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民間采訪《良吏傳》之倪若水(中)(1 / 1)

良吏傳 郝軍仙子 2469 字 2024-03-15

問:唐朝官僚政治能否說出些?   答:好吧!根據唐朝史料記載,隋唐中央政府由三省六部組成。三省指: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六部是尚書省的六個分支機構: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與工部。皇帝是國家元首,宰相是政府首腦。尚書省分左右兩邊辦公,兩邊各有一個分管領導和秘書長。吏部、戶部、禮部為左,兵部、刑部、工部為右,領導與秘書長分別叫左右仆射與左右丞(正四品)。左右丞隻負責協調具體事務,大事必須向左右仆射請示匯報。除分管領導與秘書長外,尚書省還有一個總辦公室,叫都省,也叫都堂。各部的辦公廳叫部堂。六部尚書和侍郎,每天上午都要到都堂集中開會,下午再回到本部辦公。倘若尚書要出席國務鬼子兵,就有侍郎主持工作。由於製度設計的合理與成功,唐朝才創造了世界性文明。   在《貞觀紀要》中,唐太宗指出:中書省起草的法令,門下省一定要認真審核,防止錯誤決策出籠,否則,那就是亡國之政。中書省發號施令,門下省管復核,尚書管執行。尚書有行政權無決策權;中書有決策權而無審核權;門下雖有審核權,卻沒有行政權決策權。三者互相製衡。政事堂政事堂起初在門下省,是國家開會的地方,是一個辦事機構,會議隻有一個輪值主席,叫“執政事筆”或“執筆”。後來改在中書省,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改名“中書門下”。這樣一來,隻有中書門下才是真宰相。所有命令隻有加蓋“中書門下之印”才算合法。   問:倪若水在最後十年裡,做過哪些事情?   答:縱觀倪若水一生,突出貢獻,恰恰就在倪若水最後十年裡,即公元709年到公元719(即倪若水卒於開元盛世七年)。   公元709年,紫薇舍人,也就是中書舍人倪若水在朝廷幫助中書令(即宰相)處理國家文牒,在政府替宰相發牒,是文件的起草人。(皇帝下文那叫詔,宰相下文那叫牒)主要處理朝廷命官的升遷和嘉獎等事務。   公元710年,紫薇舍人倪若水奉召去西北前線慰問,並替皇帝為戍邊大將軍薛訥(初唐大元帥薛仁貴之孫)嘉獎。倪若水不辱使命並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回來後,受到皇帝唐中宗的欣賞,遂任命倪若水為尚書右丞。   公元716年,即開元四年,倪若水受小人構陷,離開京城,赴汴州任刺史兼河南采訪使,倪若水下車伊始,就與當地老百姓榮辱與共,齊心協力,嘔心瀝血,在汴州開辦教育課堂,勸生勵徒,弘揚儒家文化,興建寺廟和學堂。汴州老百姓生活在幸福之中,政治清明,尊儒重教,蔚然成風。   當年六月,山東、河南等地發生嚴重的蝗災,汴州刺史倪若水親臨災區第一線,視察災情,嚴懲蠱惑人心的違法犯罪分子,帶領老百姓風雨同舟,同心同德,與中央指示精神保持高度一致,通過群眾的共同努力,消滅蝗蟲十四萬擔,確保了當地老百姓糧食的大豐收。   生活小插曲,由於受當時封建正統意識的影響,認為在京城做官的威望高於京外任職官員,倪若水也未能幸免,倪若水是從四品官(即京城的尚書右丞)外遷升成了三品官(即汴州刺史),可倪若水也是渴望做鳳尾,而不願意做雞頭。有那麼一天,倪若水的好友班景倩,從揚州刺史位子上下來,到京城任大理寺少卿,本來班景倩官位是四品官,比倪若水官位低一級,可在倪若水眼裡,好友班景倩就是與鳳凰在一起了,所以特別羨慕。班景倩任職,從揚州到京城就必須從汴州通過,倪若水知道後,就在郊外為好友設宴,為好友接風洗塵,席間,倪若水調侃班景倩,你小子可走鴻運了,成了鳳凰上的尾巴毛了。班景倩捋捋自己的胡須回答道,彼此,彼此,到時也會有那麼一天的,我在京城先恭候你了。班景倩臨走時,二人並肩交談,戀戀不舍,等班景倩騎上高頭大馬,趾高氣揚與倪若水道別時,說道:倪大人,後會有期。倪若水望著班景倩漸行漸遠的背影,自言自語道,媽的,你這一去京城任職,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與他娘的神仙那不是一樣啊!我要是他的隨從該有多好呀!跟隨倪若水的隨從看見主子倪若水羨慕不已,就解勸道:倪大人,你也有機會回京城任職的。   果然被這位隨從的言語所說中,不久,倪若水離開汴州去京城任職戶部侍郎,尚書右丞,公元719年正月二十六日,尚書右丞倪若水卒於西安興慶宮之永嘉裡私宅。   問:唐玄宗這個皇帝怎麼樣?   答:唐玄宗李隆基是個開明皇帝,與他先祖唐太宗李世民一樣,傾聽朝中大臣的意見,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李隆基在開元盛世期間,自己所任的宰相輪流下去鍛煉,京城官員也與京外官員交替辦公,比如宰相張悅、源乾曜、姚崇、張九齡、宋璟等諸多官員,無一不是發揚電梯能上能下的精神,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卓越貢獻,良吏倪若水也是其中之一。唐玄宗就像一位高段位棋手,讓自己手中的每一粒棋子發揮作用,做好做活,淋漓盡致,不得不佩服。   到了天寶年間,李隆基年近花甲之年,自己開創的隆重基業(就像他的名字一樣,隆基),繁榮昌盛,本該退休,其智力已呈下降趨勢,唯一省心的就是安逸享樂,唐玄宗李隆基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不再穩固並開拓自己的基業,沾沾自喜,與自己鐘愛的(兒媳婦)女神楊貴妃日日笙歌,腐化墮落,治理國家大權也讓“口蜜腹劍”的宰相李林甫、楊國忠把弄,誤國誤民,終至手下安祿山、史思明發動政變,致使大唐社稷在風雨中顛簸,至此,李隆基的基業以頹廢而收場,令人扼腕長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