楚國。這樣的一個國家是有潛力的,隻要我們給他們提供武器、裝備,教他們打仗的技巧,他們就能牽製住楚國的後方,讓楚國人首尾不能相顧,這樣晉國就能打敗楚國了。”   說完,巫臣還自告奮勇,說晉景公隻要願意給他幾千兵馬和一些兵車,他願意親自去一趟吳國,幫助他們訓練軍隊,襲擊楚國的後方。聽了巫臣的策略,晉景公連聲稱贊,馬上答應了巫臣的請求,派巫臣為使者,率領兩千精銳士兵,帶著三十輛兵車前往吳國。   巫臣奉命到了吳國之後,吳王壽夢特別高興,這些武器、兵車,還有先進的戰法,都是吳國夢寐以求的。巫臣帶來的士兵幫助吳軍訓練車戰之法,手把手教吳人如何使用兵車,如何展開戰陣,教導他們如何與楚國敵對、開戰。對於和晉國聯盟的事,吳王也毫無異議,從此吳國和晉國開始通好,並且吳國和晉國開始從兩個方向,不斷向楚國發起進攻。楚國不得不兩線作戰,往來奔馳於邊境,果然是‘疲於奔命’。   巫臣的這個晉吳聯合的策略,一舉扭轉了晉楚爭霸的局麵,但是最大的受益者還是吳國。自此,吳國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吳王壽夢是個很有見識的君主,他清醒的知道,如果沒有巫臣帶來的士兵、戰法以及中原先進的文化,吳國不可能這麼迅速的壯大,擺脫蠻夷的狀態。所以壽夢覺得,如果想要讓吳國進一步走向強盛,就必須向中原的諸侯學習,學習他們先進的技術和文化。   於是,吳王壽夢借著和晉國聯盟,打好了關係的機會,親自到洛邑(今河南洛陽)朝見剛剛登基的周簡王,並在沿途訪問不少國家。這是吳國建國以來第一次朝見周天子,也是第一次出使中原,吳國從此開始與中原各國交往。   而且壽夢還帶著他的第四個兒子季劄一起來的,想讓他學習一下中原的禮法,於是在周天子的推薦下,他們來到了魯國。   當時的魯國國君是魯成公,他聽到吳王想要學習禮儀,覺得很驚訝,因為當時其他的諸侯都想著如何強兵稱霸,沒人重視當年周公製定的禮法。魯成公很高興有人還想要學習禮法,於是叫來魯國當時最德高望重的大臣,來給魯成公講課。吳王壽夢聽得也很認真,甚至意猶未盡,說想要回國之後,再派個使團過來,專門學習周禮文化。   麵對這樣一個誠懇好學的人,魯成公無法拒絕,便答應了下來。不久之後,吳王壽夢真的派來個使團來學習,還給魯國帶來了大量的禮物,就這樣,中原文化開始飛速在吳國傳播。   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其中禮法學得最好的就是他的第四個兒子,季劄,就是當初壽夢帶著去中原的那個。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季劄很聰明,也很賢能,壽夢很喜歡他,想把王位傳給他。但是壽夢也很推崇周禮,季軋是他的小兒子,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王位是要傳給嫡長子的。   季軋的三個哥哥也都是很謙讓的人,聽說父王想要把王位傳給弟弟,他們三個就商量:“咱們把王位讓給小弟也挺好的,咱們四個人禮法學的最好的就是小弟,平時有不懂的也都問他,他最有能力。”大家都同意了,於是他們就去找季軋,讓他繼承王位。結果,季軋堅決不受,認為這有悖禮法。三個哥哥沒辦法,最終,還是大兒子諸樊繼位。   諸樊即位之後又找到季軋,說:“當初你堅決不接受王位,現在我繼位了,我再退位讓賢,把王位讓給你,這樣就符合禮法了吧。”季軋聽了,還是堅持不受,說:“您是合法的繼承人,您這樣是讓我不義。”諸樊沒辦法,隻能放棄了這個打算,但是在他死前,他留了個遺命,就是他死後,他的二弟繼位,二弟死後,三弟繼位,這樣到最後還是要把王位傳給季軋。   結果等到老三死後,王位要傳給季軋的時候,季軋還是推辭,甚至跑到了山野隱居。吳國人無奈之下,隻好推舉了老三的兒子公子僚繼承了王位。季軋這種三辭王位的高風亮節世所罕見,美德也為人們所稱贊。季軋這種行為也反映了當時吳國的現狀,在其他諸侯國內為權利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內鬥的形勢下,吳國國內群臣的狀態可以說是一股清流。   禮樂興邦,為吳國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自此,吳國開始慢慢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