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民間采訪《良吏傳》之倪若水(下)(1 / 1)

良吏傳 郝軍仙子 3752 字 2024-03-15

問:歷史上記載倪若水善於藏書,並且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開展有償讀書活動,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答:的確如此。倪若水家族是書香門第,到了倪若水父親那裡,飽讀詩書承續,隻不過,他們家庭步入了耕讀時期。倪若水就是在儒家熏陶下成長起來的。到了倪若水青年時期,倪若水繼承了先祖保存下來的鴻篇巨著,四書五經,三教九流等門類書籍,皆收藏下來,並妥善對藏書進行了修繕整理。倪若水是個樂於讀書之人,其生存環境都羅列書籍,下榻的地方放著書,出門的時候帶著書,就是去個廁所,也經常帶著書,等等,正所謂,身不離書,書不離身。環處皆書也。致使書房陳列的藏書,即使窗戶臺上,也是書籍滿滿,不見天日。   在當時那個年代,學而優則仕,不少買不起書讀的讀者,紛紛叩門借書,一開始,倪若水也沒有收費,時間一長,有的借書人不小心把書弄臟了,弄壞了,或者看著這頁資料珍貴,就偷偷撕下來,一係列“汙書”現狀,令倪若水心疼不已。無奈之下,倪若水便開始進行了有償讀書,主要有兩種讀書方式,有的讀者送“束修”的,什麼叫束修?古代漢族民間上下、親戚、朋友之間相互饋贈的一種禮物。古代學生與教師初見麵時,必先奉贈禮物,表示敬意,被稱為“束修”,束修就是鹹豬肉。後來基本上就是拜師交學費的代名詞。早在孔子的時候已經實行。唐代學校中仍采用束修之禮,並由國家明確規定,不過禮物的輕重,隨學校的性質而有差別。教師在接受此項禮物時,還須奉行相當的禮節。束修的致送,表示學生對教師的尊敬。   在倪若水藏書房開放的日子裡,讀者與借書者常常是接踵而至,門庭若市。就這樣,倪若水藏書之豐富,服務之周到熱情,業已聞名遐邇,紛至遝來。讀者當中有給錢的,有給禮物的。倪若水收到這些錢財,一是給傭人支付薪水,一是給書店填補修繕之費用,剩餘的資本可繼續購買書籍,搜集珍貴藏書。在當時,倪若水就遭到了不少達官貴人的反對和責難,可這都是那些人不明就裡,如果彼此換個角度,你就會發現,有償讀書,一是督促讀者愛惜書籍,二是督促讀者勤於鉆研,發奮學習,畢竟,有償讀書是要付出代價的。因此,倪若水實行的有償服務,是讀書界陣痛中的一個小手術,也可謂一次小小的改革,所以說,倪若水是中國歷史上首位藏書家名副其實,功不可沒。   問:你怎麼看待倪若水與姚崇之間的爭論?   答:倪若水與姚崇之間的爭論,具體說,是以儒家、法家還有佛家三家思想而爭鳴。在當時,唐朝選拔人才,實行的是科舉考試,所有考試內容,都是儒家聖人孔子的思想及理論,因此,學而優則仕,成為當時絕大多數人的觀點;而姚崇的觀點因襲法家代表管仲、商鞅以及韓非子等人的觀點,敢於革命敢於打破儒家製定的陳規陋習。可以說,一個是以宰相姚崇為代表的法家,一個是以宰相張說,倪若水等為代表的儒家,還有以宰相盧懷慎為代表的佛家。國家出現了蝗災,姚崇、盧懷慎、倪若水等官吏,從各自立場闡述觀點,倪若水等人認為是天人感應,應具備良好的道德,才能躲過蝗災;盧懷慎從佛家觀點認為,殺生容易導致戾氣過盛,引起天怒;隻有姚崇站在法家立場,力排眾議,不畏艱難險阻,為了戰勝自然災害,自己赴湯蹈火而在所不惜!   開元之初,是唐玄宗繼往開來的治國之策,是“半部論語治天下”,是尊崇儒術;而法家,是新中國成立之根基,是武裝思想的法寶;而佛家,是修身養性。   由此看來,對於製止蝗災,出現了不同觀點,是三種思想撞擊的結果,文雅一點而言,就是爭鳴。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姚崇勝利了,唐玄宗也選對了姚崇這枚棋子。   倪若水做到了知錯必改,帶領當地老百姓同心協力,風雨同舟,終於打贏了“治蝗”這場攻堅戰,為民生贏得了生機。   問:有人說,倪若水也有缺點?   答:缺點人人都有,史書上有記載的,其一,倪若水借書收費,不盡情理,對於這個問題,前麵已詳細進行了分析說明,這裡不再重復。   其二,有人說倪若水對京官與非京官有偏見,要說有偏見,那是那個時代的共同觀點,是普世觀。史書上講,京官無論在經濟上,事業上都能: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所以說,京官,在天子腳下,機遇是蠻大的,一展身手也是環境使然;京外之官就兩樣對待,一邊要負責具體事務,一邊要處心積慮為人民服務,可這些突出政績是隱形的,需要老百姓的口碑,方能晉級官爵。因此,倪若水有怨言,是說出了大唐官員的普遍心理反應。有位哲人說過:做事情,一要聽其言,二要觀其行。倪若水有時說的話是氣話,發點牢騷是正常的,也是人之常情。可實際行動證明,倪若水無論在哪一個工作崗位上,都是盡職盡責,愛崗敬業,是善政的執行人。   其三,倪若水在汴州治蝗期間,公然對抗上級命令,拒絕捕蝗使下牒,這個事情確實發生過,不過史官寫的未免有點過分了一點。“救時宰相”姚崇向開明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提出十項政治綱領,被明主悉心接受,唐玄宗說過,大事情找我,其他事情可由宰相姚崇發牒。公元716年,即開元四年,山東,河南等省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對於治蝗,在中央形成了兩大派,一派是以宰相姚崇提出的挖坑點火填埋的唯物主義;另一派,勢力比較強大,隊伍龐大,為首的就是宰相張悅,盧懷慎,劉幽求等強烈反對姚崇的觀點,認為大肆焚燒殺害蝗蟲,戾氣過盛,違背天道。就連當朝皇帝李隆基也擔心遭到天譴,也是偏向於宰相張悅等唯心主義論斷。   其實,那是人們的觀念,蝗蟲就是蝗神,既然蝗災出現,那是遭到了天譴,國政方麵出現了失誤,統治階級認為,這是天帝發的警告,要及時更正。老百姓認為,蝗蟲過境,對待蝗蟲要像對待神一樣,焚香禱告,行三跪九叩之禮,送蝗神出境。現在看起來,後代人感覺好笑和愚昧,畢竟當代科技發展是日新月異。可在唐朝,人們對蝗蟲畢恭畢敬,不敢有一絲褻瀆之心。倪若水當時也是站在了絕大多數人的一邊,出現這種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有位哲人說得有道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姚崇作為宰相,也感覺到了那種氛圍,那就是:冷颼颼,陰森森。姚崇站在極少數人的立場上,這場戰役隻許成功,不許失敗。姚崇要想推行新政,就必須向皇帝李隆基下軍令狀:要是治蝗失敗,一切責任由我一人承擔,我拿生命做擔保。然後,姚崇的英雄氣概,震懾住了唯心主義那一派,因此,宰相張悅等權貴被下放,隻要羈絆解除,下一步就是迎刃而解。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誰不下地獄,我下地獄,宰相姚崇大義凜然,赴湯蹈火的革命精神,這也是後人們欣賞宰相姚崇的地方:明知征途有艱險,越是艱險越向前。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多次蝗災,事實證明,隻有運用唯物主義觀點,才是戰勝各種困難的有力武器。   時任汴州刺史兼河南采訪使的倪若水,終於認清了大政方針,帶領當地人民群眾戰鬥在前沿陣地,同甘共苦,風雨同舟,經過頑強拚搏,在全國範圍內,倪若水治蝗事跡成為榜樣,在大唐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事實證明,唯物主義戰勝了唯心主義,唐玄宗李隆基笑了,姚崇笑了,倪若水笑了,汴州老百姓歡呼雀躍,全國人民沸騰了。   問:唐玄宗給良吏倪若水頒發的詔書內容是什麼?   答:唐玄宗李隆基為倪若水頒發的詔書:   公元七一六年唐明皇頒給若水公的聖旨(一)   靖共爾位人臣忠盡之道量能授職國家頒爵之典爾倪若水才堪佐理心切撫民重爾才望命爾督治藩鎮例封為汴州刺史宜思報效勿虐生靈益勵清操毋忝闕任欽哉   敕命   大唐開元四年正月廿四日下   公元七一六年唐玄宗頒給若水公的聖旨(二)   致君澤民實惟佐輔安邦定國斷賴元憅爾倪若水端方靜正以清顯有大臣風訐謨定命治道本乎學術遠猷辰告獨斷異乎群謀朕心所屬輿認攸歸疇谘詢弼亮握以樞機可任右丞平章事卿宜鞠躬盡瘁以對揚休命   誥命   大唐開元四年三月二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