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將軍一般被分為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偏將軍等不同職位。 前將軍是負責指揮前線作戰的將軍,掌握著最前沿的指揮權。後將軍則是負責指揮後方的將軍,主要負責後勤和保障工作。 左將軍和右將軍則分別負責指揮軍隊的左翼和右翼。 偏將軍則是負責一些特殊任務的將軍,例如掩護、突襲、斬將等。 另外,驃騎將軍督領全國兵馬,驃騎將軍擁有調遣全國兵力的特權,能夠從不同地區調動軍隊,以支持或防禦國家的重要行動。 而且,驃騎將軍負責保衛皇帝及其家族成員的生命安全,並保護皇室的財產和尊嚴。 李廣和程不識都是漢武帝時的大將,但兩個人治軍的風格迥異。在這裡舉他們兩個人做例子,是想談一談領導的方式與風格對事業的影響。 李廣是有名的飛將軍;程不識,可能除了專門研究秦漢史的人之外,很少有人聽說過他。其實在漢朝前期,特別是漢武帝時代,兩個人是齊名的。 他們一個是現在河北省的太守,一個是今天山西省北部的太守。 當時的太守大多是邊境上的守將。李廣是名聲很大的人物。 李廣訓練部隊以恩義相結,不重紀律,因此每位將領都與他交情好。 作戰時,他的行軍布陣采用自由的作風,不拘一格,他所帶領的騎兵非常精良,以機動性代替當時中國傳統的行軍布陣,所以李廣的部隊常常獲勝,有時即使士兵比較少,也能以少製眾,反敗為勝。 李廣時常帶領少量精銳突擊隊突襲匈奴,有時成功,有時失敗。其實,李廣的做法不是帶領大兵團作戰的方式。 打匈奴時,大軍五道出擊,武帝不讓他領導正麵的軍隊,隻讓他率領輔助部隊,未嘗沒有道理。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的悲劇,造成他的英雄事跡的傳誦。 程不識和李廣相比,有鮮明的特點。 他是非常嚴謹的將領,將部隊按照最嚴格的紀律訓練,分成部伍,有職責明確的層級指揮係統。 部隊出戰時,總是處在人不解甲、馬不卸鞍的戒備狀態。 他的軍隊以步兵為主,行軍很慢,但很堅實。 凡是他率軍作戰,前麵一定有斥候,左右一定有掩護,一隊一隊互相呼應,互相照管,安營紮寨很有章法。 行動起來,全軍一起行動;紮下營來,敵人沖不動。 他從未讓匈奴人得逞,但自己也沒有取得過重大的勝利。 程不識應當算是極為穩重的將領。 在西漢,人們都知道程不識是名將,因為他戰不敗。 而李廣呢,不是大勝,就是大敗,就好比在賭場賭錢,不是大贏,就是大輸。 程不識則能夠不斷地積累勝利。 李廣、程不識代表了兩種指揮管理的典型,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 這兩個人之間難作必然的好壞評斷。 就親和力與團結力來說,李廣軍隊的五千人可以頂五萬人來用,而程不識的一萬人則永遠是一萬人,但也是不至於輕易被打垮的。 程不識指揮軍隊的風格在漢朝延續了很長的時期,所以漢朝時“軍中隻聞將軍令,不聞天子詔“。 換句話說,指揮的命令隻能下達到第二級,無法下達到第三級以下。 這樣的部隊非常堅實,但擴張性與活動性都受到相當大的限製。 這兩類例證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少見。 具體說來,居上風的時候,李廣的軍隊較容易成功。 平常的時候,程不識的作風可以維持不敗。 最好的方法是適當地調和這兩種風格,但如何調和則是另一門大學問。 從一般情況來看,如果我們不知道眼下的局勢如何,還是選擇程不識那種類型的人才或者采取程不識那樣行事的作風比較穩妥一些。 所以說,真打仗,寧可學程不識,不可學李廣。 蘇建京兆杜陵(今西安市雁塔區、長安縣境內)人。 西漢將領。武帝時歷任校尉、遊擊將軍、右將軍。 元朔二年,蘇建以校尉隨車騎將軍衛青北擊匈奴,收復黃河以南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河套一帶地區,以軍功封平陵侯。 西漢在這一區域設置朔方郡與五原郡,從關東遷徙10萬人屯墾朔方,並築朔方城。 蘇建主持築造朔方城事宜,並擢任衛尉。五年與六年,蘇建先後以遊擊將軍、右將軍多次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 在一次戰鬥中,蘇建與趙信率3000多騎兵與匈奴數萬騎兵相遇,經一天激戰,終因寡不敵眾而全軍覆沒,蘇建隻身逃歸,依軍法當斬,贖為庶人。後出任代郡太守,死於任所。 元朔二年,蘇建以校尉的身份跟隨車騎將軍衛青攻打匈奴,因戰功受封為平陵侯,食邑一千一百戶。朝廷派蘇建率軍修築朔方城。 元朔五年春天,朝廷派兵攻打匈奴,命令車騎將軍衛青率領三萬騎兵,從高闕出兵。 任命衛尉蘇建為遊擊將軍,左內史李沮為強弩將軍,太仆公孫賀為騎將軍(一作驍騎將軍),代相李蔡為輕車將軍,都隸屬車騎將軍衛青,一同由朔方出兵。 不久,漢軍擊敗匈奴,俘獲匈奴小王十多人,匈奴民眾一萬五千多人,牲畜數以千百萬頭,然後凱旋而歸。 元朔六年二月,朝廷派大將軍衛青從定襄出兵攻打匈奴,合騎侯公孫敖為中將軍,太仆公孫賀為左將軍,翕侯趙信為前將軍,衛尉蘇建為右將軍,郎中令李廣為後將軍,右內史李沮為強弩將軍,均隸屬大將軍衛青,共計十多萬騎兵。 此次戰役,漢軍共斬殺匈奴三千人。 元朔六年四月,衛青再次從定襄出兵攻打匈奴,殺死匈奴一萬多人。 蘇建與趙信的軍隊合為一軍,共三千多騎兵,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獨遇匈奴單於的兵馬,交戰一天多,軍隊即將全軍覆沒。 趙信原是匈奴人,投降西漢後受封翕侯,看到軍情危急,匈奴又來誘降,於是帶著剩餘的近八百騎兵,跑到匈奴單於那裡投降。 蘇建的軍隊全部損失,隻身一人逃回,來到衛青那裡。 衛青就蘇建的罪責征詢軍正閎、長史安和議郎周霸等人意見,蘇建應該定什麼罪。 周霸說:“大將軍出征以來,還未殺過副將,現在蘇建棄軍而逃,可以斬蘇建以表明大將軍的威嚴。“ 閎和安都說:“不能這樣。兵法說:'兩軍交戰,兵力少的一方即使堅決拚搏,也要被兵力多的一方打敗。' 這次蘇建以幾千軍隊抵擋匈奴單於的幾萬人馬,奮戰一天多,軍隊傷亡殆盡,也不敢對朝廷有背叛之心,自動歸來。 回來而被殺掉,這不是告訴將士們如果打了敗仗不可返回漢朝嗎。不應當殺蘇建。“ 衛青說:“我僥幸以皇親身份在軍中當官,不愁沒有威嚴,而周霸勸說我樹立個人的威嚴,大失作為人臣的本意。何況即使我的職權允許我斬殺有罪的將軍,憑我尊寵的地位也不敢在國境外擅自誅殺,而應將情況呈報天子,讓天子自己裁決,以此表示做臣子的不敢專權,不也是可以的嗎?“ 軍吏們都認為衛青說的很對,於是將蘇建關押起來,送往漢武帝巡行所在之地。 蘇建因出錢贖罪,於是免除他的死罪,廢為平民。 後來蘇建擔任代郡太守,最終死在代郡太守的官任上,死後葬於大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