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勠力同心(1 / 1)

良吏傳 郝軍仙子 3511 字 2024-03-15

這一年農歷五月份,山東省蝗蟲降臨,舉目觀看,黑壓壓似一片雲彩,劈頭蓋臉壓來,嗡嗡之振翼聲,攪得人心惶惶。這些蝗蟲所到之處,那沙沙之吞噬莊稼的聲音,響成一片,頃刻間,地裡莊稼一棵棵成了光桿。接著,這些蝗蟲之雲狀,剎那間,折疊成雲團,一個個蝗蟲抱著團打著滾向田裡的高粱,穀子,大豆等田間作物飛去,它們糟蹋完這塊地就又撲向另一塊地,已成彌漫之勢。   農民們看在眼裡,疼在心頭,在他們心裡,祖宗傳承下來,這些蝗蟲就是“蝗神”,隻能燒香禱告,讓“蝗神”自動離境。   這時,宰相姚崇給災區發諜文,命令災區人民捕殺蝗蟲。在自然界,蝗災、旱災與水災,如同洪水猛獸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生活困境。對於自然災害,因古代科學知識的匱乏與天人感應思想的作梗,蝗災往往與日食等天文現象等同,導致古代人們治理蝗災時往往畏畏縮縮,從而在人為方麵加重蝗災的損害程度。   蝗災到來往往緊隨旱災而至,由於古代缺乏有效的防治蝗蟲的技術手段,致使蝗災一旦暴發就會對古代以農耕自然經濟為主體的社會經濟造成嚴重打擊。   因此,怎樣有效的治理蝗災成為中國歷朝歷代最為頭疼的難題之一。誰治理好了,不僅能造福於百姓,還有功於社稷。   汴州刺史倪若水也是如此,倪若水是飽學之士,是一代鴻儒,是靠筆桿子出身。倪若水小時就聰穎,幼有成德,七歲的時候,就能口誦萬言。詩書禮樂之英,寫文章也是妙筆生花。還未弱冠,其英名就已蜚聲於燕趙大地。因此,書香門第出身的倪若水,現在要在一方執政,就好像讓秀才上戰場作戰一樣,確實有點硌腳。不過,倪若水是個忠厚正直之人,凡事是團結大多數,堅決地站在老百姓那一邊。這次也不例外,執迷不悟的老百姓就是反對捕殺蝗蟲,他們一天天在家裡在田間地頭,焚香祈禱。   對於姚崇的牒文,倪若水據理力爭,反對捕殺蝗蟲,至於來到汴州監督捕殺蝗蟲的官員,倪若水拒絕執行。倪若水說道:“蝗蟲的出現是因為天災,不是人力所能辦到的事情,應該修德來保佑。”倪若水接著說道:“劉聰時,就是經常捕殺後填埋,可是越捕殺蝗蟲越多,造成的損害越大,所以說,不能捕殺蝗蟲。”倪若水拒絕捕蝗禦史,不聽從命令。   姚崇接到汴州刺史兼河南采訪使倪若水反對滅蝗的書函後,向唐玄宗稟奏道:“倪大人反對捕鳥得到了陛下的賞賜和嘉獎,這次又反對捕殺蝗蟲,且冒死直諫,精神固然可嘉,可是,倪大人卻不知變通,這件事情倪大人判斷有誤!”   唐玄宗對姚崇吩咐道:“誰意見正確,就褒獎誰,就事論事,實行賞罰分明。倪愛卿是個忠厚耿直人,爾等絕不能輕侮他。”唐玄宗深深地愛戴倪若水,倪若水的嶽父是唐高宗、武則天時期的宰相狄仁傑(據倪氏家譜記載狄仁傑知倪若水忠烈,以女妻之,配狄氏,封賢淑夫人。)之女婿,狄仁傑是李唐王朝堅定的維護者,也是武則天時期的中流砥柱,為消滅武氏家族作亂,把江山傳承給唐中宗立下了赫赫戰功。狄仁傑這一巨擘,讓李氏家族感恩戴德,銘誌不忘。這次倪若水反對捕殺蝗蟲,固然執迷不悟,可是唐玄宗還是寵愛有加,網開一麵。   宰相姚崇唯唯應諾,從內心很佩服唐玄宗的寬宏大量。   姚崇很清楚蝗災難治的癥結所在是“民祭且拜,坐視食苗不敢捕”,故而姚崇想解決治理蝗災的首要問題便是如何向百姓們證明除蝗的正確性。於是,姚崇便擺事實講道理,他引用《詩經》之言“秉彼蟊賊,付畀炎火”,後引用光武帝劉秀之言“勉順時政,勸督農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賊”,最後得出結論“此除蝗宜也”,即向百姓們證明了除蝗是恰當的、應該的、正確的。   緊接著姚崇就給出了人們答案,用“夜火坑埋法”。具體方法是夜間焚火,在旁邊再挖一個坑,一邊焚燒一邊埋,蝗蟲就可以滅盡。此外,姚崇對於“夜火坑埋法”的原理做出了極具說服力的解釋。   首先,蝗蟲畏懼人的,容易驅除;其次,各田都有主的,使他們自己救護自己的莊稼,一定很賣力;再者,除蝗是正常的,古代有除蝗而沒能滅盡的,那隻是人們沒有賣力而已。   “姚崇治蝗”的戰略準備和戰術準備都完成了,剩下的隻有兩個字——執行。於是派出禦史為捕蝗使,分道指揮山東各地除蝗工作。   姚元崇位高權重,盡管他的奏章的分量自然是不輕,而且倪若水反駁的理由也是有理有據。倪若水不僅肯定了老百姓對於蝗災及天人感應思想的敬畏,還運用前趙皇帝劉聰治理蝗災失敗的例子來質疑除蝗的正確性。不僅如此,各地州郡也對姚崇建議提出了異議,故而拒絕禦史指揮,不聽命令,全麵停止了除蝗工作。一時間朝野議論紛紛,整個治理蝗災的進程也受到了嚴重阻礙。   首當其沖堅決反對姚崇這一做法同為宰相的盧懷慎。盧懷慎出生於“五姓七宗”之一的範陽盧氏北祖第三房,進士及第,以廉潔謹慎聞名朝野。盧懷慎任職兵部侍郎時,姚崇任職兵部尚書,姚崇是他的老上司。唐玄宗李隆基一即位,就同時任命姚崇、魏知古、盧懷慎三人為相。平日裡,盧懷慎自以才不及姚崇,故而常常把朝事一律讓給姚崇來做,自己袖手旁觀,被眾臣譏笑其為“伴食宰相”。”   可在治理蝗災的這件事情上,“伴食宰相”盧懷慎居然罕見地對姚崇提出了異議,他據理力爭說道:“凡天災,安可以人力製也!且殺蟲多,必戾和氣。願公思之。”他的這一舉止,著實讓姚崇感到驚訝且措手不及,也讓眾臣為之大驚失色。   姚崇回應道:“過去楚王吞蛭終於使痼疾好了,孫叔敖斬蛇而福降。”   接著,姚崇質問盧懷慎道:“當今蝗蟲還可以驅除,如果任它成災,穀將被食盡,那時百姓將怎麼辦?”   不等盧懷慎回答,姚崇直接斬釘截鐵的斷言道:“滅蝗救人,如有禍殃歸我姚崇獨自承擔,不會推諉給您!”   盧懷慎聽著友伴說教,遂疑慮大消。   斯時,姚崇在當時處境孤危,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黎民百姓、地方官員、文人墨客甚至皇帝都先後對自己發難,最後連自己的得力助手也極力反對,可想而知“姚崇治蝗”所遇到的阻力之大,難度之高,可謂是“冒天下之大不韙”。這種“明知征途有艱險,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革命精神,讓姚崇以“舍我其誰”的過人膽略推行政策的執行。   這一次,姚崇在給倪若水發牒文時,措辭仍舊強硬。姚崇給倪若水發牒文道:“劉聰是偽主,德行壓不住邪惡;如今,陛下聖明,德行遠遠大於不足,古時候,品德高尚的地方長官蝗蟲因為其高尚的品德所感動,而不入侵其管轄地。如果說修行品德能夠讓蝗蟲災害避免,那麼,你的管轄地出現了蝗蟲災害就是你品德不足所造成的吧!”   倪若水聞聽後,無言以對,感覺自己確實做的過了,他要改正自己的錯誤主張。於是,倪若水便給當地老百姓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直到老百姓認清原委後,然後,帶領當地官員與老百姓一道,戰鬥在災區前線,點起篝火,廣挖溝壑,讓這些害人之蟲葬身火海,看到溝壑填滿的死去蝗蟲,倪若水和戰友們笑了,老百姓因之而歡呼雀躍。   後來,在倪若水帶頭實施滅蝗之後,各個災區也普遍展開工作。這次艱巨的滅蝗任務勝利完成後,捕蝗欽差便著手進行滅蝗統計,詳細調查各州縣捕蝗政績如何?就數汴州處置得力,成績顯著,消滅蝗蟲十四萬擔,成了當時滅蝗的典範。   由於是連年蝗蟲災害,因唐玄宗推廣措施得當,老百姓齊心協力,共同作戰,才沒有讓人民達到忍饑挨餓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