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棣最後的遠征(1 / 1)

明軍歷次遠征漠北,基本上都是春季出發,盡量在夏季或者初秋決戰,無論是否能達成決戰目的,秋季必須撤退。這是中原王朝一千多年以來總結出的經驗。   從戰術角度來看,一是因為中原王朝遠征的補給,通常隻能堅持幾個月。這還是僅有數萬戰兵的情況下。   如果真的像某些人說的那樣發動幾十萬大軍遠征漠北,那麼即使你把整個華北地區的所有男丁全部征為民夫,補給恐怕也隻能堅持一兩個月。   二是因為,漠北地區秋季後期開始,將進入寒冷的天氣,這時候再撤退,一旦被拖住,就會有大量的非戰鬥減員,甚至有全軍覆沒的風險。   從戰略角度來看,也能讓遊牧民族進退兩難。   中原王朝在強盛時期遠征遊牧政權,最大的難題不是決戰,而是遊牧政權打不過就跑,你根本找不到人。   夏季和初秋是草場最豐美的季節,牛羊和馬匹也要在這個季節養膘以準備過冬。   朱棣在夏季和初秋尋求和北元決戰,如果北元選擇逃跑,就勢必會影響這一年的牧馬和過冬準備,讓他們冬天凍死更多的牛羊,餓死更多的人。   而且,朱棣這種時候,抵達的通常是北元最重要的草場。   比如永樂十二年遠征瓦剌時,占據了哈拉和林附近的大草原,那是成吉思汗的龍興之地。   而用了二十年這一次,朱棣夏天抵達了東蒙古最重要的草場,呼倫貝爾大草原。   這也是主動進攻和被動防禦的最大區別。   主動進攻雖然會在作戰兵力和補給上處於巨大的劣勢,但是卻能在作戰時間和作戰地點上,占據主動權。   被動防禦的劣勢,最好的例子就是土木堡之戰。   正統十四年七月,也先率領瓦剌大軍,駕著已經在夏季吃飽了的戰馬入侵大同,蒙古其餘諸部入侵宣府、遼東等地。   朱祁鎮當時就非常被動。   如果不管,那這些地方勢必會遭受很大的損失,輕則損失大量財物和人口,重則有一座或者多座重要邊防城鎮丟失。   但是如果管,也是很難受的。   前一世的朱祁鎮在這一次出征前中後犯下了多次失誤,最終在土木堡全軍覆沒,自不必說。   咱們假設一下,就算朱祁鎮真的英明神武,在八月份,一到大同就直接擊敗了也先。也先隻要逃跑,朱祁鎮又能如何?   這時候派出大軍去追殺也先部隊麼?即使你的補給等等都已齊備,可以立即出發,那麼你殺到哈拉和林附近,已經是農歷十一月以後了,也先不和你打,你會凍死多少人?   被動防禦的話,遊牧政權可以輸無數次,而中原王朝的一次慘敗,就會讓中原王朝幾十年緩不過氣來,甚至有滅國的風險。   說回朱棣遠征韃靼,阿魯臺也不是一個草包,他雖然在圍攻興和衛,但是同時也在東邊設置了不少哨探。   朱棣大軍剛到宣府,阿魯臺大軍就趁夜逃離興和,避而不戰。   朱棣大軍六七月份抵達呼倫貝爾大草原,阿魯臺又逃了。   此戰雖然沒能在軍事上重創阿魯臺部,但是朱棣命令手下對草場進行了一些列破壞,阿魯臺部的實際損失,恐怕並不太小。   回師途中,朱棣還橫穿了大興安嶺,從東北部進攻了一貫支持阿魯臺的兀良哈部,也就是朵顏三衛,此戰朱棣采取騎兵在東部繞後,神機營在西部山地埋伏,大軍渡河掩殺的戰術,重創兀良哈部,兀良哈部餘黨投降。   有的讀者可能會問了,朵顏三衛不是在靖難時期就已經投靠朱棣了麼?朱棣現在怎麼還打?   在朱見深的成化年間之前,從來都沒有朵顏三衛參加靖難的說法。這個說法,是當年討論建州女真問題,以汪直為首的主戰派和以馬文升為首的主和派爭論之時,馬文升為了自己的立場而編造的。   後來才被包括《明史》在內的多部史書引用。其實關於明朝的很多謠言都是走的類似的路子,但是由於當時大多數文人並沒有後世一樣的知識儲備和完整地地圖,鬧出了很多笑話。   比如姚廣孝在南京和北平之間來回傳送;近千平方公裡的戰場各種花式折疊;李景隆隔著幾十萬大軍大吼一聲保下朱棣;強迫癥朱棣都拿下浦口了,非要繞道鎮江渡江再返回金川門進南京城等等。你以為朱棣在玩貪吃蛇麼?   這些謬誤隻要是認真看過詳細史料的人,稍微想想都知道不可能,其中肯定是有一部分內容是偽造的。   永樂二十一年,朱棣準備再次親征阿魯臺,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但是此時聽說阿魯臺被瓦剌所敗,就未出兵開戰。   永樂二十二年,阿魯臺率軍進犯大同、開平等地,朱棣率軍追擊阿魯臺,阿魯臺卻逃往答蘭納木兒河流域。   此時朱棣已經六十五歲了,可能他也感覺到自己的時間不多了,因此急迫的想要盡可能削弱北元勢力。   阿魯臺又跑了,但是朱棣在位的最後幾年裡,瓦剌部的脫歡趁著阿魯臺和明軍周旋的機會,俘獲了大量阿魯臺的馬駝牛羊和部眾,勢力慢慢強大起來。   隻看這幾年,在戰略上來看,是脫歡賺了,阿魯臺和朱棣都賠了。   阿魯臺雖然在對明軍作戰時總是跑的很快,但是在騷擾明軍這件事情上,是真的頭鐵。他等於是被脫歡當了槍使。   而他最終也終食惡果,宣德年間,阿魯臺部被脫歡先後擊敗,最終阿魯臺和他的兒子失捏乾都被脫歡所殺,讓脫歡幾乎統一了東西蒙古。   朱棣如果能多活幾年,後麵大概率會輪番打壓瓦剌和韃靼,這樣做,雖然會有一些損耗,但是比起被北元反復劫掠來說,損耗肯定要殺的多。   把北元納入版圖絕對不是一代兩代人的事情,需要持續向華北以及更靠北的地方移民,修建城池,並緩慢推進,這需要幾代人持續推行這個政策。   漢唐時期雖然也多次擊敗漠北各遊牧民族,但是始終也沒法在這裡長期有效統治,東北亞大草原上,一旦出現權利真空,總是每過幾十年就能重新孕育出一個遊牧政權。   可惜的是,後來的朱高熾和朱瞻基,並未延續朱棣的這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