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淩雲壯誌(1 / 1)

良吏傳 郝軍仙子 3845 字 2024-03-15

在李唐王朝,國家教育大都是有償服務,需要交學費。古代學生與教師初見麵時,必先奉贈禮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早在孔子的時候已經實行。學費即是“束脩數條“,束修就是鹹豬肉或稱十條臘肉,後來基本上就是拜師費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學費。唐代學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禮並同國家明確規定,不過禮物的輕重,隨學校的性質而有差別。教師在接受此項禮物時,還須奉行相當的禮節。束脩的致送,表示學生對教師的尊敬。但“十條臘肉“也不應該是了不得的厚禮,即使一般窮苦人家,稍作努力,還是應該拿得出這個摯禮,不然,孔門就不會有那麼多出身寒門、生平寒微的窮學生,如顏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憲、伯牛等。孔子並不嫌貧愛富,相反,他堅持了“有教無類“的平等原則,將許多貧寒的弟子培養成了君子。   弟子拜師,送上摯禮,是應該的;但是禮過重、過輕,都有失中道。孔子在對拜師禮的製定上,也表示了中道原則。   除此之外,那些書香門第,比如家裡大人或者長兄,就會主動承擔培養起後起的孩子讀書識字這項工作;倘若家裡沒有這樣的條件,那就隻能聘請家教。   倪若水教育則屬於前者。他的家訓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倪子泉酷愛讀書,仿佛書裡藏著他的靈魂似的。他隨處放著書,走路身邊帶著書,經常偷閑溫習儒家經典;在家裡,臥榻一側放著書,他一躺下來便信手拈來,看得津津有味起來;茅房裡,有時也放著書,倪子泉一方便時,他就孜孜不倦地求讀;即使他吃飯的空檔,也不失時機看上書兩眼。   就這樣,倪子泉一心隻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吟詩作賦,一蹴而就,渾然天成。舞文弄墨,也是龍飛鳳舞,恣意汪洋。旁觀者中,不乏鴻儒名流,對倪子泉的才華無不嘖嘖稱贊,欽佩不已。   有一天,倪若水和幾個兄弟在一起讀《孟子公孫醜上》,讀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那句話,都覺得不好理解,便去問父親。父親說,其實浩然之氣就是那種恢弘浩大的正氣、勇氣、陽剛之氣、誠直之氣、雄強堅毅之氣、凜凜然不屈服於邪惡的道義之氣。孟子是說自己善於保養、充實、發揚光大這種氣質,使之充塞於天地之間。   倪若水眨著眼問父親,那麼這種氣質對我們來說有什麼用呢?父親想了想,看著兒子反問道:“你說呢?”倪若水眨巴著眼睛,想了想回答道:“我認為,不管什麼人,都應該保護和發揚這種浩然之氣,這種氣越宏大,就越能成為有道有義、德行崇高的人。你今後的學習,也得要有浩然之氣,有了這種充沛的浩然之氣,在人生的道路上,才會更端莊‘更有一種堅韌不拔的錚錚鐵骨。你說是不是?”   父親的諄諄教誨,深深地銘刻在倪若水的心靈深處,他常常反復地咀嚼著、揣摩著、思考著……   多少個日日夜夜裡,倪若水點著銅燭臺上油燈,披覽閱讀金經,字斟句酌,反復思考著古聖人的深邃哲理,讓他浮想聯翩。昏黃的燈光跳躍著,不時發出“滋滋”的聲音。倪若水看到這一切,便用小手撥拉掉燭花。此時,燈光在夤夜裡顯得格外明亮。   倪若水時而伏案疾書,時而聚精會神地讀書。在倪若水看來,讀書是一種食糧,在精神上充實著自己,也愉悅著自己的心靈。就這樣,倪若水博覽群書,並寫出了大量的學習心得,頗有見地。   每逢收秋收麥,倪若水與攬活的人一道割麥打場。五黃六月,炎炎夏日,乾活的人們渾身大汗淋漓。為了從雨水這個虎口裡奪麥,人們迎著從地上蒸出來了熱氣,迎著夏日時長,拚盡全力搶收小麥。   “噌噌噌,噌噌噌”鐮刀割麥子的聲音共鳴著,鐮刀在日光強烈照射下,明晃晃的讓人不由地瞇縫著眼睛。倪若水在人群裡,頭戴鬥笠,揮汗如雨,豆大的汗水,如同小蝌蚪般在臉上往下淌,洇出了不規則的痕跡,彎把可摟似的小溪,或與別的小汗滴相容,或與大汗滴擁抱在一起,一同撲簌簌掉在乾涸的黃土地上,朵朵小花似的綻放著。   晌午到了,家家戶戶有人趕來送飯,有婦女有孩子,一個個滿懷喜悅的心情,為乾活的男人送飯。有提籃的,有倆手提溜著,還有用擔子挑著,一頭是乾糧,乾糧中有餅子、卷子、菜盒子等,誰家與誰家也有差別,另一頭是用罐子盛的湯飯,罐口上有的人家在上麵放上菜碗,既穩當又可靠。   隻有在這個時候,人們才會打會得,休息一下。有的壯勞力手都不洗,隨便找個地方擦擦蹭蹭,覺得妥當了便吃起飯來。大口滿牙地吃得,喉結上下動的頻了起來。接下來,“滾滾滾”大口喝飯的聲音,此時清脆響亮。   男丁們吃飽飯,便接著躬下身子,像隻蝦米,像隻滿弓一樣,竭力搶收著勞動果實。   倪若水年剛十五歲,便全力以赴,在歡快地節奏裡,在激情地澎湃裡,抒寫著光榮與夢想。在黃土地上譜寫著英雄交響曲。   秋收之時,雖說乾活不如麥收節奏快,可也不敢懈怠,爭秋目的是不落節氣。節氣不能海晃,錯過了播種季節,莊稼生長便會受損。   不僅如此,倪若水乾活時,敢與成年人比成績,看誰出活快,看誰乾得好。放下掃除,就拿耙子,這是倪若水乾活時的表現。   然而,農活忙完後,倪若水便全身心投入到學習當中去,在知識的海洋裡,倪若水可是一個遊泳高手,常常讓長輩們刮目相看。   村裡有一個相麵的先生,在倪若水周歲去賀喜時,看到倪若水麵相,一個勁地贊嘆道:這個孩子長大了地一頃,廊廟宰。   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一些列的警句和家教,讓倪若水牢記於心,為了逐夢,倪若水在廣闊的知識田地裡耕耘著奮鬥著。他期待著,那個瑰麗而又美好的夢降臨到自己身上。   功夫不負有心人,機遇總會垂青那些有準備的有誌者。   弘道(唐高宗李治年號)元年,即公元683年十二月,唐高宗駕崩,皇帝遺詔太子李顯(唐中宗)柩前即位,兩個月後,就被他的母親即皇太後武則天所廢,幽於別所,另立性格懦弱的李旦即位,是為唐睿宗。唐睿宗隻是個居住於偏殿的傀儡皇帝。武則天臨朝稱製,改國號大周。武則天是個文治武功、雄心勃勃的女偉人,她看到自己的兩個孩子尚不能處理國家大事,有鑒於此,武則天下定決心要承擔起家天下的重擔,可在傳統理念中,絕大多數人以為武則天篡奪皇位,屬於有悖常理,不守婦道。於是乎,反對者不在少數,武則天為了穩定政局,俗話說:一朝君子一朝臣,這朝不用那朝人“。對於敢於反抗者一律格殺勿論。武則天為了國家棟梁,她推行科舉考試,從中選優,讓這些賢人做國家社稷的棟梁之材。   倪若水聽到當今皇上武則天從全國科考中選拔人才,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欣喜不已,他把這一喜訊告訴了他的父親和母親,他要參加科舉考試。多年來,倪若水在教學之餘,博覽群書,學富五車,他感覺當下正是展翅鱗鱗正欲飛翔的絕佳機遇,他要施展才能,為倪家光庭門楣,榮宗耀祖,為國家做貢獻。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對於科舉考試,那是從量變到質變的一次跨越,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也是苦其心誌的具體表現。   首先,學子們先在當地參加海選,這種形式叫“鄉試”。一般在每一年的秋天進行,故而,這種考試又叫“秋闈”。這次秋闈選中者,就是當地的“鄉貢秀才”。   過了秋闈這一關,地方官便把錄取學生的成績與考卷上報朝廷,經主管教育部門“尚書省”審核,通過後便給與批復。地方官收到喜訊後,便立即派人帶上報名表與報名費,再到尚書省給考生報名,此時已進入了冬季。   第二年春天,尚書省便對這一批鄉貢進行正式考試,這次大考被稱為“尚書省考試”,又簡稱為“省考”。因考試是在春天進行,故而,這次考試被稱為“春闈”。考試從經貼文,到經儀,再到寫策論與詩文,一直考到半夜,三根蠟燭都用完了,終於由主考官宣布收卷,這場考試才算收場。   考生從這次考完試到放榜,這一時間段,可以放鬆心情,在京城逛逛,看看長安這座瑰麗的城市。也有的考生,覺得考的成績在金剛沿上,便私下打點,以期榜上有名。   這次中榜者,便是進士及第,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