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凱旋(1 / 1)

良吏傳 郝軍仙子 2936 字 2024-03-18

那時,史朝義即位大燕帝國之後,乘邙山戰役擊敗唐軍之餘烈,振臂高呼,迅即占領了寇申、光等十三州,自己又馬不停蹄親率精兵圍李岑於宋州。將士們一個個膽戰心驚,江淮局勢岌岌可危,遂向皇上上表請求南保揚州。李光弼臨危受命,直接奔赴徐州戰場坐鎮指揮。   自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兵災,江淮地區鬧起了大饑荒,一度出現了人吃人現象。不僅如此,各地軍閥割據一方,不聽皇上調動。老百姓還不得不應付各種各樣的主管部門的苛捐雜稅以及征兵工作。地方倉庫裡大量財物失散,這在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社會動蕩。   江淮都統崔圓任命平叛功臣李藏用為楚州刺史,正趕上支度租庸使認為各個州郡消耗的財物沒有節製,建議中央進行復核。其實自戰亂以來,不少平叛將領趁機發了一大筆國難財。   李光弼來到淮南,通過詳細調查,深入了解,他很快就穩定了局勢。斯時,史朝義包圍了宋州幾個月,城裡糧食殆盡,刺史李岑徒然無措。遂城果毅劉昌提議道:“倉庫裡還有幾千斤酒曲,請碾成細粉讓將士們打打牙祭,將就一段時間,李太尉肯定會發兵援救我們。城東南角最難守,我情願去防守!”   李光弼來到臨淮,眾將士說史朝義兵馬強壯,請求南撤到揚州。李光弼沉吟道:“朝廷安危寄托在我身上,倘若我再退縮的話,朝廷還能指望誰呢?況且,倘若我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敵人怎麼會知道我有多少兵馬呢?”然後,便直接奔赴徐州,並命令兗鄆節度使田神功率兵攻打史朝義軍,大破敵人。   在徐州,李光弼隻負責軍務,其他事務均有判官張傪處理。張傪對政務了如指掌,大事小情方方麵麵處理的非常周到,眾將匯報事務,李光弼就讓張傪參與討論,大眾對他就像跟李光弼一樣敬重,軍中也因為之非常整肅。   就這樣,李光弼知人善任,讓不一樣的人才得以充分發揮著作用,可謂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在接下來的平叛道路上,李光弼部在江淮地區步步為贏。   公元762年(即寶應元年)四月初五,太上皇李隆基在太極宮內孤獨、寂寞、冷、悔恨中度過了一年多熬煎日子,終於在這一天薨逝。被追謚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廟號玄宗,享年七十八歲。這個把李唐王朝一手推上了至高無上的地位,造就了煌煌大唐的李隆基,同樣又一巴掌把這一桂冠搧到了穀底,甚至於泥潭中而不能自拔。他這一輩子,哭過,笑過,彷徨過,崩潰過,大風大雨,大江大海,他都嘗了個遍,猶如過山車般,跌宕起伏,驚心動魄。其人生如此浩瀚,真可謂不虛此行。   唐肅宗李亨得知父皇駕鶴西遊之後,日思夜想,寸腸肝斷,病情惡化日益嚴重。因此,他下詔命太子廣平王、天下兵馬元帥李豫(原名李俶)監國。在離父皇逝世僅僅十三天時間,便駕崩了。想當初,做太子時,前怕狼後怕虎,麵對父皇淫威,他總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有一天跟他的哥哥們一樣,命赴黃泉。及至做了皇帝,內憂外患,他麵對李唐社稷這堆爛攤子,又不辭辛勞托爺爺告奶奶,請求人家勤王,佑護李唐國祚延續。他能力平平,可他認準一條:朕身邊宦官不會搶班奪權,做皇上。而周圍文臣武將不會讓人放心,因此,他總是自己操縱杠桿,製衡中央權力。由此看來,他的這一特長可謂一針見血,立竿見影。唐肅宗在這場安史之亂中,收拾著父皇給弄的這個爛攤子,經過數年苦心經營,終於顯山露水。沒成想,他竟駕崩了。   是的,礙於種種原因,宦官確實做不了皇帝,可宦官有抉擇權,廢立之事探囊取物。就這樣,唐肅宗薨逝之後,他的兒子李豫就是李家王朝首位由宦官擁立的皇上。   代宗即位之後,重新起用老臣郭子儀,他知道郭李不分家,坐江山這兩個人是肱骨之臣,不可偏頗。   就這樣,郭子儀在京師掛閑職三年之後重出江湖,領銜都知朔方、北庭、河東等節度行營兼興平等軍副元帥。他時刻銘記先主李亨重托:吾之家國,由卿再造!於是,他恨不得兩天當做一天來用,叛軍未滅,何以家為?因此,他心中的頭等大事就是國家社稷,李唐王朝。這時,他由河東入朝,於是保住了帝都長安。並不辭辛勞繼續尋找同盟軍---回紇,並與這支燕軍的“克星”再次達成統一戰線。   同年十月,唐代宗以太子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十六日,由京師出兵,與諸道節度使以及回紇兵在陜州會合,一起討伐史朝義。經過一番肅整之後,由雍王李適坐鎮陜州,其他各路人馬開始出征;仆固懷恩和回紇首領左車為前鋒;陜西節度使郭英乂、神策軍觀軍容使魚朝恩主管鞏固後方的陣地,由澠池方向發起進攻;河南等道副元帥李光弼由陳留方向向史朝義發動進攻;潞澤節度使李抱玉由河陽方向發起進攻。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諸路大軍形成包圍之勢對洛陽的史朝義進行了絕地大反攻。   此時,史朝義頓感戰事緊張,方想起真不應該斬殺父皇,更不應該誅殺那些為大燕帝國建立功勛的肱股之臣。然而為時已晚悔之晚矣。盡管如此,他依然組織起頑強阻擊,多次給官軍製造麻煩。   俗話說: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了。這時,燕軍管理層失去了管控,各個地區的一把手看到史朝義狼狽求援,唯恐殃及自己,遂緊閉城門,不讓其進來。就這樣,史朝義部隊越打越少,越打越散,以至於到了孤家寡人的地步,他不由地仰天長嘆,淚如雨下。及至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步入勢單力薄茍延殘喘的大燕帝國末代皇帝史朝義走投無路,終於在一棵樹上結束了自己的性命。   這一年的正月三十日,史朝義首級被送到李唐帝都長安,而他的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最終成了換湯不換藥的封疆大吏。直到這時,李唐王朝在郭子儀李光弼等人挽狂瀾於即倒的輔助下,終於使大唐帝廈得以扶正。   下麵以生逢其時的大詩人杜甫一首詩做尾聲,傾訴出了斯時底層人民的心聲: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是勝利的喜悅,也是喜悅的勝利,總而言之,黎民百姓對生活有了安居樂業的盼頭,也充滿了對幸福生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