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這些人的視野,仍舊局限於1隅,是時候設立內閣…(1 / 1)

解縉的名字,歷經千古仍難以消逝。   他是大明王朝罕見的奇才,甚至可以說,在大明帝國的發展歷程中,他曾扮演過至關重要的角色。   如果不是解縉那句著名的“好聖孫”,大明的統治者將會是誰,這一切都難以預測。   朱允炆回想起解縉的學術之路,不禁在心中暗自搖頭。   解縉五歲時便能背誦詩文,七歲開始撰寫文章,十二歲已經熟讀《四書》和《五經》。   十八歲成為解元,十九歲在戊辰科考中名列進士第三甲第十名,被授予庶吉士的職位。   朱元璋十分欣賞解縉的才華,將其留在禦前參與機密事務的討論,並提拔為翰林學士。   年僅十九歲,解縉就站在了眾多人仰慕的高位上。   回想一下後世的情況,許多人在十九歲時還在學校求學。   然而,過早地位高居也並非好事,由於缺乏社會的鍛煉,解縉顯得自負而理想化,這最終導致了他的不幸結局。   沒過幾年,解縉雖未能高升,卻樹敵無數。   今日批評這位禦史懈怠,明日又指摘兵部玩忽職責,接著又上奏疏與朱元璋當權者對抗。   如此這般,解縉逐漸成了孤立無援的人物。   當兵部尚書沈倩提出彈劾解縉時,無人為其辯護,朱元璋不得不下令將解縉貶至江西進行考察。   解縉離開京城後仍然活躍不已,最終被朱元璋命令“閉門讀書”,以平息其行動。   朱元璋對解縉的父親說過:“十年後再來,尚未遲也”,意味著讓解縉在十年後再次出仕。   然而七年後,朱元璋去世,解縉並未等到“十年之期”的履行,一聽此消息,便以奔喪為由趕回京師,意圖重振聲威。   於是,便有了眼前這次的相見。   朱允炆頗感興趣地審視著解縉,發現他個頭不高、身形瘦弱,外貌平凡。   “微臣解縉,恭見陛下。”解縉跪下,高聲喊道。   朱允炆微微一笑,揮手示意:“請坐吧。”   解縉小心翼翼地坐在椅子上,卻隻是輕輕觸及椅緣。   朱允炆並未表現出意外,他拿起袁泰的彈劾奏疏,交給一名侍從遞給解縉,並指示道:“閱讀完畢後,再作回答。”   解縉急忙接過奏疏,翻開一看,臉色立刻變得驚恐,迅速跪下,大聲喊道:“微臣有罪。”   朱允炆詢問:“何罪之有?”   解縉額頭冒出冷汗,急促地說道:“微臣離家在外,而母親未葬,這是大逆不孝。”   “既然知道是不孝,為何還要來京師?”朱允炆明白其中的緣由。   在古代,孝道被視為至高無上。   一旦官員的父母去世,無論其官職大小(尤其是文官),從得知訃聞之日起,就必須立即辭官返回家中,守喪達二十七個月之久。   這一情形有一個專門的術語,稱作“丁憂”。   通常情況下,朝廷並不允許強行征召正在丁憂中的官員出仕。   如果確有特殊情況,強行征召丁憂中的官員出仕,這被稱為“奪情”。   “奪情”極為罕見,一旦發生,必定會引起文官集團的強烈反對和批評。   例如,大明朝最有權勢的首輔張居正,就因“奪情”被貼上了“不孝”標簽,他去世後,萬歷帝甚至因此事對張居正抹黑。   解縉急忙磕頭致謝,大聲回答:“回陛下,微臣前來京師奔喪,也是出於孝道。”   “哦?”   聽出朱允炆言語中的疑惑,解縉再度高聲說道:“太祖與微臣雖有君臣之名,卻恩如父子,微臣奔喪太祖,亦是盡孝之舉。”   朱允炆的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絲微笑。   的確,朱元璋曾在大庖西室用膳時,將解縉視若父子,鼓勵他坦誠直言,無所不談。   歷史上聞名的萬言書《大庖西封事》便由此而出。   朱允炆贊賞地看著解縉,輕輕點頭,說道:“太祖對你寄予厚望,如今朕剛剛掌握朝政,確實需要才乾出眾的人,去翰林院任職侍講吧。”   解縉驚喜交加,急忙行禮道謝:“微臣謝過陛下的恩賜。”   朱允炆輕輕點頭,示意道:“起身吧。”   解縉抑製著內心的激動,緩緩站起身來。   翰林院,直屬皇帝的智囊團,而其最高職位——翰林學士,所掌握的實權幾乎可媲美丞相。   一旦成為翰林院的一員,就意味著踏入了帝國權力的核心圈。   “你如何看待當前的朝局?”朱允炆詢問道。   解縉沉思片刻,然後垂手回答:“陛下,依微臣看來,應當穩定朝堂內部,團結百官,對外則實行削藩,集中兵權。”   朱允炆看著滿是自信的解縉,繼續追問:“能否說得更具體些?”   解縉正色回答:“太祖嚴厲,使得百官心有戚戚,部院大臣亦不安穩。”   “陛下仁慈,百官久已期待陛下施行寬仁政策,整治弊端,定能贏得人心。”   “人心既安,朝堂自然穩如泰山。”   “至於外部局勢,太祖設立的九大塞王雖有重兵在手,但他們並未因此自重,僅僅依賴封地製度而已。”   “若想改變現狀,其實並不困難。”   朱允炆審視著自信的解縉,提問道:“那應當如何改變局麵呢?”   解縉直接回答:“改封地,穩妥削藩。”   朱允炆陷入了沉思之中。   解縉繼續補充:“臣得知,穀王、遼王、肅王等曾多次上書請求變更封地,但都被太祖拒絕。”   “現在陛下掌控天下,可以對這些塞王施以恩惠,選擇適宜的地域作為他們的新封地,以此作為其他塞王的榜樣。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   朱允炆微微頷首,對這一提議表示認同。   實際上,塞王雖在邊疆,其手中的兵力仍屬於朝廷,他們的調動雖受塞王掌控,但主要目的是為了防禦蒙古入侵,保衛國境。   一旦將他們遷至內地,他們便失去了實際的兵權,自然就不再構成威脅。   然而,對於某些人來說,僅僅換個地方並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例如,兵力雄厚、將領眾多的寧王和秦王,以及善於征戰的燕王。   “縱觀九大塞王,以兵力和將領實力而論,寧王、秦王和燕王最為突出。”   解縉未等朱允炆提問,便主動說道:“不過秦王早已去世,繼位者不過是幼童,無足為慮。寧王雖有八萬精兵,但駐紮在邊境之外,若失去朝廷的供應,難以持久。”   朱允炆微微皺眉,對解縉這種紙上談兵的方式並不完全贊同。   盡管寧王在邊疆,後勤物資高度依賴朝廷,但一旦封鎖不及時,寧王若率軍出動,便能占領大同這一重要城鎮,直接威脅到北平府。   在歷史上,朱棣曾控製了寧王,將他的軍隊帶到北平,從而大幅增強了自己的力量。   解縉主要關注的是燕王朱棣,稱其為“諸藩之首”,難以應對。   他建議先施仁政,若必要時再用武力,這樣的策略既有序又有效。   朱允炆微笑著贊賞解縉的見解,並鼓勵他為朝廷盡心盡力。   解縉離去後,朱允炆沉思良久,最後感嘆道:“這些人的視野,仍舊局限於一隅,是時候設立內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