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解縉,你是否願意為我編纂1本《建文大典》呢?(1 / 1)

禦史高翔揮動筆墨,筆鋒犀利,大量引用經典。   從三皇五帝起,直至明太祖。   高翔筆下鋪陳萬言,傾泄其心中的悲憤與不平,直斥道:“女子理當安守家紡,何必貶低自身至朝堂之上,我們皆為男子漢,誓死維護四書五經的尊嚴!”   一份又一份的奏折源源不斷,直接被送往武英殿。   單是禦史的話或許還罷了,但六部的其他官員也不願落後,紛紛動筆撰寫彈劾書。   有些人更是直接把矛頭指向了魏國公徐輝祖,給他扣上了“妄議後宮,喪失廉恥”的罪名。   甚至原本與此事毫無關聯的欽天監也插了一腳,聲稱“夜觀天象,預示異變將至”。   朱允炆坐在武英殿內,津津有味地閱讀著這些奏折。   這些人的文采確實不凡,言辭華麗,對仗嚴謹,文句流暢,即便是責罵也不帶一字粗俗。   “你看,一個女子進入國子監,就讓整個朝廷的文臣驚慌失措,難道女子真有這般可怕?”   朱允炆邊說邊望向一旁抱著孩子的馬恩慧。   “陛下,我之前就有所提醒,您明知這樣做可能不當,為何還要堅持?”   馬恩慧輕笑著回答:“現在大臣們的反對,也在情理之中。”   朱允炆揮了揮手,吩咐站在身旁的太監三德子:“將這些奏折退回給他們,你代朕去問問他們幾個問題。”   三德子疑惑地問:“陛下,您想讓我問他們些什麼?”   朱允炆輕笑著說:“去問他們,你們的媽識字嗎?不,用文雅些的說法,你們的母親識字乎?妻子識字乎?女兒識字乎?她們願意識字乎?”   三德子張口結舌,尷尬地望向馬恩慧,馬恩慧卻默不作聲低頭,三德子無奈地答應了,手持奏折準備離開。   “等一等。”朱允炆叫住三德子,補充吩咐道:“跟他們回去,親自讓他們向自己的母親、妻子和女兒詢問,然後記錄下來,回來告訴朕。”   三德子應聲答應,迅速去執行這一命令。   馬恩慧忍不住笑了起來,看著朱允炆說:“陛下,這一計策,倒有些強人所難的味道。”   朱允炆放聲大笑。   對付這些固執守舊的人,單純講道理是無濟於事的。   就如《論語》所言,君子注重根本,根本穩固則道自生。   孝與悌,正是仁之根本。   既然你們這些讀書人強調孝悌,總不至於連自己母親的話都不聽吧?   先讓他們深思自己的真實想法,再來討論徐妙錦的事情。   “陛下,翰林院方侍講前來求見。”   朱允炆點頭示意,隨即一位四十左右、麵容清瘦的男子穿著九品綠色官袍走入殿中。   這正是那位後來被朱棣斬盡“十族”的方孝孺!   若非方孝孺最終遭到朱棣的殺害,他可能會被後世的歷史學家視為與李景隆等相似的人物,被冠以間諜、無能、愚昧等種種標簽。   方孝孺自幼便被譽為“神童”,後來成為宋濂的門生。   宋濂被朱元璋贊譽為“開國文臣之首”。   本應該因為受到朱元璋的重視和兩次召見,方孝孺的仕途應當一帆風順。   然而,朱元璋卻沒有真正使用方孝孺,而是將他留給了自己的子孫——先是自己的兒子,兒子去世後,又留給了孫子,即現在的朱允炆。   朱允炆輕嘆一聲,若按歷史進程發展,一旦朱棣攻入京城,方孝孺便將與八百餘人一同命喪黃泉。   稱他為忠臣,絕對毋庸置疑,他更是歷史上難得一見的忠臣!   在朱棣的屠刀麵前,方孝孺展現出了不屈的浩然正氣,無人能及其威嚴。   他堅守的信念是士子的道德準則:“寧可犧牲生命以成就仁義,絕不茍活以違背仁道”。   他寧願選擇死亡也不屈服,寧願殉道也不違背忠誠之心!   但遺憾的是,他的能力與所處的位置並不相稱。在朱允炆與朱棣的鬥爭中,方孝孺提出的“忠言”負有不小的責任。   朱允炆命其坐下後,審視著方孝孺。雖然他麵色枯黃,但雙眼中閃爍著銳利的光芒,意誌堅定,問道:“方先生此來,是因徐學正之事而來嗎?”   方孝孺聽後,微微一笑,回答道:“《周禮》本就有女官之職,雖屬於內府,但徐學正的職責僅僅是為陛下選拔賢才,隻要徐學正行為端莊,遵守禮儀,便無不妥。”   “哦?”朱允炆略顯驚訝。   朱允炆原本以為方孝孺是位固執的書生,沒想到他竟有如此靈活的思維。   方孝孺接著說:“臣此次前來,並非專為徐學正一事,而是關於文治大計。”   “繼續講。”朱允炆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方孝孺侃侃而談,闡述道:“臣長期居住在邊遠之地,初來京城,蒙陛下恩賜,賜予翰林院侍講之職。見陛下推崇儒學,修文治國,臣認為,若要實行文治,則應當尊崇‘禮’的原則。”   “先生此言何意?”朱允炆微皺著眉頭詢問。   方孝孺直言不諱地說:“陛下召喚燕王入京,莫非是打算削弱其勢力?”   朱允炆凝視著方孝孺,未作答復。   “臣懇請陛下三思,燕王雖是邊境諸王之首,但並未有過錯。”   方孝孺接著說:“若將其召至京師,強行削減其權力,不符合禮節。更何況自太祖駕崩僅僅一個多月,若陛下此時對諸王采取行動,可能會使人心寒冷。”   “先生憂慮過頭了,我召燕王入京,實際上是為了彌補之前的錯誤。”朱允炆揮了揮手,微笑著說:“我們朝廷推崇仁孝,如果連帝王之家都做不到,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又如何能夠以身作則,引領百姓呢?”   “真的是這樣嗎?”方孝孺追問。   “當然,為了消除燕王的擔憂,我還特別下令裁減十萬軍隊,以此表明對諸王並無削藩之意。”   “同時,將軍隊轉為民伕,開發南山地區,不是更好嗎?”   “陛下英明神武。”方孝孺驚喜地跪下,表示敬意。   朱允炆送走了方孝孺,隨後齊泰和黃子澄便匆匆而至。   齊泰和黃子澄聽到裁軍十萬的消息後,十分驚慌,急忙上奏疏,但朱允炆並未理會他們的奏折,置之一旁。   見奏疏未獲回應,兩人便直接請求會見。   “陛下,此刻千萬不宜裁軍……”   “懇請陛下撤回此令……”   兩人輪番陳詞,令朱允炆也感到頭疼。   最終,朱允炆不得不采取行動。   朱允炆贊揚了兩人的忠誠不渝,並保證裁軍絕不會影響軍隊的戰鬥力,即使有所減員,也可以從邊疆調集勇猛的士兵,這樣的承諾才安撫了兩人。   兩人離開後,朱允炆拿起了一份奏疏,這是右副都禦史袁泰的上書,其中提到了一句:“尚有母喪未葬,且父親年已九十,不宜輕易離開。”   這是在抨擊解縉奔赴京城處理喪事的行為。   正是因為這位大人物的一封奏疏,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後來的《永樂大典》編纂者解縉,被貶至甘肅之地。   朱允炆嘴角泛起一絲笑意,輕聲說:“解縉,你是否願意為我編纂一本《建文大典》呢?來人,傳解縉進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