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江陰侯吳高率遼東兵攻打永平衛,此時李景隆部仍在山東德州一帶收集耿炳文部的潰散兵將。 朱棣對形勢進行了判斷,認為如果留守北平,必死無疑。(朱棣當時是這麼認為的,但不一定對) 於是,朱棣親率四萬大軍救援永平衛,留北平城防軍監守北平城,並把附近幾個城的守軍全部撤回北平城,由朱高熾統一指揮。並令朱高煦所部把帶上最新的一批裝備送至北平並協助守城。 朱高熾總覽全局,老將顧成負責前敵指揮,姚廣孝任軍師,孟善統領地方部隊和新兵作為預備隊,朱高煦負責運送補給、物資並作為總預備隊。 九月二十五日,朱棣擊敗吳高,吳高帶殘部退守山海關。此時李景隆部仍然在向北平行軍途中。朱棣一咬牙,決定趕往大寧,爭取最後一個潛在盟友。 老實說,這一次朱棣有賭的成分,但是這隻是朱棣一生中數次豪賭之一,隻是這一次朱棣下的本錢有點大,把老婆孩子都押上了。 十月初,李景隆部抵達北平南側紮營。然後李景隆親率一部攻麗正門方向,瞿能率本部進攻順承門方向。選擇這兩個門是因為這兩個門可以互相支援,但是麗正門和文明門不行。而且即使攻破文明門,得多過一條河才能打進皇城。 我們以事後諸葛亮加上帝視角來看,此時的李景隆應該直接包圍北平城,然後同時進攻所有城門,北平城必破。 但是有一個問題,萬一此時朱棣大軍殺回來,南軍必然損失慘重,如果朱棣擊敗吳高後直接返回北平,這是完全來得及的,李景隆不敢賭,朱棣賭贏了。 朱高煦知道,這一戰很艱難,要訣就是熬,有兩個時間關鍵節點,第一個是結冰,好像沒幾天了;第二個是自己的父王帶病回來,還要等一個多月。 燕軍的優勢其實有很多,一是此戰為守城戰,且北平城畢竟是邊防重鎮,元朝都城之一,有完備的護城河和甕城;二是敵軍大多為南方士兵,不適應北方的氣候;三是糧草和其他物資儲備充足;四是民心所向。 南軍的優勢就一個,兵多,50萬對1萬多。 好在,這些兵在進攻時無法鋪開。 朱高熾用姚廣孝之計,在南軍剛剛紮寨時發動夜襲,打亂了南軍的第一次進攻計劃。 但是南軍徹底穩定之後,就是硬碰硬的戰鬥了。南軍依靠兵力優勢,以損失數千人的代價,強行越過了護城河。 之後的戰鬥就猶如絞肉機一樣,南軍沖擊甕城,燕軍用弓弩、火槍射擊,雖然南軍損失更大,但是總有一些能靠近翁城的,要不是吊橋狹窄,戰鬥會更加艱難。 經過了一天的戰鬥,南軍又損失了幾千人,但是燕軍也陣亡五百多人,重傷三百多人,還有近千人輕傷。 城裡的氣氛有些壓抑,如果南軍一直保持這種強度的攻勢,那麼真有可能堅持不到朱棣回來。 “沒事,過不了幾天就該結冰了。”朱高煦安慰自己。 這樣的戰鬥連續進行了好幾天,南軍損失已經超過五萬人。 但是燕軍的情況更不樂觀,一萬城防軍已經損失近半,剩下的五千多人也有一部分帶輕傷。朱高熾迫不得已把地方軍補充進了城防軍,擔任長槍兵,自己也抱著一歲的兒子,親自登上了麗正門。 南軍方麵攻城連日不克,損失很大,士氣也比較低落。但是,畢竟人多啊。 “這事情不對啊,為什麼還不結冰?”朱高煦無奈的想著。史書中可沒提到,北平保衛戰到底有多慘烈。 現在,整個甕城內外、月墻之上、護城河邊,都是屍體、斷肢,血液更是染紅了很大一塊土地,而後又變成了黑色。這一切,是沒有經歷過這種戰鬥的人,永遠無法想象的。 戰鬥又進行了三天,南軍又損失了兩萬多人。但是,燕軍算上新兵,一共隻剩下不到一萬人了,還有近一半帶輕傷。 迫不得已,北平城進行了總動員,北平城很多成年男子,自發的幫助守城,而徐妙雲則親自帶領婦女運送物資彈藥。朱高熾帶親衛隊上了麗正門,而朱高煦則帶親衛隊上了順承門。 又三日後,甕城告破,南軍進入翁城,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朱高煦掏出火槍,屏息凝神。 “砰!”一槍命中了吊橋對岸的瞿能,又下令手下大喊“燕王回來了,瞿都督死了!”南軍大亂,城裡僅有的50黑甲槍騎帶隊殺出,南軍慌忙中很多人直接跳進了護城河。 這時候雖然還未結冰,但是也隻有幾度了,南軍被殺的雖然不多,但是互相踐踏、淹死凍死的極多,損失慘重。燕軍趁機再度奪回甕城。 此時的北平城結構和元大都城一致,大都畢竟是元朝都城。就是指揮官把兵帶到城墻上,然後直接原地睡覺,也不是一千人可能攻破的。有人說瞿能帶一千人差點攻破城門,那除非是城內已經沒兵可用了。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了李景隆家親戚,李雲龍的一段臺詞:“這就好比娶媳婦,我老李摳摳索索地攢了點兒錢,蓋房子,找人說媒,下聘禮,辦酒席,等我忙乎完了新娘子快入洞房了,得,這時候沒我老李什麼事了!他瞿能入了洞房了。” 南軍並沒有看清瞿能是被誰打死的,所以後來流傳著很多種說法。後來南軍也知道燕王此時仍在大寧,於是,最離譜的一種說法是,燕王八百裡外一槍乾掉了南軍指揮官。 此戰加上前三天的損失,南軍又損失四萬多人,總損失已超過十萬。 燕軍更慘,原來的城防軍隻剩下不到一千人了,而且幾乎人人帶傷;新兵已經變成了老兵,但是也隻剩不到三千人了;就連朱高熾和朱高煦的親衛隊,都有一多半帶傷。 南軍士氣瀕臨崩潰,休整了一天,這天夜晚,北風呼嘯,滴水成冰。寒流來了!
第一十章 為何還不結冰?(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