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人與老先生倪煥文的關懷和幫助下,不斷激發著倪若水“頭懸梁,錐刺股”的學習熱情和激情,砥礪著倪若水的雄心壯誌和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無限毅力。 次年正月,二十六歲的倪若水,壯誌淩雲、信心百倍地參加了尚書省主持的“春闈”———進士科考試。當時,每年舉行的科舉考試,主要是明經、進士兩科。進士考試是最難的,每年一般隻取二三十人,大約占參加考試人數的百分之一左右,連年赴考而不中者比比皆是,以致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就是說三十上考上明經就顯得太老了,而五十歲考中進士卻還很年輕。倪本家子弟以經學傳家,世代為官,自倪護以下三世,倪範、倪基均為官員,路軍參事,且都是明經入仕。而進士及第,可比喻成鯉魚跳龍門、鴻鵠遨遊天空,真的令大多數生徒(考生)們感覺太難了,希望渺茫。他們莫不翹首仰望,自嘆不及。那些進士及第,喜登龍門者,不僅榮宗耀祖,揚名一時,還能夠理直氣壯、理所當然地步入官場,來到能夠登上高位的青雲之梯的入口。以致唐人稱進士及第為“一品白衫”,意思是說有望官高一品,隻是暫時還穿著生徒的白衫罷了。自大唐開國以來,位極人臣的宰相丞相,大多都出自進士。 公元689年,河朔槁城一個叫倪若水的舉人到京城西安參加經學考試。到京城後,有天在大街小巷散步,忽然碰上了兩個小青年,穿著麻布大衫,對他作揖讓他先走,態度特別恭順,可是彼此從來不認識,倪若水以為他們認錯人了。其實,這就是當時京城長安人與人之間禮貌的興盛時期。這就是唐朝世風亙古,彬彬有禮的具體表現。 那年的進士“春闈“,由尚書省考功員外郎陳子昂“全知貢舉”————主持考試,擔任主考官。所考一是詩賦,讓生徒以“武庫”為題作詩、“梓材”為題寫賦;二是“貼經”————即蒙上經書某一頁的左右兩邊,中間露出一行,再用紙張貼去三字,讓生徒填充,並詮釋經文字句;三是策對,就是讓生徒就一些時務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和方法。 科考後,經過半個多月,過了二月二(俗稱龍抬頭)。這年的春天好像來的比較早,陽光明媚,燕子翩躚,柳梢上長出了鵝黃似的嫩芽,路邊上,田野裡到處萌生著春草嫩芽。倪家院子裡的石榴樹枝條上,孕育著春天的勃勃生機。就在著陽春二月,科舉考試發榜了。經過皇上禦覽的所取進士皇榜上麵,倪若水赫然名列其中,並且以“經策全通”的優異成績被選入甲等。 按照慣例,及第進士必須先舉行拜謝座主,就是“權知貢舉”的主試官以及參謁宰相等一係列禮節和儀式,然後一起參加曲江飲宴、雁塔題名、杏園賞花、月燈打球等活動。這些都是為天下選取英才而特辦的盛事,是進士及第者與其父母、家族乃至親朋的無上光榮,也是得中皇榜者結交同榜英才、建立友情的絕佳契機。倪若水作為倪家歷世以來,不僅自己揚眉吐氣,神采飛揚。春風得意,也為倪家老老少少帶來了多少喜悅和榮耀。倪若水自然會去參加這些活動的。 與倪若水一同“鯉魚跳龍門”的二十幾名同榜進士中,賢才濟濟,更令倪若水欣喜的是,在這次盛事中,當朝宰相狄仁傑看到倪若水彬彬有禮,滿腹經綸,大加贊賞。事後,宰相狄仁傑便有意把自己的女兒狄金珮許配給倪若水。這層窗戶紙捅破之後,兩家人自然歡喜不盡,並很快互換了庚帖,訂立了百年和好。倪家人張燈結彩,鐘鼓齊鳴,笙簫喧天,迎娶狄小姐入門。新郎新娘同拜天地,終成眷屬。花好月圓,洞房花燭,兩情相悅,沉浸於甜蜜的魚水之歡。 狄家為有一位出身於書香門第、誌高才雋的進士女婿而欣慰,倪若水為與花容月貌、史才博識的狄家之女結為連理而喜不自禁。尤其是倪家的苦讀家風和豐富藏書,以及倪家為人忠厚和滿腹才華,形成一種無形的力量,砥礪著、塑造著倪若水今後的人生。 在當時,考中進士者,不能立即參加工作的人大有人在,能夠很快參加工作的進士,須具備一定的社會經驗和處世為人的應變能力。那一年,倪若水科考時中了進士,殿試後被任命在秘書省做校書官。由此可見,倪若水非凡的工作能力與早期的實踐活動息息相關。第二年,倪若水被選拔出來,提前到吏部進行考試。夏天六月,倪若水到了長安,住在新昌裡。倪家是書香門第、世家大族,倪若水從小就有才華,作文寫詩,當時數第一。比他早考中的、比他年歲大的,都異口同聲地稱贊他,佩服他。 倪若水來自於恒州槁城,屬於河朔地區,出身於一個下層官員家庭,全憑科舉考試而平步青雲,他不像姚崇、宋璟那樣久諳政壇,有著豐富的閱歷,也不像張說那樣長居文壇,有著一大幫子學生和擁躉,更不像裴光庭、蕭嵩那樣出身於官僚世家,與皇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他甚至連國子監生都不是,沒有同學也沒有同鄉,除了滿腹經綸和一片赤心,他幾乎是一無所有。而現在皇帝要重用他,他能勝任嗎? 倪若水認為,縣郡是治國的基礎。唐朝一個縣裡,縣令一人,縣丞一到兩人,主薄一到兩人,縣尉一到五人;大一點的縣,往往有兩個縣尉,一個主管戶籍租稅、禮樂學校,一個主管捕盜捉賊等治安工作。 唐朝士人進身有文武兩種途徑,以武進身,設有武舉考試,如果向想更高更大的領域發展,就必須有軍功;而文人進身,就是通過科舉考試謀求官位,其實文人考試也是比較難的,考試的科目有:詩、策、判、箋、表、論。唐朝官職都有任期,期滿後,再次進行銓選考核,唐高宗時期,官多職位少,當官也有為難的時候。就算你中了狀元,也未必立即就能當官。 尚書省底下有一個吏部機構,它是專門選拔官吏的職能部門。因此,對於進士及第人員還要進行禮部考試,即“吏部試”。首先是麵試,看看你是不是五官端正,言談舉止得不得體,即“察以身”;麵試合格後,第二步進行筆試,即“觀其書”,是看你字寫得美觀不美觀,文章寫得精彩不精彩。尤為重要一點,測試你的情商以及有沒有正確的是非觀。這些夠格了,說明你馬上就有官運降臨到身上,穿上官服就叫“釋褐”,褐,就是粗布衣裳。 斯時,宰相狄仁傑向則天女皇薦舉自己的女婿倪若水。有人說:狄仁傑這是“唯親是舉”,而不是“唯賢是舉”,屬於近水樓臺。女皇武則天深知老愛卿狄仁傑的良苦用心,對於賢相,她洞若觀火,了如指掌,狄仁傑是一個忠誠耿介的人,他曾說過:為了給國家選拔人才,唯才是舉是宗旨,因此,舉賢不避親,一語道出了他善於發現人才,重視人才,珍惜人才。他要把學以致用,明辨是非,善政的人才,盡入李唐彀中。“彀中”一語源於唐太宗李世民,一日,他:“嘗私幸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隨即,武則天任命倪若水為秘書正字,別看是個毛毛官,可職責神聖,容不得絲毫麻痹大意。 秘書:即“秘書省”。即專門管理國家藏書的中央機構,裡麵有宮禁藏書、讖緯圖篆、朝廷機要文書等。這個機構類似於中央檔案館、國家圖書館、文獻館。由於古代印刷技術限製,很多歷史文獻十分珍貴,因而中央政府設立專門機構收集珍貴的圖書,藏於宮內秘府,因此稱為“秘書(秘藏圖書)”。正字:官職名,在秘書省從事文字勘正工作,使符合書寫或拚寫規範。 上任伊始,倪若水進入秘書省主殿,從外麵看是座殿堂,裡麵卻是一圈回廊,環繞著中央巨大而通透的三層殿閣。每層都有十六尊銅鑄龍首伸出,每條龍口內銜著銅鏈,鏈條下掛著巨大的琉璃燈。底層繞著殿閣有一圈水池,裡麵裝飾著白玉雕的仙山普陀,以及紅色珊瑚樹等珍禽之物。水池恰好位於琉璃燈下麵,宮人打開琉璃罩添加燈油時不小心掉下火星便會落入水池,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不至於釀成火災。 每個柱頭或轉角處則立著造型各異的銅燈,或丹鳳獨立,或惡虎踞崗,或是小兒鬧春。各式各樣的燈燭照得殿堂中間亮如白晝,可是窗戶是由輕紗蒙著,從外麵看並不是有多亮。 殿堂中央整齊地擺放著六張樸素的葦席,席子前各放置一張幾,幾旁邊一排筆架、一盞銅燈,幾上一遝拉子紙張,僅此而已。 這就是抄錄歷代經書的地方,規格之高,真可謂美輪美奐。 秘書正字倪若水被殿內的情景震撼住了。他有些茫然地站起來環顧片刻,方順著樓梯從底層走上了二樓回廊。沒有想到,二樓比底層擁擠得多,左左右右上上下下都是書架,密密麻麻地塞滿了各種各樣的書籍。倪若水落腳之處是堆滿了的竹簡,大概是商周時期所傳的《詩》《書》《樂》《禮》《春秋》等四書五經。他沿著回廊走,繞過了竹簡,前麵又是一卷卷的布卷、絲卷,還有羊皮文書等等,同樣是以五經四書為主。書架上的書堆得太滿,連墻角處堆放的卷軸都有一人多高。其中有《尚書》《公羊》《左傳》,也有《太平經》《六韜》《鹽鐵論》等等。這些書大部分是自漢以來傳承的孤本。倪若水喜形於色,愛不釋手。轉到二樓西側,此處的收藏非常雜亂,不僅有殘本、竹簡,更有許多銅鼎、銅盆,上麵雕刻著晦澀的金文。 這時,一位同道給他紹介著秘書省的一些事務,倪若水認真地聽著,並不時用手捋著胸前長髯,兩隻眼睛透露出亮澤的眼神。看得出,他完全沉浸在書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