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史乃至世界史上,漢代是一種傳奇的存在。 自劉邦開國以來,漢朝一路順風順水,王莽篡位之後,他所建立的新王朝時間並不長,幾年後就被劉秀擊敗,漢朝再度強盛起來,建朝的兩百年之中,大約一百年的時間漢朝都處於強盛的狀態。 文景之治,秦皇漢武等佳話不斷,好皇帝一個接一個,這讓漢朝延續了很長時間。 這些皇帝在位時開拓疆土,擊退匈奴,國力強盛的同時百姓安居樂業。 但如此繁榮的王朝最終卻走向了衰亡,這也令人深思。漢朝最後的興盛在漢宣帝時期,宣帝劉詢是一位有能力的明君,他統治的二十幾年被後世稱為孝宣之治,甚至被一些史學家評價為漢朝最繁盛、最繁榮的時期。 但劉奭即帝位後,強大的西漢在他的手中逐漸衰落,主要原因是劉奭對宦官的寵信和重用,這導致了皇權旁落和朝政混亂。 從這時候開始,漢朝就再也沒有之前的強盛了,曾經的漢朝開始走下坡路,歷經三代漢朝皇帝之後,強大的漢代王朝迎來了他的末路,再也沒有復興。 身為皇帝和皇後的嫡長子,出生之時就有著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也就是在他出生幾個月之後,他的父親便登基成為皇帝了,等到他父親穩固朝中局勢後,在劉奭八歲時立他為太子。 劉奭學習才能出眾,所以掌握了很多才能。 根據一些史料記載,這位太子不僅擅長繪畫,而且精通音律,無論多麼困難的事情,他都能很快記住。但他卻不是一個當皇帝的苗子。 漢元帝年少的時候,其實就已經表現出不適合做皇帝的行為了,在他幼時,經常看到漢宣帝用刑罰懲罰部下,甚至有人因為說了不好的話直接被殺。 在劉奭的角度看,這樣的行為太殘忍了,所以父子兩人吃飯的時候,劉奭就和漢宣帝說,你的刑罰是有點過分了. 時間長了隻後肯定會有很多人心生憤恨,很容易離心離德,不如使用儒家的那種做法。 這句話激怒了漢宣帝,他怒斥劉奭,我做什麼還用得著你來教,從祖先開始,漢朝就以霸道為製度,沒有使用周朝所謂的德政,東漢宣帝長嘆一聲,繼續這樣說,如果國家的皇帝讓那些看不清世界變化,喜歡古香古色的儒生們去做,這個國家遲早會滅亡。 按理說,皇帝在發現太子的問題時,應該會考慮更換儲君。 但劉奭是已故皇後的兒子,宣帝劉詢對皇後虧欠太多,所以最終沒有更換太子。 宣帝逝世後,劉奭順理成章地即位為元帝。 漢元帝劉奭統治初期十分強盛,之後逐漸衰弱。 漢元帝劉奭讓宦官勢力逐漸加大,忠臣被一一陷害,外戚也不斷蠶食朝野權利。 中樞令的意外死亡,增加了宦官的勢力。 漢元帝把一切事務都交給了宦官,認為他們沒有親人,也不用擔心拉幫結派。 漢元帝的想法過於天真,朝堂因宦官的權能而逐漸沒落。 王昭君因為不肯給宦官出錢孝敬,畫像被醜化,嫁到了外國。 昭君出奔後,漢元帝注意到了朝堂的混亂,但並沒有責備宦官。 宦官的得意完全是皇帝縱容的結果,如果不是劉奭把王權弄垮,漢朝的江山到最後也不會被誰奪去,這也是漢朝衰落的起點。 那個時期豪強地主收買土地變成了風氣,朝野上下權勢漸弱,社會的危機日漸加深。 這樣的性格充其量隻是好人一個,好皇帝卻是一點邊都沾不到。作為君主的漢元帝沒有“優秀”二字,史書上記載的“柔仁好儒”本來應該是漢元帝的優點,但他的寬柔最終表現為優柔寡斷和軟弱。 身為國家的皇帝這麼軟弱,那這將是一個國家巨大的災難。 漢宣帝逝世之前,給這個兒子物色了史高、蕭望之、周堪三人。 這三人都是西漢王朝的中流砥柱,各有長處,而且都對漢王族忠心耿耿,如果元帝能很好地利用這三個人的話,即使漢朝沒有進一步發展,也絕不會衰落。 當初,漢元帝重用三人,讓蕭望之等人看到了推行仁政的希望,但這隻是暫時的。 漢宣帝留下的這幾人雖有賢能,但人心不齊,儒臣蕭望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樣史高感覺非常不妙,於是他和宦官石顯聯手,內外呼應誣告他,石顯誣告蕭望之之後,想辦法和皇帝說讓延尉去查。 表麵沒有異常,實地卻暗藏殺機。 在那個時期,廷尉執掌司法,而他去查明就意味著獄中審問,讀聖賢書的劉奭怎麼會知道這種俗事,便中了他的圈套。 在漢宣帝劉詢時期,石顯任中書官,弘恭諳熟法令舊事,善於請求、上奏,其才能足以稱職。弘恭為中書令,石顯為仆射。 漢元帝劉奭繼位後幾年,弘恭死了,石顯繼任,擔任中書令。 當時,正趕上漢元帝生病,無法親理朝政。 同時他正熱衷於音樂,又因石顯就操此職,在宮中沒有外界關係,精神專注值得信賴,於是元帝把各種政務委任石顯。 政事不論大小,都根據石顯的話決定;石顯的尊貴和收到的寵幸權傾朝野,百官都恭敬侍奉石顯。 石顯為人機靈聰明,能夠體會到皇帝心思,極其狡詐,常用各種莫名其妙的理由暗中打擊別人,一點小事他就治人以嚴法。 西漢元帝時,曾出現了一個大宦官,名叫石顯。 此人陰狠毒辣,阿諛奉承,深得元帝寵信,對朝廷裡反對他的大臣極盡打擊,羅織罪名,誣陷忠良,可謂無惡不作。 和很多人對宦官的印象不同,石顯這個宦官比較特殊: 首先,他不是自願閹割的,他是因為青年時期犯了罪而被處以宮刑,不得已才入宮當宦官。 其次,他文化素質比較高,精通刑律,而且工作能力挺強。 就憑這兩條,他比一般的宦官就要強很多。 石顯在漢宣帝時就已經在宮裡任職。宣帝對通曉刑律的石顯很是器重,任命他擔任中書仆射。 宣帝朝,石顯並沒有跋扈之舉。 宣帝死後,太子劉奭繼位,是為漢元帝。 元帝並無帝王之才,性格懦弱,毫無才能可言。而且身體不好,經常不能上朝。 石顯見皇帝懦弱,有可乘之機,便主動阿諛奉承,企圖得到皇帝的寵信。他的努力沒有白費。 石顯熟諳事務、精通法律、精明能乾,又善於揣摩元帝的心意,很快就深得元帝信任,提拔他做了中書令,成為皇帝的心腹。 漢元帝對天人感應之說深信不疑。石顯便抓住了皇帝的這一心思,經常利用天象異常和人間災禍陷害大臣。 永光元年夏天,太陽出現黑子,民間饑荒不斷。 皇帝深為恐懼,唯恐是上天在降罪。 石顯則趁機獻言,認為是政令不通,才導致天象異常。 元帝對此深信不疑,他大罵群臣無能,觸怒了上天。 為了配合皇帝的表演,丞相、大司馬、車騎將軍、禦史大夫等高官相繼引咎辭職。 為了能盡快消弭災禍,元帝並不挽留這些大臣,而是真的讓他們辭職了。 石顯看到自己的話在皇帝心中起了作用,便十分高興。從此愈加有恃無恐。 新任丞相和禦史大夫善於明哲保身,遇事常和稀泥,更不敢與石顯對抗。 但是,朝廷裡的兩個大臣周堪和張猛是硬骨頭,他倆為人正直,認為奸臣不是別人,就是在朝廷裡搬弄是非的石顯。 他們總與石顯唱反調,甚至在公開場合吵得麵紅耳赤。石顯對此二人深惡痛絕。 有一次,他夥同其他外戚向元帝進言,說天災之所以如此慘重,皆因周堪和張猛行事粗暴,必須讓他們辭官以謝罪。 天災難以抵抗,元帝正愁找不到借口呢,索性順坡下驢,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將周堪和張猛統統貶官外任。 石顯趁機搞了一番人事清洗,朝堂簡直成了他的天下。 然而,就在周堪被貶的第二年,日食、地震等異象頻出,天災不但沒有減輕,反而更嚴重了。 元帝驚慌失措,連忙召群臣商議對策。 給事中匡衡頗有政治謀略,先表揚元帝上位以來躬身國政、連年大赦,讓臣民受益匪淺,然後委婉地暗示元帝還要親近忠良、疏遠奸佞,這樣國家運勢必將更上一層樓。 元帝聽後,有所醒悟。 他升任匡衡為光祿大夫,同時將周堪和張猛調回京城輔政。 他斥責石顯說:“你們曾說天災皆因周堪和張猛而起,那為什麼他們被貶後仍有天災?這到底是誰的錯?” 石顯低頭不語。 然而,周堪和張猛雖然回朝任職,但是朝廷裡很多都是石顯的黨羽,他們二人幾乎沒有實權,對朝局無所裨益。 到後來,周堪想見元帝一麵都難,悲憤之下,竟鬱鬱而終。 石顯也沒有放過張猛,他羅織罪名,不斷在元帝麵前進讒言,誣陷張猛。 張猛被逼無奈,在官署裡自殺了。 元帝一朝,石顯仗著皇帝的信任,飛揚跋扈,享盡了榮華富貴。元帝死後,漢成帝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石顯很快就失寵了。 很多被他打擊的官員紛紛上奏彈劾石顯。 漢成帝把這個已經沒有作用的人攆回老家。 歸鄉的途中,石顯心情不暢,竟鬱悶而死。對於這樣一個大魔頭,這樣的死法簡直太便宜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