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後宮規矩:比如,妃嬪們有固定日子是必須去向皇後、皇太後請安的,比如每月初一、生辰、節假日等等。 還有一些不固定的日子去給皇後請安的,比如剛進宮的時候、受到賞賜的時候、頭天晚上侍寢過的時候。 其他的時候,就沒有硬性規定去請安了,一般是比較講究禮節的、或者與皇後交好的妃嬪才會經常去請安。 武帝時期,齊國的國君當公孫弘在世主政的時候,這個時候齊國的國君是齊厲王。 齊厲王的母親是紀太後,紀太後也想學當年呂後那樣的做法,把齊厲王的表妹許給了齊厲王。 但是,齊厲王並不喜歡他的表妹。 然後,紀太後就想了一個辦法:紀太後讓自己的女兒也就是齊厲王的姐姐去處理他的後宮問題。 所謂處理後宮問題就是讓齊厲王的姐姐到他的後宮去,把齊厲王和後宮的宮女隔絕起來,斷絕交往。 她們這樣想的,如果齊厲王和後宮的宮女沒有交往了,他身邊隻剩了一個女人,那他倆的夫妻關係不就好了嗎? 本來是這樣想的,結果呢出了一個大事。 這個大事就是這個齊厲王不遵從道德規範,他姐姐去幫他處理問題,他和他姐姐出問題了,齊厲王和他的姐姐出現亂倫關係。 這個事情發生以後,緋聞就傳開了。 也就是這個時候,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後很希望自己的外孫女找一個諸侯王做女婿。 想來想去,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 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齊國出身的宦官叫徐甲,這個人在王太後身邊做宦官。 這個人就給王太後建議說,他說:我是齊國人,我對齊國很熟悉,你不如讓我到齊國去說服這個齊厲王,就把你的外孫女嫁給齊厲王。 王太後一聽,當然很高興了! 因為齊國當時是一個比較大的諸侯國,徐甲想通過這件事情在王太後麵前邀寵,這個事一說,王太後挺高興。 這個徐甲就準備動身! 但是,這個事情做得不甚秘密,被誰知道了,被主父偃知道了。 主父偃知道了就趕快找這個徐甲說這樣吧,假如你這件事辦得順利的話就捎帶著把我的女兒也送入齊國的後宮。 徐甲聽了以後,就覺得順手牽羊的事,就答應了。 連眼睛都沒眨就答應了,答應得很爽快,主父偃也很高興,就單等著他女兒的好消息了。 這個徐甲到了齊國以後,就先放了一個口風,試探齊國君臣的反應,結果這個口風一放出來,齊厲王的母親紀太後是勃然大怒,不同意。 她說齊厲王已經有了王妃,也有了其他的嬪妃,根本不需要什麼王後啊嬪妃啊。 再說了,來提親的這個徐甲是個什麼人? 是齊國最窮的一個人,最後沒有辦法他凈身做了宦官,他算個什麼東西? 至於那個主父偃還想捎個夾帶,把自己的女兒夾帶著進來,完全拒絕了。 這一下這個徐甲的差事就辦砸了。 辦砸了這個差事以後,徐甲就覺得沒法回話,回去就跟王太後說了一番謊話。 他說這個事齊王已經答應了,他說隻不過我有點兒擔心,我怕出現燕王那樣的事件。 燕王事件是個什麼事件呢? 這個燕王叫劉定國,燕王和他的女兒也是亂倫,這件事情是被主父偃告發的,告發以後燕王自殺,這個燕國被撤銷。 他暗示王太後,齊王雖然已經答應了,但是我擔心出現燕王那件事情。 言外之意是,告訴王太後齊厲王有亂倫之事,所以王太後一聽就下令今後絕不要再提嫁到齊國去的事情。 這個事也就了了。 在王太後看來,外孫女沒有嫁給齊王沒有關係,皇太後的外孫女肯定是不愁嫁的,但是主父偃攀龍附鳳的如意算盤卻泡了湯。 按理說齊王如此淫亂,女兒不能進宮也是免得往火坑裡跳。 可是,主父偃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他卻偏偏不這樣認為,而是從此對齊王懷恨在心,決心一定要報復齊王。 但是齊王畢竟是堂堂大漢的諸侯王,是皇親國戚。 主父偃再得寵也不過是個小小的臣子,主父偃能夠順利地扳倒齊王嗎? 有著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允許主父偃在他的眼皮底下公報私仇嗎? 主父偃就覺得齊厲王很不給麵子,他就下手了,他要下手做齊王的活。 他怎麼做呢? 他就給漢武帝說了,首先說齊國富有,說齊國的都城臨淄這個地方人口眾多,每一天光貿易交稅稅額就達千金! 這麼一個富庶的地方,如果不是皇帝的親兒子、親弟兄,不能讓他在這裡做諸侯王。 這個是第一點,這是用利來引誘漢武帝。 接著他又說! 齊國這個國君你想想他在呂太後的時候就曾經叛亂,吳楚七國之亂的時候,齊孝王也想叛亂,現又出現亂倫的事件,說這個事件是非查不可。 說完以後,漢武帝答應了。 漢武帝就派主父偃去做齊國的國相,查這個案子,主父偃這樣一來就得了尚方寶劍到齊國去了。 主父偃這次去查齊王其實是想報自己的一箭之仇,是想挾私怨報仇,主父偃一到任就查得非常緊。 他首先查什麼呢,查那些領著齊厲王到他姐姐住的地方去的宦官,那個宦官不是把齊厲王領到他姐姐住的地方嗎,這樣才產生了姐弟戀,就查這個宦官。 而且讓所有的人在供詞中間都要把齊厲王牽扯進去,這樣一來齊厲王害怕了。 他因為知道前麵有一個燕王的事件,齊厲王年齡又比較小,才做了五年的國君,膽子又小,又沒經過事,這一嚇,喝藥了,自殺了。 再加上他當了五年國君年齡小沒有後代,沒有兒子,他這一死沒有後代,齊國被撤銷了,就並入了中央政府,這樣一來主父偃就被夾在中間了。 你想想,狀是主父偃告的,案子是主父偃查的,人是在主父偃當國相的時候死的,主父偃一下子就成了齊厲王自殺的直接責任人,你怎麼推辭都推辭不掉,他成了直接責任人。 其實在這件事情中間,麻雀沒有變成鳳凰,未嘗不是一種解脫啊。 人們常說,得饒人處且饒人,懸在別人頭上的利劍也許會落到自己頭上,這些地方主父偃都沒有想到,他隻想著去查齊厲王,沒有想到齊厲王自殺,齊厲王的自殺就給主父偃帶來了一個大麻煩。 主父偃一心隻想著去報復齊厲王,沒想到一下子就把大漢的一位諸侯王給活活逼死了,主父偃馬上被推到了一個很微妙也很危險的處境,他成了齊厲王自殺的直接責任人,成了兇手。 另一方麵,齊厲王的自殺也讓其他諸侯王人心惶惶,因為當時不僅燕王和齊王有亂倫的醜事,在其他的諸侯王家中也有亂倫的事發生。 燕王和齊王都是因為主父偃的告狀而慘死,其封地也被收回中央,所以其他諸侯王是人人自危,對主父偃是又怕又恨,身處險地的主父偃樹敵頗多,等待著他的又將是什麼呢? 就在主父偃飛黃騰達之後,主父偃就開始揭發燕王,揭發齊王,做了這些事情。 當然,他做了揭發燕王、揭發齊王這些事情以後,因為主父偃文筆很厲害,所以當時很多人都很害怕他,都害怕主父偃的文章。 但是因為主父偃在朝中,當時也沒有人敢告他,其實對主父偃最恨的人是趙王,因為趙王的家裡也有亂倫的事。 這個時候諸侯王中間好像有點道德的淪喪吧,你看燕王是跟自己的女兒、姐妹發生亂倫,齊厲王是跟他姐姐亂倫,趙王的太子呢,也是跟他的姐姐妹妹亂倫,趙王也害怕被揭發,所以趙王想找機會趕快把主父偃扳倒。 恰巧這個時候,漢武帝派主父偃到齊國去做國相,他一離開中央政府,趙王立即告狀,因為他在那兒趙王不敢告,他一告主父偃的嘴很厲害的。 等主父偃一離開,立即告狀,這一告狀,漢武帝一聽說以後立即就把主父偃給抓起來了。 告什麼狀呢? 兩條:一條是受賄,再一條謀害齊王。告他兩條罪狀,但是主父偃隻承認受賄,不承認謀害齊王,但是趙王這個告狀一下子讓主父偃進了監獄。 其實進監獄這個時候主父偃還是有翻身的機會的,但是主父偃這個人吶有毛病,他人際關係處不好,到哪去都不受人待見,因此前半生一直窮困潦倒。 他說我四十多年窮困的日子太長了,且丈夫就是男人啊生不五鼎食,死當五鼎烹。 這五鼎食就是我活著的時候如果不是吃著滿桌的酒席的話,那麼我死的時候就是五鼎烹,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所以到了這個程度了,我就不顧一切了。 而且我這個年齡也大了,所以我就要倒行暴施。 主父偃這個人在做人上很直爽,有什麼說什麼,他不像公孫弘,但是主父偃這套做派不好,很不受人們喜歡,他和那個社會的主流輿論不一致啊。 所以主父偃受了四十多年的窮,一旦他得勢怎麼呢,瘋狂地斂財啊,瘋啊,誰送他都收,誰送他都敢收。 再一個,到處樹敵,上至諸侯王,下至大臣,見誰告誰,見誰寫誰的奏章,到處樹敵。 而且還有個很典型的例子,主父偃到齊國去做國相的時候,因為他當年在齊國很不受重視啊,他後來以國相的身份到齊國去的時候,齊國有些人不遠千裡去迎接他,結果主父偃怎麼辦呢? 主父偃到了齊國把他的哥哥,他的弟弟,他的賓客,他的故交,他的朋友都召集過來,說當年你們都看不起我,我升官了,你們跑一千多裡地去迎接我,這樣吧,我們也有過一點兒交情,我也不會一點表示也沒有。 拿出來五百金往地下一灑,你們撿吧,從此以後我們斷交。 散金斷交,不再來往,主父偃是給自己一點退路都不留,主父偃是那個得誌便猖狂的人,所以啊,人你一旦飛黃騰達,你是睚眥必報,還是既往不咎,考驗的是一個人的氣量,但是在冥冥之中似乎也牽引著個體命運的軌跡,人還是做得大度一點為好。 所以齊厲王的自殺,趙王的告狀,漢武帝的抓捕,讓主父偃一下子變為了階下囚。 但是這個時候,漢武帝並不想立即殺個主父偃,因為主父偃畢竟是個很有才乾的人,而就在這個時候,擔任禦史大夫的公孫弘出麵了,禦史大夫是副丞相,禦史大夫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員,公孫弘出來了。 公孫弘出來說了兩句話,說如果不殺主父偃,你沒有辦法向天下人交待。 所以,公孫弘的這個罪惡之手,公孫弘的這滿嘴毒牙,伸向了主父偃。 主父偃做到中大夫,炙手可熱,眾大臣均巴結主父偃,賄賂他的金錢達數千金之多,主父偃也都來者不拒,不加收斂。 主父偃讓人去遊說齊王,希望把自己的女兒送入齊王宮中為妃,但遭到拒絕。 主父偃為泄私憤,扳倒齊王,上書武帝,言齊國富強,然齊王血緣與皇帝太過疏遠。 後又說自己聽說過齊王的醜事,後武帝派主父偃為齊相入齊,監察齊王。 元朔二年主父偃被拜為齊相,揭發齊王奸事,後將此事故意泄露給齊王,齊王聽後恐懼,畏罪自殺。 齊王死後,趙王緊張,當年主父偃長期待在趙國,知趙王一些不法之事,趙王決定先下手為強,使人告發其接受諸侯賄金,武帝怒,遂下令逮捕主父偃。 這時漢武帝並不想殺主父偃,但時任禦史大夫的公孫弘勸說漢武帝殺他,最終被族誅。 朝中大臣都因主父偃喜歡揭發人隱私頗為害怕,紛紛落井下石。 主父偃死前有數千賓客,但他死後沒有人來為他收屍,隻有洨孔車一人埋葬他。 齊王劉次昌跟他的姐姐紀翁主通奸(皇帝女兒稱公主,親王女兒稱翁主。這位翁主是紀太後所生,所以按照漢代風俗稱紀翁主)。 主父偃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劉次昌,可是劉次昌和紀翁主的娘親紀太後拒絕。 主父偃於是向劉徹建議:齊國臨淄有10萬戶人家,僅租稅一項,就有黃金24萬兩之多,人民富饒,超過長安。 除非是皇帝的親弟弟或最心愛的兒子,不應在那裡當王。 而今齊王的血緣關係越發疏遠,齊國一任王劉肥是劉邦的兒子,二任王劉將閭,三任王劉壽。 現在的四任王劉次昌,是現任皇帝劉徹的遠房堂侄,又聽說劉次昌跟他姐姐淫亂,請乘機整頓。 劉徹遂任命主父偃當齊國宰相,派往處理。 主父偃到齊國首府臨淄後,霹靂般逮捕王宮的侍女跟宦官,供詞中牽連到劉次昌。 劉次昌恐懼,服毒自殺。 復仇之手下次可能伸向趙國,趙王劉彭祖大為恐懼,上書劉徹,檢舉主父偃接受封國賄賂,所以才建議分封親王的子弟(主父偃用分封手段削弱封國,完全為國家著想,此時卻成了罪名)。 恰巧齊王劉次昌自殺,劉徹認為一定是主父偃脅迫所致,勃然大怒,召回主父偃,投入監獄。 主父偃承認接受封國的賄賂,但並沒有脅迫齊王劉次昌自殺。 劉徹本要赦免他,可是公孫弘說:“齊王(劉次昌)自殺,沒有兒子,封國撤除,由中央政府收回,改設郡縣。主父偃本是罪魁,如果不殺他,無法向天下解釋。“ 遂屠殺主父偃全族。 公孫弘不久前堅持殺郭解,又堅持殺主父偃。 此公可是典型的陰險人物。平常日子一團和氣,不與人爭,卻在節骨眼上,使出惡毒一擊。 主父偃遊學於齊國讀書人之間,儒生們一齊排斥他,他在齊國不能容身。 元光元年,主父偃就向西進入函穀關會見衛青將軍。 衛將軍多次向皇上進諫但皇上不察。 於是上書闕下。早上剛剛進奏,到晚上(主父偃)就被武帝召見。皇上對他說:“為什麼相見那麼晚呢!“ 於是任命主父偃為郎中。主父偃多次上書言事,升遷為謁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遷四次。 主父偃對皇上說:“過去諸侯的封地不超過百裡,強弱的形勢容易轄製。 如今諸侯有的連城數十,地方千裡,形勢緩和了就驕縱奢侈淫亂,形勢緊急了就阻斷別人的強大並合縱來抗拒京師。 如果按照法令削割他們的土地,那麼就會萌發叛亂,過去晁錯就是這樣。 現在諸侯子弟有的數十個,長子代立王位,其餘的雖也是骨肉,但沒有加封給他們尺寸之地,但這是仁孝之道所不宣揚的。 希望陛下命令諸侯王能夠推廣恩德,分其土地給所有子弟,使他們都成為侯。 那人人喜歡他所希望得到的東西,皇上以德施恩實際上是分割諸侯國。 一定會漸漸把自己削弱了。 於是皇上聽從了他的計議。 使衛皇後尊立到燕王定國暗中謀事,主父偃對此有功。 大臣們都害怕他的辭令,賄賂的東西累計千金。 有人對主父偃說:“你太橫!“ 主父偃說:“我從小就遊學有四十多年了,自己什麼都不成功,父母認為我不是好孩子,弟子不接納我,賓客們拋棄我,我處境艱難的日子過了很長時間了。況且大丈夫活著不能用五鼎來吃飯,死了就要被五鼎烹煮了!我年紀已老而所想做的事還很多,所以隻能倒行逆施了。“ 元朔中,主父偃對皇帝報告說齊王有家中淫亂之行,皇上授予主父偃為齊相。 到了齊國,他派人查問齊王與他姐姐的奸情,來敲打齊王。 齊王認為最終不能脫身,恐怕會和燕王一樣被論死,於是自殺。 主父偃起初當平民百姓時,曾經遊學於燕國、趙國,等到他當了大官後,就揭發了燕王犯罪的事情。 趙王恐怕他是國家的禍患,派人上書,告發主父偃收受諸侯們財物,因此許多諸侯子弟大多得以分封,到了齊王因為自殺被人知道後,皇上大怒,認為主父偃脅迫齊王令他自殺,於是征派下吏治理。 主父偃供出收受諸侯重金之事,實際上沒有脅迫齊王令他自殺。 皇上想不殺他,公孫弘爭說:“齊王自殺絕了後嗣,封國被廢,成為郡縣收歸朝廷,主父偃是這件事的首惡,不殺主父偃無以給天下之人交代。“ 於是族殺了主父偃。 主父偃這個人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他的人際關係特別不好。 他當年在齊地遊學的時候,齊地的讀書人都討厭他,排擠他。 他後來沒辦法跑到燕國、趙國、中山國去,到那兒後人家又討厭他,又排擠他,就是他走到哪兒人家都煩他,所以主父偃就待不下去了。 最後在元光元年,主父偃做了一個重大決定,西入函穀關。 他去找誰呢,找衛青。 他覺得衛青是皇帝的小舅子,如果有機會的話他可以通過衛青來得到重用。 結果衛青雖多次向漢武帝進言,但是漢武帝不聽,所以主父偃到達京城後開始也不順。 最後主父偃在京城落到一個什麼程度呢? 誰也不待見他,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帶來的錢也花完了,就是主父偃已經到了無法生存的地步了。 主父偃最後隻剩下一條路,鋌而走險。 他那個鋌而走險就是他給漢武帝寫了一道奏章,這個奏章非常奇特,按照《史記》的記載,是朝呈暮見,早上呈報上去晚上漢武帝就召見他了。 這就是主父偃的機遇了,這個奏章究竟是什麼內容《史記》記載得不詳,說奏章一共寫了九條,其中八條是關於法律的,其中有一條是關於對匈奴作戰的,這個對匈奴作戰的還是主父偃不同意對匈奴作戰的,最主要內容就是他不同意對匈奴作戰。 而這個意見剛好和漢武帝的意見相反,但是漢武帝並沒有因言廢人啊,漢武帝沒有因為他的意見和自己的意見不對而生氣,反而召見了他。 同時被召見的還有另外兩個上書的人,這兩個人也是反對對匈奴作戰的。 漢武帝見到這三個以後說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 說你們這些人都跑到哪兒去了,為什麼我和你們見麵這麼晚呢? 這個話說明漢武帝對這幾個人非常器重,當然,同時被召見的三個人中最受器重的是主父偃。 這個主父偃嘗到上奏章的甜頭了,於是就隔幾天一道奏章,隔幾天一道奏章,這個奏章一上來就中漢武帝的心思,所以漢武帝見一道奏章就提拔他一次,再見一道奏章再提拔一次,一年之中提拔了四次,所以主父偃迅速地飛黃騰達了,發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