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民間采訪《良吏傳》之倪若水(上)(1 / 1)

良吏傳 郝軍仙子 4264 字 2024-03-15

我在鄉下搜集民間故事當中,發現有一些重要的歷史故事需要挖掘,作為家鄉歷史人物,也許他們的官位並不大,但能彪炳史冊,就足以說明這個人確實是個好官,為國棟梁才,為民送溫暖。在搜集過程中,有幸獲得了一些口傳人的一些資料,有幸在省市圖書館查證了一些翔實的歷史資料,也有幸得到了本家人所提供的家譜,碑文等家藏的珍貴資料,為進一步挖掘大唐良吏倪若水的歷史功績提供了源源不斷地前進動力。在采訪搜集當中,也記錄下來了一些人的問與答(根據提問者的意願,隻寫提問的問題,姓名省略),以此文亦可作為倪若水歷史小說開端的號角吧。   問:你寫倪若水這個人有什麼用?   答:餘發自內心的觸動,感受良吏倪若水為國為民的無私奉獻,也完全符合新時代核心價值觀之根本要求,故援拙筆為之記。   首先,為什麼稱為良吏?何謂良吏?良吏就是賢能的官吏。西漢名臣晁錯在《上書言募民徙塞下》寫道:雖有材力,不得良吏,猶亡功也。良吏一詞便出於此文。   清朝文人錢謙益在《兵科給事中明時舉授徵仕郎》一文中寫道:爬剔疾苦,撫養小弱,可謂良吏矣!   由此,看官可以看出,良吏的使用價值不可小覷。那麼何謂良吏呢?良吏就是賢能的官吏。   倪若水為什麼史稱良吏?其政績使然昭然。   據《新唐書?;倪若水傳》載:倪若水,字子泉,恒州槁城人。擢進士第,累遷右臺監察禦史。黜陟劍南道,繩舉嚴允,課第一。開元初,為中書舍人尚書右丞,出為汴州刺史,政清凈,增修孔子廟,興州縣學廬,勸生徒,深為教誨,風化興行。玄宗遣中人捕帟、溪沴南方,若水上言:“農方田,婦方蠶,以此時捕奇禽怪羽為園禦之玩,自江、嶺而南,達京師,水舟陸齎,所飼魚蟲、稻粱,道路之言,不以賤人貴鳥望陛下邪?”帝手詔褒答,悉放所玩,謫使人過取罪,而賜若水帛四十段。   在倪若水為官時表現的淋漓盡致,因此,倪若水榮獲良吏是實至名歸。   問:何為生徒?   答:考生第一種是生徒,是國學、州學與縣學的學生。由於上學有名額,所以生徒也叫生員。第二種叫鄉貢,是指非生徒的其他讀書人,隻要復合一定的政治與身體條件,就可向州縣報名,由州縣推薦參加尚書省的考試。科舉類似於“自舉”。才能卓異的叫秀才,品行端正的叫孝廉。   問:唐朝人才推薦是如何進行的?   答:薦舉一般指大臣向皇帝推薦人才並負連帶責任的製度。察舉是指官員考察推薦人才的一種方式。薦舉的執行人多有豪門擔任、名為“中正官”的專職官員,這才造就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門閥政治。   問:倪若水是哪裡的人?再就是談談倪若水是以何種方式求仕?   答:據元史《河朔訪古記》(元朝歷史學家。乃賢著):槁城縣東南二十裡倪家莊側,有唐倪若水墓在。多姓倪氏,皆若水子孫也。   倪若水生於大唐龍朔元年(即公元661年)辛酉,卒於公元719年(即開元七年)己未正月二十六日長安永嘉裡私邸。一生貫穿於唐高宗,大周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開元盛世初期。   倪若水是以進士及第而求仕。倪若水於公元689年進士及第,時年二十八歲,時雲: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由此看來,在唐朝考中進士有多麼殘酷。據史料《通典》記載:“進士大抵千人得第者得百一二,明經倍之,得第者十一二”。當時求仕者,有從明經入仕者,比如唐朝初期著名宰相狄仁傑、源乾曜等;有從進士及第入仕,比如唐朝宰相張說、姚崇、宋璟等,可以說,國家棟梁之材,絕大多數出自進士及第。   其一,明經科目考試,初試:帖一大經(《禮記》或《左傳》以及《孝經》《論語》《爾雅》,每經帖十條,能通五條以上者入取);二試:口問大義十條,能通六條以上者入取;三試:答時務策三道,取粗有文理者與以及第。   其二,進士科目考試,初試:貼一大經及《爾雅》,每經貼十條,能通四條以上者入取;二試:試文、詩賦各一篇;三試:試時務策五道。   兩項比較,明經多貼兩經,看似較難;然而《孝經》《論語》文字不多,不難兼習。明經初試之及格標準,比進士增一條。進士三試策問,比明經多兩道,所差有限。有差別的地方在二試:明經隻口問經之大義,而進士則是寫詩作賦各一篇。   由此得出,明經科考儒家經典,進士考時務策。前者隻要死記硬背,後者卻要真才實學。進士比明經鉆研範圍廣,懸格高,名額較少。   由此可以看出,倪若水雖不是顯赫家族,可也是小康家庭,倪若水能夠進士及第,在河朔可謂鳳毛麟角,正如其墓誌銘記載:公諱泉,字若水,中山槁城人也。其先出自郳國,為魯附庸,厥後因而命氏。六國時有倪良者,能x諸侯之兵,蓋趙人也。曾祖護,祖範,考基,執德不回,並為君x,立誠可久,是為賢人,其道不出於戶庭,厥聲俾休於代嗣。   公生而含靈,幼有成德,年有七歲,口誦萬言。詩書禮樂之英…………之妙。曾未弱冠,聲已芬於河朔矣。   問:什麼是製舉?   答:唐代科考科目其一是常科,即常年按製度舉行。頭一年十月向尚書省報到,驗明正身,次年正月參加考試(前期在尚書省都堂,後期在禮部貢院),放榜大約在二月份。他步驟是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其二是製科,即皇帝臨時下製詔舉行,科目眾多。其步驟是文學之科、儒學之科、韜略之科、超拔之科、理人之科。因此,製舉是皇帝不定期進行的考試,這類考生考的是現場反應和實際能力,公元689年,倪若水就是在洛陽參加了武則天主持的製舉考試,於萬人對策中脫穎而出,獲得甲等。不過唐朝開製舉以來還沒有給過考生甲等,因此,倪若水明明是甲等,卻以乙等名列前茅的身份進入仕途。   另外,同期製舉考中的還有張說,張說不僅是個詩人,文學家,還是一個政治家。從此二人結識,在以後的歲月裡,這兩個鴻儒可謂惺惺相惜,共同結成了同盟。就是在宰相姚崇執政期間,倪若水也是堅定地站在了張說的一邊,二人同時被貶黜境外,倪若水在汴州任刺史兼河南采訪使,張說在幽州任刺史,當然這都是後話。   問:你對武則天有何了解?   答:武則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後,夫妻二人共生育四個兒子一個女兒(即太平公主),長子李弘,二兒子李賢,三兒子是唐中宗李顯,四兒子是唐睿宗李旦。唐高宗體弱多病與心愛的皇後共同執政多年(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武則天年四十一歲,與唐高宗同聽政,垂簾於禦座後《舊唐書》),唐高宗駕崩後(因長子李弘次子李賢早已去世),兩位嫡係兒子相繼即位,三兒子唐中宗李顯、四兒子唐睿宗李旦,從弘道元年,即公元683年,(武則天年六十,高宗五十六,崩。)到天授元年,即公元690年七年間,因唐中宗、唐睿宗兩位皇子生性懦弱且不成熟,武則天一直是大唐社稷的中流砥柱。為了維護家天下長治久安而不遺餘力。   武則天六十七歲(即公元690年,史稱天授元年)時,稱帝,改國號周。時年,中宗三十五,睿宗二十九,於是大唐社稷便穩穩地掌控在武則天手裡。   由於受封建正統觀念的影響,一些人便咬舌鼓簧,搖旗吶喊,為李氏江山還以顏色。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於是揭竿而起者,比如唐將徐敬業、薛仁貴之孫薛剛反唐等。   大唐江山本來就是李氏與武氏共享的世界,作為家天下來治理華夏,本來是人家一家子的事情,人家讓你打工,那是人家看得起你,作為造反者那真是拿著人家發的薪水,還給人家掀鍋。   一代女皇、政治家武則天,預政凡四十五年,顯慶五年、公元660年至長安四年、公元704年,年三十七至八十二。勵精圖治,把家天下發揮的淋漓盡致,上繼貞觀之治之遺風,下開開元盛世之雄風,其中培植了狄仁傑、姚崇、張說、宋璟等賢相,還有倪若水,裴懷古等諸多良吏,堪稱女界典範,可歌可泣。   唐中宗神龍元年,即公元705年十一月,武則天年八十二,則天崩。   一代巨星從此隕落。   神龍二年,(公元706年)正月,武則天的靈柩在三兒子唐中宗李顯的護送下運回長安,與唐高宗合葬在乾陵。因武則天臨終遺囑兒子唐中宗李顯為她樹碑可不要立傳,從而留下了無字碑。   四兒子唐睿宗即位後,改稱“天後”,景雲元年(公元710年)再改為“大聖天後”,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又追尊為“天後聖帝”,不久,改為“聖後”。孫子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開元四年(公元716年),為其奶奶改謚“則天皇後”,天寶八年(公元749年),最後定謚號為“則天順聖皇後”。這些謚號的變化表明,武則天一直受到李氏子孫的尊崇和禮遇。   因此,武則天穩定李唐大局,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