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二章 秦朝(12):霸王隕落(1 / 1)

“項王既已引兵東歸。你們也快去準備吧,明日一早,大軍西歸。”下完撤退命令,劉邦抬腳準備走了,卻看到下麵坐著的張良和陳平沒有領命,也沒有要走的意思。   劉邦看了看他們二人,問道:“你們還有事?”   “大王,此事萬萬不可。”張良說:   劉邦沉著臉說:“卿等此言何意?莫非,莫非你們要寡人毀約?”   張良說:“大王,漢軍如今已經得到了大半的天下,諸侯國也都歸附了。楚軍現在兵疲食盡,這正是滅楚的好時機啊!如果讓項王帶兵東歸,過一陣子恢復了元氣,兵馬修正完畢,大王還能獨自安居在這兒嗎?所謂養虎遺患,終成大害。大王,機不可失啊!”   張良與陳平已經把道理講的很清楚了,但是劉邦依舊很遲疑,關鍵的問題是,他在心底還是十分畏懼項羽,他害怕彭城之戰的事件會重演。要知道,霸王雖然現在處於弱勢,但這位戰神畢竟還從來沒有在戰場上失敗過,誰又能保證他不會再次上演奇跡,像彭城之戰一樣反敗為勝,將形勢逆轉。   於是劉邦遲疑的說道:“鴻溝之約,已有盟誓,我現在要是反悔了,恐怕天下人都會說我失信啊。”   這時在旁久未發言的陳平說道:“拘小信而失大義,明智者不為也。大王不拘小信,天下諸侯未必因此而不信大王;大王若失大義,則天下諸侯必不附大王矣!”意思是議和這是隻是暫時的小的信義,而取天下那是大的信義,不能因小失大。   陳平這句話直說進了劉邦的心裡。   ——是啊,如果撕毀協議,與項羽決戰,就可以將韓信、彭越、英布等諸侯綁在自己的戰車上,大大提高勝算;而如果遵守鴻溝之約,與楚和解,那麼這些諸侯也必將觀望局勢,另謀出路,到時候漢軍隻會更加危險。   權衡利弊之後,劉邦終於決定食言而肥了:對於一個成熟的政治家,背信棄義乃是基本功,平時雖不能擅用,但在合適的時機、在關鍵的時刻,執政者必須做出抉擇。目前天下亂世,傻傻遵守諾言的人隻有死路一條,所以劉邦決定再無恥一次!   於是在楚漢達成和平條約之後僅僅兩個月,劉邦撕毀盟約,追擊項羽,想要把項羽一舉消滅。劉邦本來和韓信和彭越約定一起出兵,但這倆人卻都沒有來。項羽引兵反擊劉邦,大破漢軍,劉邦隻能又深溝高壑,堅守不出。   劉邦大罵韓信和彭越不講信用啊!劉邦就去質問韓信他們怎麼不出兵。   韓信卻派人向劉邦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是個反復無常的國家,南邊又與楚國相鄰,如不設立一個代理王來統治,局勢將不會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齊王,這樣對形勢有利。”   當時,劉邦情勢這麼危急,看了韓信上書內容,劉邦十分惱怒,大罵韓信不救他竟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暗中踩劉邦的腳,意思是別當著韓信信使的麵說啊。   張良湊近劉邦的耳朵說:“漢軍處境不利,怎麼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就此機會立他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則可能發生變亂。”   劉邦多機靈啊,經張良提醒也明白過來,改口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做真王罷了,何必做個暫時代理的王呢?”   於是派張良前去立韓信為齊王,同時也封彭越為梁王,征調他們的部隊攻打楚軍。   公元前202年冬,北風呼呼地吹,像是悲歌,也像是挽歌。項羽率楚軍退到了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楚漢之爭的決戰時刻終於到來了。   在決戰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雙方的軍事情況。劉邦這邊這邊主要謀士不下十人,主要悍將不下二十人,其餘大小將領不下百人,兵力總數超過了五十萬人。   項羽這邊的楚軍已是孤軍一支,他手下的謀士如今隻有項伯一人,主要將領有鐘離眛、季布兩人,兵力總數約十萬人。   大決戰開始前,項羽鼓舞好士氣,開始進行軍事部署。   而劉邦隻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將整個大會戰的軍事指揮權交給韓信。事實證明,賭徒劉邦這一次的做法完全是正確的,把軍隊的總指揮權交給韓信,是知人善用的做法。   在接到調兵的兵符後,韓信感動萬分啊,覺得漢王真信任我,把所有兵馬都交給我指揮了。韓信本著這樣一顆感恩之心,馬上進行了戰略大部署,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十麵埋伏。   這個十麵埋伏其實跟後來毛主席的“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是一個思路。   韓信自己居中,帶領漢軍主力三十萬大軍和楚軍正麵作戰。彭越、英布啊還有一些其他的小諸侯在側麵或者後麵作戰。這樣,漢軍的五十多萬萬大軍,形成從東西南北四麵八方合圍楚軍之勢,但是又不跟項羽正麵打。   項羽打正麵,正麵的漢軍就跑,後麵和側麵的漢軍就追上了打;項羽掉頭打後麵的漢軍,正麵的漢軍又調過頭來進攻項羽。項羽不勝其煩,有力沒處使,甩又甩不掉,楚軍損失慘重。項羽知道這樣沒法打,被迫率剩下的楚軍退到了垓[gāi ]下(今安徽宿州市)。   項羽軍在垓下,不但兵少,而且糧草不夠,又被劉邦幾十萬大軍層層包圍。夜晚,項羽聽到漢軍的四周都在唱著楚地的歌謠,大驚失色,說:“漢軍把楚地都占領了嗎?怎麼這麼多楚人呢?”項羽的士兵也都聽見這些楚地的歌了,思鄉之情油然而發,大家本來就士氣低落,這一唱更想回家了,士兵們都偷偷的哭了起來,毫無戰意了。   項羽看到這個情形,長嘆一聲,他知道無力挽回了。項羽回到了大營和他最喜歡的一個美人虞姬喝起了悶酒。項羽感慨萬千,想自己一生征戰從無敗績,今天卻如此狼狽。他悲壯憤慨的唱起歌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   項羽一連唱了幾遍,虞姬也跟著一起唱,伺候他們的人都哭了,不忍心抬頭看他。看到項羽如此悲傷,虞姬也心如刀割,她站起身來說:“大王,我再給您跳一支舞吧!”說完,虞姬抽出寶劍在帳中舞起劍來,虞姬含淚的唱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完,虞姬揮劍自刎。項羽抱著虞姬的屍體,放聲痛哭,周圍的人也跟著一起哭。   項羽知道大勢已去,決定突圍。當晚,項羽騎上烏騅馬,帶著自己的八百親兵,這是他從江東帶出來的最後的子弟兵了,沖出重圍,準備返回彭城。第二天天亮,劉邦他們才發現項羽跑了,趕緊起兵追趕。按照這個時間差,其實項羽是有可能跑回去的。但是,天不遂人願,項羽跑了一段路之後,發現他們迷路了。   這是一個三岔路口,正好,項羽碰見一個老農,他就問這個老農,哪條路回彭城。這個老農也認出了項羽,但他不願意幫項羽,就說:“往左邊走。”   項羽就帶著部隊往左邊去,走了一陣,發現沒路了,前麵是一片沼澤。他們的馬都陷進去了,根本就過不去。項羽知道被騙了,連忙往回走,可再回到三岔路口的時候,漢兵已經追到了。   經過一場激戰,項羽又往東沖了出去,到達東邊的一座山上時,再一清點人數,隻剩下了二十八騎了,而追擊的漢軍卻有數千人。   項羽覺得已經無法脫身了,就部下說:“我從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了,親身作戰七十多次,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未嘗敗北。現在被困於此,不是我不會打仗,而是天要亡我!今日是要決死戰了,我要為諸君痛快地一戰,必定要勝利三次,為諸君擊潰包圍、斬將、砍旗,讓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不會打仗。”   這時候,漢軍已經把項羽這個小山頭包圍了。於是項羽分騎兵為四隊,讓騎兵們分四麵向山下沖,約在山東麵會合。項羽對他的騎兵們說:“我為你們殺掉對方一將!”   項羽大呼馳下,沖進敵陣,斬殺一員漢將,同時殺近百人。再會合騎兵,騎兵僅損失兩騎,項羽問:“怎麼樣?”騎兵們欽佩地回答:“和大王說的一樣”。   項羽殺退了漢兵,帶著這二十六騎一路逃到烏江,遇見烏江亭長。烏江亭長劃著一隻小船,看到項羽,就催項羽趕緊上船渡河。   項羽笑著說:“上天既然要滅亡我,我為什麼還要渡江呢?況且我項羽當初帶領江東的子弟八千人渡過烏江向西挺進,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現在就剩這二十六個人了。即使江東的父老兄弟還願意擁我為王,我還有什麼臉麵去見他們?”   於是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忠厚長者。這匹烏騅馬我騎了五年了,日行千裡,我最喜歡,不忍心殺掉它,把它送給你吧!”   於是命令騎兵都下馬步行,手持短小輕便的武器交戰。他們又殺了漢軍幾百人,項羽身邊的士兵也都一個個的倒下,最後隻剩下項羽一個人,項羽自身也受了十幾處傷。   項羽自知力竭,已經無力回天了。這時,項羽看見一位故人,漢軍騎兵中的司馬呂馬童(原是項羽部將,這時已背楚歸漢)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   呂馬童麵對著項羽,指示給王翳說:“這是項羽。”   項羽說:“我聽說漢王拿一千兩黃金、一萬戶封邑懸賞征求我的頭,我給你一點好處。”說罷拔劍自刎而死。   乃漢軍騎司馬呂馬童,便道:“吾聞漢王(劉邦)懸賞我頭者,賜金千斤,邑萬戶。汝是吾之故友,今日便賣個人情與汝。”說罷拔劍自刎而死   漢兵見項羽已死,一擁而上,各想分取項王屍身,邀得重賞封侯,有上百人參與了奪取項羽屍身,彼此之間大打出手,乃自相殘殺數十人。最後王翳取了項羽首級,楊喜、呂馬童、呂勝、楊武各取一段肢體。戰後劉邦也沒有食言,這五個人後來都被劉邦封侯:呂馬童為中水侯,王翳為杜衍侯,楊喜為赤泉侯,楊武為吳防侯,呂勝為涅陽侯。   西楚霸王,就此隕落,而歷史上也將誕生了一個新的王朝: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