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伍部:粉飾太平 第七章 輿論的力量(1 / 1)

漢朝四百餘年 秋月銀杏 12026 字 8個月前

擅長說服,製造輿論。劉秀在調集兵力的過程中,因敵人勢大,有的將領貪貪財惜命,提出就地留守!   劉秀說,如為敵所破,身家性命都不保,要這些有什麼用,成功地說服了這些將領。   在昆陽戰事膠著的時候,劉秀命人用信箭射敵營稱“宛城已經破”,綠林援軍即將回師的消息,堅定己方的守城意誌,動搖了敵方軍心!   軍心如城,一散即破!   昆陽大捷是漢光武帝平定天下的關鍵一戰。   但是從此戰中我們可以看到綠林軍的“弱點”,那就是整體戰鬥意誌不堅、投降思想嚴重。   無論是守城的的王鳳還是昆陽周邊的將領,都有過投降的打算,意誌不堅、岌岌可危。   如果不是劉秀痛陣利害,將他們緊密團結在一起,早就散攤子了!   可見會做思想工作是多麼地重要啊!   控場超強、戰術得當。以強擊弱,最重要的是集結優勢兵力,形成局部的“強大”。   精選三千敢死隊,擊敵大營!斬敵千人!再戰,斬王尋!   趁敵混亂之際,全軍掩殺、內外夾功,終於引發了大潰敗,昆陽之戰完勝,繳獲兵馬糧草甲仗無數!   萬馬軍中、殺聲震天,旌旗如林、攻守慘烈。   在這樣殘酷而復雜的戰場中,其中的進擊退守、截殺掩攻、審時度勢,光武帝的戰場大局觀、戰術嗅覺和指揮能力堪稱一流!   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將兵百萬,其甲士四十二萬人,五月,到潁川,復與嚴尤、陳茂合......   時莽軍到城下者且十萬,光武幾不得出。   六月己卯,光武遂與營部俱進,自將步騎千餘......   從這段史實可以看出,昆陽城下的四十二萬敵軍是有水份的。   在王莽的計劃中,原本是準備征召百萬大軍,最後定為四十二萬人。   但是由於時間倉促等諸多原因,實際達到昆陽城下的在十萬左右!   古代部隊的集結速度,,絕不能用現代的標準和條件來衡量。   陸路交通道路難行,糧草供應極為困難,還要考慮馬匹、壯丁的消耗,天氣的影響。   超過十萬人的集結,在歷史上都不多見!   王莽在公元23年4月開始征兵,5月即到達昆陽城下,以那個年代的部隊集結速度,能有十萬已經相當了不起了!   所以我們得出一個相對明晰的結論:莽軍到達昆陽城下且能夠投入作戰的人馬,絕對不會超過十萬。   其次,昆陽城占有地利之便。   昆陽並非雄關險隘,但是因為它北達潁川伊洛,南通南陽的特殊地位位置。   並且又是水陸轉運重鎮,所以城小而堅、城防穩固,這為昆陽固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地形上來看,昆陽處於伏牛山、桐柏山諸脈起伏之地,又有多條水係匯聚於此,根本不象平原那樣能夠展開規模化的集團沖鋒,莽軍的兵力優勢無法發揮!   再者,王莽篡漢之後,朝政動蕩、民不聊生、饑荒處處,王莽得位不正,天怨人怒!   尤其是王莽一朝,並沒有非常出色的軍事將領。   昆陽城下領軍者王尋、王邑等,多王氏族親,軍事才華平平,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之下,劉秀率領的綠林軍取得昆陽之戰的勝利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最讓人無語的是王尋的兩個騷操作:一是昆陽守將王鳳要投降,不受!二是劉秀率領援軍來攻,他命令各營安守,自己帶兵迎擊!   結果:昆陽軍民眼見無法幸免,拚死守城;王尋被劉秀一波沖鋒乾掉,各軍無主、將令無出,亂而潰!   而王莽軍:兵力不到10萬;軍心不穩,人心惶惶;昆陽城堅,易守難攻;將領平庸,昏招頻出!   世上從來沒有以弱勝強一說,勝利者的一方,必然有強於對手之處,或將帥多謀用兵如神,或作戰勇猛鋒銳無雙,或科技先進破敵如竹,或兵力雄厚勢不可擋,或軍心穩固氣勢如山,或將士用命以死報國!   僅著眼於兵力的多少來定義“強弱”,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昆陽大捷,讓莽軍的實力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從此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類似規模的軍事作戰行動,兩個多月後,王莽也兵敗身死。   此戰後,劉秀的聲望在綠林軍中無人可比。   在經過一血雨腥風、暗黑殘酷的權謀較量後,昆陽大捷後僅僅兩年,也就是公元25年,劉秀即位,漢室中興,是為東漢!   經歷過戰爭與血火,才更認識到和平的可貴。   東漢呈現出人心思定、修養生息、百廢俱興的中興之相!   但是,關於光武帝在昆陽大捷中的天地異象之說,卻在民間口口相傳,“朝官士子軍卒百姓行商莫不知曉,稱為奇事。”   我們前麵已經分析過這種說法的荒謬之處,為什麼還能夠在光武帝聲望無倆的情況下“泛濫”呢?   事實上,籠罩在光武帝身上的“神秘光環”並不僅僅這一起。   昆陽之戰是劉秀一舉成名的戰役,在我國新朝末年劉秀、王莽兩軍在昆陽一決勝負的一場戰役,因在昆陽所以史稱昆陽之戰。   這次戰爭中,身為偏將軍的劉秀一戰而天下聞名,把他的聲望推到了頂峰,還為他日後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   這是一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它決定了新漢兩軍的命運和未來中原王朝數百年的國運。   明代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曾這樣贊揚昆陽之戰中的劉秀:“一戰摧大敵,頓使何宇平一戰摧大敵,頓使何宇平。   當時王莽麵臨北方赤眉、南方綠林兩大起義集團的進攻,壓力巨大,他十分焦慮。   後來綠林軍殲滅了甄阜、梁丘賜軍,擊敗嚴尤、陳茂於南陽城下,接著劉玄稱帝,公開提出恢復漢朝,建立更始政權。   這個時候,王莽已經坐不住了,他緊急調集各郡兵力共達四十多萬,準備徹底消滅綠林漢軍。   敵眾我寡,綠林軍節節敗退,被圍困昆陽城。   此時昆陽城隻有一萬兵力,眼看更始政權就要土崩瓦解。   就在這個時候,偏將軍劉秀一掃陰霾,他積極組織守城反擊,使昆陽城一個月都未破。   後來劉秀趁新軍不備,精選了三千人的敢死隊夜襲新軍。   王邑、王尋輕視劉秀,隻率領了萬餘人巡視陣地。   為了防止各營出現混亂,他們還下令各營嚴格管束自己的部隊,沒有命令,不準擅自出兵。   這一夜也是王邑、王尋的最後一夜,他們不敵劉秀軍,被斬殺於兵營之中,新軍各營因沒有得到命令,無人敢輕舉妄動。   新軍主帥被殺後,指揮中樞立即混亂,在昆陽守軍與劉秀軍的內外夾擊之下,新軍大敗,慌不擇路,踐踏而死者數不勝數。   此戰之後,天下震動,雲集響應者無數,不久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被殺,新朝滅亡。   這是歷史中記載的昆陽之戰,但是在翻閱史料時,還發現了一個離奇的記載,其中說到在昆陽之戰中曾發生了一場神秘事件,這場事件才是新軍戰敗的重要因素,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史料中記載,在新軍準備攻城決戰的前夜,天降流星,砸向了新軍兵營。   見此異象,新軍內部軍心動搖,劉秀趁機散播謠言,讓這數十萬新軍土崩瓦解,劉秀趁機夜襲新軍,取得了重大勝利。   不管有沒有天降隕石這一件事情,在昆陽之戰中,劉秀能夠冷靜的審時度勢,並且及時的根據當時的軍事形勢,確立正確的戰略戰術。   最後,不僅使戰役獲得成功,更使自己成功的走向王位。   建平元年夏,南陽白水村出現了“一禾九穗”,這是預示大豐收的祥瑞之兆。   恰在此時,前去查看的劉欽,夫人生了一個公子,與“一禾九穗”祥瑞之象暗合。   劉欽取一麥九穗的“豐秀”之義,給兒子取名劉秀!   稍微有點生物學基礎知識的都知道,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   顯然,無論是天降隕石還是“一禾九穗”實際上都是編造出來的故事,經過暗中的散播、推動變成了“實事”。   這種超自然、超出人們認知和常識的非正常現象,隻能把它歸結為“天意”,而“天意”所屬、“天心”所向,必然是真龍天子!   是天命所歸、君權神授的證明。   劉秀固然是歷史上難得的英明帝王,但他也有自身的歷史局限性,他也需要用天降祥瑞來證明自己為帝的合法性、正義性!   劉秀能夠當皇帝,歸根到底是因為他手裡麵的武裝力量,這是他得以在群雄並起的亂世殺出重圍、掃平天下、登基為帝的根本!   誰最能打、誰勢力最大,誰就當老大,自古以來不都是這樣的嗎?   至於劉秀的大漢室身份,分封流落民間的宗室沒有一萬也有八千,憑啥你當皇帝?   要是這樣的話,曹操和孫權直接向劉備跪下稱臣得了!   所以,借勢推波助瀾、散布天降祥瑞,終究出於鞏固統治的帝王心機,他怎麼會去製止和查禁這些流言呢?   帝王的這些機心,在歷史上多次被用過,劉秀隻是拿來主義、照葫蘆畫瓢而已。   例如漢開國之帝劉邦,流亡在芒碭山的時候,編造出斬白蛇的故事,“漢高斬白蛇而起義”的故事,很能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宋太祖趙匡胤出生時,有“赤光繞室”,“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   而楊堅出生是在一座廟裡,出生時“紫氣充庭”,高人道“此兒所從來甚異,不可於俗間處之”。   而更早些時候,有商湯之母親20年未育,見“天上白氣貫月”而孕;   有伊尹出生之前神人托夢給他母親“臼出水而東走,毋顧”的故事;   更牛的是周文王,“文王龍顏虎肩,身長十尺,胸有四乳。”   仔細研究可以發現,這些帝王編造出這些神異之事,目的與劉秀如出一轍!   無非就是用來證實自己得位的合法性、統治天下合法性。   在這方麵,明太祖朱元璋最值得敬佩,他在《諭中原檄》中明明白白地說明了自己了出身:予本淮右布衣!   太祖起於元末亂世,以大毅力、大英勇、大能力聚兵而起,驅逐蒙元,恢復漢家衣冠,功莫大焉!   這等功業無雙,這等自信豪邁,無須借鬼神異象之說神化自己,是他朝帝王所不及的!   當然了,限於人們認識自然的時代局限性,自然知識的缺乏,當時的民眾也確實吃這一套,客觀上對於穩定人心、凝聚民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以其時行其事,無傷大雅!   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天下不負卿!   在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劉秀於田畝間起事,光復漢室、靖平天下,戰無不勝、深得人心!   帝心仁厚,君臣相得!   更讓我感動的是他對陰麗華一見傾心,發出了“娶妻當娶陰麗華”的感嘆,此後即便以帝王之尊,亦不曾虧負、舉案齊眉、相伴一生。劉秀不負天下不負功臣,更沒有辜負心愛的女人!   我喜歡這個有人情味的帝王。   元始四年王莽加號宰衡,位在諸侯王公之上。   王莽奏請建立明堂、辟雍、靈臺等禮儀建築和市(市場)、常滿倉(國家倉庫),為學者建造一萬套住宅,網羅天下學者和有特殊本領的幾千人至長安,大力宣揚禮樂教化,得到儒生的擁戴。   先是四十八萬餘民眾,以及諸侯、王公、宗室上奏請求加賞於安漢公王莽,再是公卿大臣九百人請求為王莽加九錫。   於是朝廷賜予王莽象征至高無上禮遇的九命之錫。   接著,王莽為了製造太平盛世的景象,先是派“風俗使者”八人到各地考察,回朝後大加贊頌天下太平,彰顯王莽宣揚教化之功。   其次通過重金引誘的政策,使匈奴等外族遣使來歸順朝賀,王莽遂成為人們心中治國平天下的賢良聖人。   漢平帝元始五年,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禱上天代平帝病死。   公元6年,漢平帝病死,王莽為了避免年長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縱政局,遂立孺子嬰為皇太子,隻有兩歲,太皇太後據群臣之意,叫王莽代天子朝政,稱假皇帝,臣民則稱王莽為攝皇帝,王莽自稱”予”。改年號“攝政”   此時王莽51歲,值公元6年,年號稱為居攝元年。   次年,東郡太守翟義及槐裡人趙明、霍鴻起兵反莽,聲勢浩大,王莽遂派王邑平息,稱帝之心浮現。   此時讖緯禪讓之說盛行,符命、圖書,層出不窮,如”求賢讓位”、”漢歷中衰,當更受命”、”天告帝符,獻者封侯”,王莽則大加利用,獻符命的人,皆得豐厚賞賜,有名哀章之人,更獻上金匱策書至漢高祖廟,大意言莽為真命天子,表中有十一人都有官銜,次日莽則入高祖廟拜受,禦王冠即天子位,國號“新”,稱始建國元年,王莽時年54歲。   從安漢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其計八年,中國歷朝除了貴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開篡奪之例。   王莽在朝中的勢力如日中天,幾乎等同於皇帝,這引起了以劉氏宗室為主的反對派的反彈。   首先是發難安眾侯劉祟,居攝元年劉祟率領百餘人進攻宛城,連城門也沒有攻入就失敗了。   第二年九月,東郡太守翟義起兵,擁立嚴鄉侯劉信為皇帝,通告各地,長安以西二十三個縣的“盜賊”趙明等也起來造反。   王莽十分恐懼,飯也吃不下,日夜抱著孺子嬰在宗廟禱告,又模仿《大誥》寫了一篇文章,說明自己攝位是臨時的,將來一定要將皇位歸還孺子嬰。   同時王莽不斷調動大軍鎮壓,攻滅翟義的部隊。   待王莽掃清了這些障礙,各種符命祥瑞紛至遝來,不斷有人借各種名目對王莽勸進。   初始元年十二月,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即新始祖,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稱“始建國元年”。   王莽在朝野的廣泛支持下,登上了最高的權位,開了中國歷史上通過(符命)禪讓作皇帝的先河。   由於漢末以來,政治腐敗,朝廷奢華無度,地方搜刮盤剝,再加上豪強地主大量兼並土地,使得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困苦,經濟凋敝,所以人心浮動,政治危機愈演愈烈。   王莽執政以來,為了獲取民心,雖然采取了一係列緩和社會矛盾政策,但也始終未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   王莽信奉儒家思想,他認為天下要恢復到孔子所宣稱的“禮崩樂壞”前的禮治時代,才可能實現政通人和。   因此王莽當上皇帝後,企圖通過復古西周時代的周禮製度來達到他治國安天下的理念,於是仿照周朝的製度開始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製”。   王莽在始建國元年宣布的政策是:將天下田改名‘王田’,以王田製為名恢復井田製;   奴婢改稱‘私屬’,與王田均不得買賣。   其後屢次改變幣製,更改官製與官名,把鹽、鐵、酒、鑄錢及山林川澤收歸國有。   但由於這些政策隻求名目復古,很多都是與實際情況相違背的,而且在推行時手段和方法不正確,在遭到激烈反對後,又企圖通過嚴刑峻法強製推行,使諸侯、公卿直到平民因違反法令而受重罪處罰者不計其數,加劇了社會的動蕩。   人們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各項政策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因此導致天下各豪強和平民的不滿。   王莽對邊疆少數民族的境外政權也采取了一係列錯誤政策。   他脅迫羌人“獻”出青海湖一帶的土地設立西海郡,以便與國內已有的北海郡(國)、南海郡、東海郡合起來湊全“四海”。   為了使這塊荒地像一個郡,必須強製移民,於是增加了五十條法令,以便增加成千上萬的罪犯,滿足移民的需要。   為了這個西海郡,王莽招來了最初的不滿。   他將原本臣服於漢朝的匈奴、高句麗、西域諸國和西南夷等屬國統治者由原本的“王”降格為“侯”。   又收回並損毀“匈奴單於璽”,改授予“新匈奴單於璽”;   甚至將匈奴單於改為“降奴服於”,高句麗改名“下句麗”;   各族因此拒絕臣服新朝。   王莽又主動挑起了無謂的爭端,輕率地決定動用武力,不僅導致邊境沖突,還使數十萬軍隊長期陷於邊疆,無法脫身,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邊境戰亂不絕。   王莽掌權之初,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擁戴,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對。   王莽進京時曾召請新都相孔休,想任命他為國師,被孔休杜門謝絕。   大司空彭宣、王崇,光祿大夫龔勝,太中大夫邴漢等也請求乞骸骨,謝官歸裡。   以後,在他專權期間,一麵大封其親信,多達395人,一麵將劉氏宗族諸侯王32人,王子侯181人廢黜,其代漢野心逐漸暴露。   因此,劉氏宗族及貴族官僚相繼起兵反抗是必然的。   居攝元年,安眾侯劉崇率百餘人攻宛,因人少失敗。   居攝二年九月,東郡太守翟義打出為國討賊,以安社稷的旗號,起兵十餘萬,立嚴鄉侯劉信為天子,三輔二十三縣十餘萬人起而響應。   王莽聞訊後,連忙派關東甲卒前往鎮壓,鬧得首都周圍十分緊張,直到第二年二月,才將翟義等人的反抗鎮壓下去。   居攝三年九月,期門郎張充等六人密謀劫殺王莽,擁立楚王,事發後被誅殺。   新朝建立後,反莽活動仍沒有停止。   始建國元年四月,徐鄉侯劉快率數千人起兵。   真定人劉都等密謀舉兵造反,事泄被誅。   這些反莽活動,開始十分微弱,且被相繼鎮壓下去,但卻表明,劉氏宗族及一部分地主官僚與王莽的矛盾已經開始激化。   與此同時,下層普通百姓的反抗活動也此伏彼起,層出不窮。   王莽改製沒有解決西漢末年以來的土地兼並以及流民問題。   相反,由於他興師動眾討伐匈奴和周邊少數民族,大興土木,還大大加重了老百姓的賦稅、徭役負擔,甚至造成成千上萬的百姓死於非命。   例如征句町時,王莽發吏民二十萬,因軍糧前後不相及,士卒饑疫,三歲餘死者數萬人。   人禍加上天災,使土地荒蕪,物價騰貴,米價由漢文帝時的每石數十錢漲至二千錢。   到王莽末年,更達到了每斛價值黃金一斤。   天災人禍迫使百姓流落他鄉,人相食的慘狀史不絕書。   麵對這種現象,王莽無計可施,竟然異想天開,派人教流落關中的饑民“煮木為酪”。   這種悲慘的生活,怎麼能使百姓不鋌而走險,揭竿而起呢!   始建國三年,各地百姓苦於新莽政權頻繁的征發,相繼棄城郭流亡為盜賊,其中並州(山西大部及河北、內蒙一部)等邊境地區尤甚。   天鳳二年,五原、代郡一帶百姓不堪北征匈奴士卒的騷擾,數千人起而造反,捕盜將軍孔仁經過一年多的圍剿,才將盜賊平定下去。   天鳳四年以後,天下愈愁,盜賊起,各地人民紛紛起而反抗。   在這一年,瓜田儀在會稽長洲率眾起義,堅持長達數年之久。   同年,瑯琊海曲婦女呂母為被縣宰冤殺的兒子報仇,率眾攻破縣城,處死縣宰,自稱將軍,出沒於海上,其勢力迅速發展到數萬人。   呂母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農民起義的第一個女領袖。天鳳五年,東海人力子都率眾起義,隊伍迅速發展到數萬人,活躍於徐州等地,王莽遣使者發郡國兵擊之,不能克。   在北方,也出現數十支起義軍,其中較為著名的有銅馬部、青犢部、上江部、城頭子路部等。   在南方,有張霸在南郡的起義、羊牧在江夏的起義、秦豐在南郡的起義、王州公在廬江的起義。   這些義軍人數不等,少則數千,多則數萬、數十萬,其活動範圍往往跨州連郡,活躍於廣大地區。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在國都附近的“三輔”地區,小股起義也多得不可勝數。   地皇二年,三輔盜賊麻起,甚至在長安城中也有盜賊出沒,王莽不得不置捕盜都尉官,令執法謁者追擊長安中,建鳴鼓攻賊幡,而使者隨其後。   在當時遍布全國的起義軍中,有兩支最大的隊伍,成為農民起義的主流,這就是南方的綠林軍和北方的赤眉軍。   在王莽推行新政時,屢有旱、蝗、瘟疫、黃河決口改道等災害出現。   由於王莽改製不僅沒能緩和社會矛盾,反而造成了天下劇烈動蕩。   國庫也耗費殆盡無法撥款賑災,造成了民眾生存難以為繼。   因此於天鳳四年全國發生蝗災、旱災,饑荒四起,各地農民紛起,形成赤眉及綠林大規模的反抗。   地皇四年王莽在南郊舉行哭天大典。   同年,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在王揖等護衛下逃往漸臺,公卿大夫、宦官、隨從還有千餘人。   守城的王邑日夜搏鬥,部下死傷略盡,也退至漸臺。   這時他的兒子、侍中王睦正想脫掉官服逃命。   王邑將他喝住,父子倆一起守著王莽。   最後隨從王莽的千餘人全部戰死或者被殺。   公賓就斬了王莽的首級,懸於宛市之中,數十個軍士爭相殺王莽,分裂了王莽的屍體。   百姓們聽說王莽的首級在宛市,‘共提擊之,或切食其舌’。   新朝滅亡,王莽的頭顱,被後來歷代皇室所收藏,直到公元295年晉惠帝時,洛陽武庫遭大火,遂被焚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