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口蜜腹劍(1 / 1)

良吏傳 郝軍仙子 2501 字 2024-03-15

張九齡被迫退出相位,李林甫如願進入中央高層,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甫一上任,在他領銜完成的《唐六典》裡,便對各級政府製定出法家治國策略,並推出了一係列規章製度法律法規。讓文武百官仿佛戴上了緊箍咒一樣,被精神枷鎖桎梏著。唐玄宗看到李林甫的不俗表現,覺得朝廷內閣得以肅正,為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做出了重要貢獻,可高枕無憂矣。然而,在某些方麵它還存在著脫離實際的弊端。   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法律法規使用在了普通人身上,至於士大夫則刑不上。而李林甫培植的黨羽則無法無天,黨同伐異,口誅筆伐。就這樣,在李唐王朝的中央高層,隻有一種聲音覆蓋,對於勸諫則阻止門外。酷吏橫行霸道為所欲為,吃拿卡要,貪汙受賄,無所不用其極。他的手下也莫不如此,對老百姓加大苛捐雜稅,進行毫不留情麵地進行盤剝,致使黎民百姓怨聲載道敢怒不敢言。這些額外稅收一部分充盈國庫,剩下的則掖進了自己的小金庫。   想當初,開元之初,唐玄宗精力充沛,一心開創民族復興大業,他勵精圖治,審時度勢,不停地更換宰相,加強民主監督,就仿佛肌體裡注進了新鮮而又蓬勃的血液,致使國家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盛世宏圖。而今,皇上隨著步入老年,自強意識出現了退化,呈現出疲軟狀態,不再是外延創業,而是在生活方麵走上了驕奢淫逸道路。皇上知道,李林甫法治嚴明,作奸犯科之徒大大減少,放手由他做去,自己也該好好歇歇享受一番了。   其實,唐玄宗被表象所蒙蔽,就像霧裡觀花一樣。所謂作奸犯科之徒大都改弦易轍,為李林甫馬首是瞻,沆瀣一氣而已。   李林甫治法,力圖把術、法、勢融為一體,他要向皇上闡明,自己主張的是以術馭人,以法治人,以勢製人。他以此作為進攻武器,鞏固自己地位,奪權爭勢,把敵手至於死地。他如法炮製且屢試屢爽,幾乎做到了彈無虛發。他經常借助向皇上進言的時候,栽贓陷害,排除異己,這種“軟實力”就像是一柄利刃直刺要害之處;有時,明著對你微笑施禮有加,說起話來甜的跟喝了蜜一般甜,暗地裡確實腹裡藏劍。有的大臣死都不知道怎麼死掉的,這就是李林甫的高明之處。在他的控製之下,上至宰相,下至公卿,均在李林甫的打壓下敗下陣來,無一幸免。   此時,皇上李隆基已走上人生巔峰,經緯治國、宏圖大展的畫卷漸漸出現了裂痕,文武百官則走進了一呼百諾山呼萬歲時代。當朝廷政壇此消彼長之際,為了爭奪至高無上的皇位,宮闈鬥爭也在悄滋暗長起來。同室操戈、手足相殘的悲劇時有發生,各種各樣的鬥爭此起彼伏暗流湧動。   唐玄宗有二十九個女兒,三十個兒子。為了控製孩子們在政治上的經營,唐玄宗在東都洛陽與京城西安修建了十王宅、百孫院。尤其是唐玄宗東封泰山後,便不再讓太子居住在東宮,而是遷居到皇上起居所在的“別院”。這種製度上的改變,徹底打破了陳規,這對皇位繼承與國家政治體製產生了很大影響。   開元三年正月,唐玄宗把寵姬趙麗妃兒子李瑛立為皇太子。後來,武惠妃得寵後,便想法設法要成為皇後,因太子李瑛所在,大臣們極力反對她為後的重要理由之一。為了進一步加強權勢當上皇後,也為了日後地位穩固,武惠妃便緊鑼密鼓籠絡黨羽,意欲搞垮太子李瑛。   這時候,武惠妃在宮中盛氣淩人,這讓太子李瑛備感鬱悶。鄂王李瑤與光王李琚與太子李瑛朝夕相處,關係密切。一日,三人在一起念叨武惠妃在宮中的飛揚跋扈,不免流露出怨恨情緒。俗話說:墻外有耳。武惠妃從心腹那裡聽到這三個人說自己的不是後,便指使駙馬楊洄暗中監視太子李瑛等人的言行舉動,然後進行匯報。就這樣,武惠妃一而再再而三,捕風捉影,向唐玄宗告狀,說太子培植黨羽,想加害她們娘倆。唐玄宗聽罷,怒火中燒,便立即找來宰相商議廢除。時任宰相的張九齡獲悉後,知道這是武惠妃栽贓陷害皇太子等人,以達到不可告人之目的,辨別對皇上勸諫說:“陛下,天子天下本,豈能因這一點小事而廢黜呢?”唐玄宗聽了張九齡的話,覺得張愛卿說的有道理,便把此事擱淺。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張九齡罷相後,李林甫大權在握,隻手遮天。駙馬楊洄再次發難太子李瑛、鄂王李瑤與光王李琚等人,誣告“潛構異謀”。這次,唐玄宗在李林甫的支持下,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與光王李琚廢為庶人。不就,太子李瑛、鄂王李瑤與光王李琚三人被賜死於京師城東。消息傳來,朝野上下大為震驚。   公元738年(開元二十六年)六月,唐玄宗第三個兒子忠王李璵被立為太子,後改名李亨,為元獻後所生。這是唐玄宗失去心愛的三個兒子之後,宦官高力士力主推薦的。高力士說,李亨比較年長,素有立長子為太子的慣例,隻要立了他做太子,就不會出現太子之爭的事情了。   然而,李林甫知道後,十分不悅。起初,他發跡並走上高官道路都是武惠妃從中活動而上位的。二人相互勾結沆瀣一氣。一開始,他就對皇上竭力主張立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做太子,意想不到的是,武惠妃死後,皇上改變主意競采納了高力士意見,立李亨為太子。此時,李林甫心如死灰,尷尬不已,讓他心驚肉跳的是李璵當了太子,日後會對自己站位對立而進行打擊報復。   李亨知道自己在政治上處於有利地位,但是,他時刻勸誡自己: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因此,他處事小心謹慎,畢竟羽翼未豐。他內受製於父皇,外朝又是最難對付的李林甫。太子李亨深入調查得知:李林甫專權,禍國殃民,早已罄竹難書。為了積蓄能量,他開始悄悄地培植自己的勢力。就這樣,與李林甫做鬥爭的一些官員,逐步匯聚到了太子李亨的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