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肆部:紙醉金迷 第二十二章 王莽篡漢(1 / 1)

漢朝四百餘年 秋月銀杏 12814 字 8個月前

自漢武帝以後,朝政為外戚王氏一門所把持,王莽藉其叔伯之餘蔭及王太後之信任,得以獨攬大權。   王氏子弟大多驕奢淫逸,獨王莽為人恭儉,雅好儒術,禮賢下士,故聲譽日隆。   漢平帝在位時,王莽推行惠政以籠絡人心:如大封宗室、功臣後裔,捐私產以救濟貧民,擴充京師太學,增加五經博士名額,於郡國縣邑廣置學校等。   西漢後期由於土地兼並,災荒,經濟凋敝,所以人心浮動,階級矛盾尖銳,人民起義不斷。   王莽纂漢正是適應了當時整個社會的人心思變,社會思治這一實際情況產生的。   王莽利用”漢德已衰,新聖將興“之說,假托符命以新聖人自居,取得國人之擁護。   西漢自漢武帝以後,皆以外戚輔政,漢元帝皇後王政君,六十餘年為天下母,輔佐了四個皇帝。   外戚王莽以姑母王政君為憑借,最初裝出恭謹勤勞的樣子,不知疲倦地工作。   後來他廣結名士和將相大臣,深得人心,凡是來投奔他的,不論地方遠近,出身貴賤,他一概收用,讓他們做官。   為了收買人心,他把從自己封邑裡收來的錢和糧,都拿出來贈送給賓客,而自己家裡卻過著十分儉樸的生活,朝野上下皆贊王莽。   漢哀帝死後,王莽官居大司馬,以太後名義執掌軍政大權,立漢平帝,並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漢平帝做皇後,漸漸在朝中大權獨攬。   元始五年十二月,漢平帝死後,王莽指使同黨向太皇太後王政君上書,要求讓他代天子臨朝。   王政君無奈,隻好順從這一要求,由王莽攝政,稱為“攝皇帝”。   公元6年,王莽改年號為居攝元年。   三月,王莽立年僅兩歲的劉嬰為皇太子,號稱“孺子嬰”,以效仿周公攝政舊事,為代漢做準備。   此後數年間,關於王莽代漢稱帝的符命圖讖頻繁出現。   居攝三年,梓潼人哀章製作銅匱,內藏《天帝行璽金匱圖》與《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偽托漢高祖遺命,令王莽稱帝。於是王莽便到高帝祠廟接受銅匱,然後戴上王冠覲見太皇太後,坐在未央宮前殿,即天子位,定國號為“新”。   至此,西漢滅亡,王莽達到了他的托古改製、篡漢自立的政治野心。   公元前22年,王莽二十四歲入中樞開始作官,辦事認真,對人更加恭敬,叔父王商上書成帝,願把封邑部份給王莽,朝中名望大臣,也上表推薦王莽;三十歲,封王莽為新都侯,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   而王莽之伯叔父鳳、商、根相繼為大司馬輔政。   成帝之世,王氏為侯九人,為大司馬五人。   公元前八年,王根病重,舉薦王莽代替大司馬之位,成帝接受了,王莽時年三十八歲。   王莽作了一年多的大司馬,成帝病死,太子哀帝即位,母親定陶丁皇後派的外戚得勢。   王莽不得不請辭下臺,退居自己在河南的屬地新野,閉門讀書,一麵注意朝廷動態,等待機會,準備東山再起。   他的兒子王獲殺死了家奴,王莽逼子自殺償命,王莽此舉得到人們的好感。   在新野三年,多人上書為他反平。   在公元前2年,王莽獲允回京居住,來年哀帝死,太皇太後王政君收了玉璽,召王莽復為大司馬,領尚書事,兼管軍事令及禁軍,百官奏書也由莽處理;   此時王莽四十五歲,一夜之間,王莽成了國家最高行政的執行人,王莽一上臺就清除了丁傅外戚的勢力,立劉箕子為平帝,還為平帝祖母馮太後及東平王昭雪,迅速果斷的行動,受到朝野上下的擁戴,為推行以後的新政奠基礎。   來年太皇太後賜給王莽為安漢公,類似周公受封的封號,王莽假意推辭再三,接受了名號,卻把俸祿轉給二萬八千人的封賞,大家皆歌頌王莽的恩德,此時正值公元紀元1年。   王莽立女兒為平帝後;長子王宇因呂寬案,被王莽逼自殺,牽連數百人,王莽之同黨即上書說,安漢公大義滅親,公而忘私,作八篇誡書與孝經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書目。   王莽被封為宰衡,其地位在諸侯王公大臣之上;   此時大力宣揚禮樂教化,增加各經博士的名額,由一人增至五人,廣建學校、宿舍,使有才乾之士紛來京師,京師頓時文教昌盛。   因此得到漢廷儒生的擁戴,群臣上書說,周公設禮作樂需七年,而王莽隻用四年天下就升平,王莽因而加封九錫,莽此次卻沒謙讓。   元始五年,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禱上天代平帝病死;   但是在元始五年十二月平帝卻死了。   皇太子孺子嬰隻有兩歲,太皇太後據群臣之意,叫王莽代天子臨朝聽政,稱假皇帝,臣民則稱為攝皇帝,自稱“予”。   第二年,東郡太守翟義及槐裡人趙明、霍鴻起兵反王莽,聲勢浩大,王莽派王邑平息,稱帝之心浮現。   此時讖緯禪讓之說盛行,符命、圖書,層出不窮,如“求賢讓位”、“漢歷中衰,當更受命”、“天告帝符,獻者封侯”。   王莽則大加利用,獻符命的人,皆得豐厚賞賜,有名哀章之人。   更獻上金匱策書至漢高祖廟,大意言王莽為真命天子,表中有十一人都有官銜,次日王莽則入高祖廟拜受,禦王冠即皇帝位,定國號為”新“,王莽年五十四歲。   至此,西漢滅亡,王莽達到了他的托古改製、篡漢自立的政治野心,從安漢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其計八年,中國歷朝除了貴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開篡奪之例。   王莽做了十五年皇帝,欲有所作為,動引經義,對周禮等三代政治為理想,變法大肆改革,號為新政,卻是復古;   首定國家經濟政策,立井田製度,奴婢私屬,五均賒貸,六筦政策,即把鹽、鐵、酒、幣製、山林川澤收歸國有,利用公權力控製市場經濟,平衡物價,防止商人剝削,增加國庫收入。   下至人民養生嫁娶,官室封國、刑罰、禮儀、田宅車服等儀式皆依周禮,一係列改革,充滿理想;   但是百姓未受其利,先受其害,且改革步驟太快,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   “王田”、“私屬”,影響了大地主,官僚及商人的利益,加上劉姓宗室失去權位,自然引起不滿和抵製。   王莽看不起邊疆諸國,野蠻無文明,削王為侯,致使邊疆亂起,不得平息。   王莽篡漢自立為皇帝後,為了緩和尖銳的階級矛盾,先後頒發了一係列詔令,從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麵著手進行改製,這在歷史上叫做“王莽改製”。   這些改革,有些措施觸到了當時社會重大問題,但並沒有起到維護王莽政權的作用,相反,改製或多或少觸及了大地主商人的利益,加劇了統治階級內部矛盾。   製度本身的弊病,給人民帶來了更大的災難。因此很快導致了王莽政權的覆滅。   天鳳四年,全國發生蝗、旱災,饑荒四起。   王莽叫百姓煮草根代糧充饑,無效。   饑民暴亂,赤眉、綠林軍相繼揭竿而起。   在公元23年,綠林軍一支勁旅起事軍攻入長安,商人杜吳殺了王莽,校尉公賓斬掉王莽的頭顱,懸掛在城市之中。   王莽篡漢其實是順應歷史要求的,西漢後期社會危機深重,政治動蕩,人心思變,整個社會流行所謂漢室當“更受命”之說。   這種思潮為王莽篡漢創造了一個輿論上的思想準備。   但是,王莽篡漢以後的改革思想和謀求私利的野心常常結合在一起,使改革的內容十分混亂,其結果是更加激化了社會矛盾。   終於導致了綠林、赤眉農民大起義,王莽的新王朝被推翻。   王莽生於漢初元四年,父王曼,兄王永。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後王政君。   在王莽少年時,其父兄先後去世,他跟隨叔父們一起生活。   王氏家族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後有九人封侯,五人擔任大司馬,是西漢一代中最顯貴的家族。   族中之人多為將軍列侯,生活侈靡,聲色犬馬,互相攀比。   唯獨王莽獨守清凈,生活簡樸,為人謙恭。   而且勤勞好學,師事沛郡陳參學習《論語》。他服侍母親及寡嫂,撫育兄長的遺子,行為嚴謹檢點。   對外結交賢士,對內侍奉諸位叔伯,十分周到。   這個世家大族中的另類,幾乎都成為了當時的道德楷模,很快便聲名遠播。   公元前22年,王莽24歲入中樞開始做官,辦事認真,對人更加恭敬,叔父王商上書漢成帝,願把自己封邑的一部分分給王莽。   朝中名望大臣,也上表推薦王莽,王莽對其身居大司馬之位的伯父王鳳極為恭順。   王鳳臨死囑咐王政君照顧王莽。   漢成帝建始十一年王莽被任命為黃門郎,後升為射聲校尉。   後其叔父王商上書表示願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讓給王莽,當時朝中的許多知名人士都為王莽說好話,漢成帝也認為王莽很賢能。   永始元年即王莽30歲時,被封為新都侯(今河南新野),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皇帝侍衛近臣)。   而王莽的伯叔父王鳳、王商、王根相繼為大司馬輔政。   漢成帝(劉驁)之世,王氏為侯者九人,為大司馬者五人。   王莽身居高位,卻從不以自己為尊,總能禮賢下士、清廉儉樸,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平民,甚至賣掉馬車接濟窮人,在民間深受愛戴。   朝野的名流都稱贊歌頌王莽,他的名聲甚至超越了他那些大權在握的叔伯。   王莽的表兄、王太後的外甥淳於長發跡在先,地位超過了王莽,而且他善於阿諛奉承,又曾為漢成帝立趙飛燕為皇後出過力,深受漢成帝信任,很快升為衛尉,掌管皇宮的禁衛,成為九卿之一。   這時大司馬王根準備退休,很多人認為淳於長應繼任大司馬。   王莽為了扳到他仕途上的競爭對手,秘密地搜集了淳於長的罪行。   然後王莽利用探望的機會告訴王根,淳於長暗中為接替擔任大司馬已做好了準備,他已經給不少人封官許願了;   同時又說出淳於長與被廢皇後許氏私通之事。   王根大怒,要他趕快向太後匯報,王太後讓成帝罷免了淳於長,查清了他的罪行,在獄中將其殺死。   公元前8年,王根病重,舉薦王莽代替大司馬之位,在淳於長死後,王莽繼他的三位伯、叔之後出任大司馬,時年38歲。   王莽執政後,克己不倦,招聘賢良,所受賞賜和邑錢都用來款待名士,生活反倒更加儉約。   有一次,百官公卿來探望他的母親,見到王莽的夫人穿著十分簡陋,還以為是他家的奴仆。   公元前7年,漢成帝去世,漢哀帝繼位。他的外戚——他祖母定陶國傅太後與丁皇後的家族開始得勢。   王莽隻得卸職隱居於封國(封地)新都,遂閉門不出,安分謹慎,其間他的二兒子王獲殺死家奴,王莽嚴厲地責罰他,且逼王獲自殺,得到世人好評。   王莽隱居期新都期間,許多官吏和平民都為王莽被罷免鳴不平,要求他復出,漢哀帝隻得重新征召王莽回京城侍奉王太後,但沒有恢復其官職。   元壽二年,漢哀帝去世,並未留下子嗣。   太後王政君在皇帝駕崩後當天就起駕到未央宮,收回傳國玉璽。   王太後於是下詔,要求朝中公卿推舉大司馬人選,群臣會意,於是紛紛舉薦王莽,隻有前將軍何武與左將軍公孫祿表示反對。   兩人於是互相推舉對方,以示對王氏外戚專權的不滿。   公孫祿,西漢末新莽時人。哀帝時為左將軍(一說為後將軍),與前將軍何武相善。   漢哀帝駕崩後,二人單獨謀劃,認為過去惠帝、昭帝年幼主政時期,外戚呂、霍、上官持權,幾乎危及國家,如今成帝、哀帝接連幾代沒有繼嗣,應當選立皇帝的親近之人來輔佐幼主,不應讓異姓大臣掌權,親疏相雜,對國家的方針大計有利。   於是何武薦舉公孫祿能任大司馬,而公孫祿也薦舉何武能任大司馬。   太後最終自己起用王莽擔任大司馬。   王莽暗示有司上奏揭發何武、公孫祿互相薦舉的罪狀,結果何武、公孫祿二人都被免官。   不久後,王太後詔命王莽再任大司馬,錄尚書事,兼管軍事令及禁軍。   其後他擁立九歲的漢平帝登基,由王莽代理政務,得到朝野的擁戴。   此後王莽的政治野心逐漸暴露。   他開始排斥異己,先是逼迫王政君趕走自己的叔父王立,之後拔擢依附順從他的人,誅滅觸犯怨恨他的人。   王莽知道要維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強化自己在朝中的勢力,於是他主動巴結當時著名的儒者大司徒孔光。   孔光是三朝元老,深受王太後和朝野的敬重,但為人膽小怕事,過於謹慎。   王莽於是一邊主動接近和拉攏他,引薦他的女婿甄邯擔任侍中兼奉車都尉,一邊以王太後的名義逼迫孔光為自己宣傳造勢,利用孔光上奏的影響力充當自己排斥異己的工具。   於是上奏彈劾何武與公孫祿,將他們免去官職。   後又以各種罪名陸續罷免了中太仆史立、南郡太守毋將隆、泰山太守丁玄、河內太守趙昌等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剝奪了高昌侯董武、關內侯張由等的爵位。   與此同時,王莽逐漸培植了自己的黨羽,以其堂弟王舜、王邑為腹心,用自己的親信甄豐、甄邯主管糾察彈劾,平晏管理機事事務。   王莽平時表情嚴肅一本正經,當想要有所獲取利益的時候,隻須略微示意,他的黨羽就會按他意思紛紛上奏,然後王莽就磕頭哭泣,堅決推辭,從而對上以迷惑太後,對下向平民百姓掩蓋自己的野心。   元始一年,大臣們向王太後提出,王莽“定策安宗廟”的功績與霍光一樣,應該享受與霍光相等的封賞。   王莽得知後,上書表示,他是與孔光、王舜、甄豐、甄邯共同定策的,希望隻獎勵他們四人,以後再考慮他,並不顧太後多次詔令,堅決推辭。   大臣們不斷向太後建議,王莽在假意推辭再三之後接受了“安漢公”的稱號,但始終拒絕接受封給他二萬八千戶食邑俸祿;   此外,王莽與其三大親信升任“四輔”之位:王莽為太傅,領四輔之事;   孔光為太師、王舜為太保、甄豐為少傅,位居三公上。   “四輔”大權獨攬,除封爵之事外,其餘政事皆由“安漢公、四輔平決”。   甄豐,漢末、新朝大臣。   初為泗水相,攀附王莽,成為其心腹,助莽排除異己,掌握政權。   平帝立,為左將軍光祿勛、大司空,封廣陽侯。旋遷少傅,兼大司空、太阿、右拂、衛將軍。   王莽稱帝後,因驕滿,王莽托以符命,貶其為更始將軍,封廣新公。   因與賣餅兒王盛同列,內心不滿。   其子甄尋自作符命,欲取莽女黃皇室主為妻,觸怒王莽,甄豐亦自殺。   甄豐本為大司空,資格地位不亞於王舜、劉歆,就連甄尋也被封為茂德侯,官居侍中,兼京兆大尹。   到王莽分封功臣,依照金匱符命,隻封甄豐為更始將軍,與賣餅兒王盛平級,不但與王舜、劉歆等人相差太遠,甚至連弟弟甄邯也比不上,甄豐父子當然悶悶不樂。   之所以會這樣,實因甄豐生性剛強,平時難免會冒犯王莽,所以王莽借符命把甄豐貶下。   甄豐的兒子甄尋垂涎王莽的女兒,錯以為王莽真相信符命之說,於是決定從符命上做文章。   出於謹慎,他先借別的事試了一試。   說新室應當在陜地設立二伯,甄豐為右伯,太傅平晏為左伯,仿效周公、召公的舊例。   這道符命呈進去,竟得到王莽的批準。甄尋見符命有效。   就又寫了一篇,裡麵說”故漢氏平帝後黃皇室主為尋之妻”,滿心期望王莽再次批準,把黃皇室主下嫁過來,自己好做個乘龍快婿。   哪知宮中卻傳出消息,說王莽怒氣沖沖地叫罵:”黃皇室主是天下之母,怎能做甄尋的妻子?”   甄尋這才知道弄巧成拙了,就取了些金銀,一溜煙地逃出家門。   不到半日,果然有許多吏卒來包圍甄府,抓捕甄尋。   甄豐還不知甄尋所犯何罪,等問明情況,也嚇得魂飛天外,急忙尋找兒子,想綁兒子入朝,為自己免罪。   偏偏找不到甄尋,又經朝使逼迫,一時無法對付,隻好服毒自盡。   朝使見甄豐已死,又入室搜捕,最終也沒有找到甄尋,於是回去復命。   王莽聽說甄尋逃走,下令通緝,並追究他的黨羽。   查得國師劉歆的兒子侍中劉棻、劉棻的弟弟長水校尉劉泳以及劉歆的門人騎都尉丁隆、大司空王邑的弟弟左關將軍王奇等都是甄尋的好友,就將他們一股腦兒全抓入獄中,逐一審問。   幾人因甄尋在逃,無從對質,自然不肯承認。   過了幾天,甄尋就被抓到了。   甄尋與劉棻等雖是好友,但這次全是甄尋一人做主,未曾與別人商議。   一經到案,甄尋供認不諱,說與劉棻等並未通謀。   偏偏審問的官吏有心除掉這些人,嚴刑逼供,將劉棻等人也牽扯在內。   劉棻等人百口莫辯,都被定成死罪。   還有劉棻的老師揚雄,也成了此案的嫌疑犯,遭到傳訊。   揚雄,字子雲,蜀郡成都人,素來口吃,卻才思兼備。   漢成帝時,由大司馬王音舉薦,待詔宮廷,獻入《甘泉》、《河東》二賦,很受成帝賞識,授職郎官。   哀、平兩朝未被提升,抑鬱無聊時,便借筆墨消遣,著成《太玄經》及《法言》,語句多難以理解。   劉歆看完後,認為揚雄有才。   特令兒子劉棻拜揚雄為師。此時揚雄正在天祿閣校書,忽然聽說自己被劉棻的案情牽連,暗想自己年近七十,何苦再去受刑,就從閣上跳下,摔了個半死不活。   朝吏見他年紀老邁,又摔得鼻青臉腫,慌忙將他扶起,令人看守;然後去報告王莽,講述慘狀,說明揚雄並不知情。   王莽這才下令將他免罪,隻將甄尋、劉棻等一並處死。   王莽想效仿虞廷舊製,流放劉棻到幽州、甄尋到三危、丁隆到羽山,三人當時已經被殺死,就將他們的屍體載入驛車。   輾轉運到那裡,稱為“三兇”。此外受到牽連的朝臣也不下數百人。   王莽為了繼續獲取民心,先是建言應該首先對諸侯王和功臣後裔大加封賞,然後封賞在職官員,增加宗廟的禮樂,使百姓和鰥寡孤獨都得到好處,對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從而再次博得朝野的好感。其次是建言太後王政君帶頭過儉樸的生活,自己又貢獻錢百萬、田三十頃救濟民眾,百官群起效仿。   每逢遭遇水旱災害,王莽隻吃素食,不用酒肉。   元始二年,全國大旱,並發蝗災,受災最嚴重的青州百姓流亡。   在王莽帶頭下,二百三十名官民獻出土地住宅救濟災民。   災區普遍減收租稅,災民得到充分撫恤。   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被撤銷,改為安民縣,用以安置災民。   連長安城中也為災民建了一千套住宅。   大司徒司直陳崇為宣傳王莽,於是上表贊頌王莽的功德,說他可與古代的聖人相比。   王莽擔心漢平帝的外戚衛氏家族會瓜分他的權力,於是將平帝的母親衛氏及其一族封到中山國,禁止他們回到京師。   王莽長子王宇怕平帝日後會怨恨報復,因此極力反對此事,但王莽又不聽勸諫。   王宇與其師吳章商議後,想用迷信的方法使王莽改變主意,於是命其妻舅呂寬持血酒撒於王莽的住宅大門,然後想以此為異像,勸說王莽將權力交給衛氏。   但在實行程中被發覺,王莽一怒之下,把兒子王宇逮捕入獄後將其毒殺。   然後借此機會誣陷罪名誅殺了外戚衛氏一族,牽連治罪地方上反對自己的豪強,逼殺了敬武公主、梁王劉立等朝中政敵。   事件中被殺者數以百計,海內震動。   王莽為了消除負麵影響,又令人把此事宣傳為王莽“大義滅親、奉公忘私”的壯舉,甚至寫成贊頌文章分發各地,讓官吏百姓都能背誦這些文章,然後登記入官府檔案,把這些文章當作《孝經》一樣來教導世人。   元始三年王莽48歲,立長女王嬿為漢平帝劉衎的皇後(即孝平皇後,後來改封為黃皇室主);   長子王宇因呂寬案,被王莽逼自殺,牽連數百人,王莽之同黨即上書說,安漢公大義滅親,公而忘私,作八篇誡書與孝經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書目。   元始四年王莽加號宰衡,位在諸侯王公之上。   王莽奏請建立明堂、辟雍、靈臺等禮儀建築和市(市場)、常滿倉(國家倉庫),為學者建造一萬套住宅,網羅天下學者和有特殊本領的幾千人至長安,大力宣揚禮樂教化,得到儒生的擁戴。   先是四十八萬餘民眾,以及諸侯、王公、宗室上奏請求加賞於安漢公王莽,再是公卿大臣九百人請求為王莽加九錫。   於是朝廷賜予王莽象征至高無上禮遇的九命之錫。   接著,王莽為了製造太平盛世的景象,先是派“風俗使者”八人到各地考察,回朝後大加贊頌天下太平,彰顯王莽宣揚教化之功。   其次通過重金引誘的政策,使匈奴等外族遣使來歸順朝賀,王莽遂成為人們心中治國平天下的賢良聖人。   漢平帝元始五年,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禱上天代平帝病死。   公元6年,漢平帝病死,王莽為了避免年長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縱政局,遂立孺子嬰(即劉嬰)為皇太子,隻有兩歲。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太皇太後據群臣之意,叫王莽代天子朝政,稱假皇帝,臣民則稱王莽為攝皇帝,王莽自稱”予”。改年號“攝政”   此時王莽51歲,值公元6年,年號稱為居攝元年。   次年,東郡太守翟義及槐裡人趙明、霍鴻起兵反莽,聲勢浩大,王莽遂派王邑平息,稱帝之心浮現。   此時讖緯禪讓之說盛行,符命、圖書,層出不窮,如”求賢讓位”、”漢歷中衰,當更受命”、”天告帝符,獻者封侯”,王莽則大加利用,獻符命的人,皆得豐厚賞賜,有名哀章之人,更獻上金匱策書至漢高祖廟,大意言莽為真命天子,表中有十一人都有官銜,次日莽則入高祖廟拜受,禦王冠即天子位,國號“新”,稱始建國元年(農歷公元8年臘月),王莽時年54歲。   從安漢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其計八年,中國歷朝除了貴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開篡奪之例。   王莽在朝中的勢力如日中天,幾乎等同於皇帝,這引起了以劉氏宗室為主的反對派的反彈。   首先是發難安眾侯劉祟,居攝元年劉祟率領百餘人進攻宛城,連城門也沒有攻入就失敗了。   第二年九月,東郡太守翟義起兵,擁立嚴鄉侯劉信為皇帝,通告各地,長安以西二十三個縣的“盜賊”趙明等也起來造反。   王莽十分恐懼,飯也吃不下,日夜抱著孺子嬰在宗廟禱告,又模仿《大誥》寫了一篇文章,說明自己攝位是臨時的,將來一定要將皇位歸還孺子嬰。   同時王莽不斷調動大軍鎮壓,攻滅翟義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