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奸相造勢(1 / 1)

良吏傳 郝軍仙子 2716 字 2024-03-15

李亨為了鞏固太子地位,不失時機地尋找同盟軍。功夫不負有心人,多日來,李亨的心血沒有白費,招至自己周圍的有:左丞相李適之、韋堅、皇甫惟明等肱股之臣。   韋堅是太子妃兄,負責江淮租庸轉運,因善政被唐玄宗所寵信。   李適之是皇室貴胄,不用參加科舉,就能走上仕途。即便如此,人家還是有過人的才能。神龍元年(公元705年),他便開始在禁軍中擔任官職。開元之初,李適之被分配到州郡做官,他素以行政乾練而蜚聲政壇。他的一係列善政,深得唐玄宗所器重。他曾先後擔任幽州節度使與刑部尚書,為進一步走上仕途高峰打下了堅實基礎。前任宰相牛仙客去世後,唐玄宗也看出了李林甫的狼子野心,為了製衡,便讓當家子良吏李適之擔任宰相。就這樣,李適之堂而皇之地坐上了宰相寶座。   李林甫看到有人與自己叫板並受到威脅。他心的話:先下手為強,無毒不丈夫。於是,他扶植與拉攏一批臭味相投之徒作為自己的黨羽,打擊異己,鞏固地位。為了達到敲山震虎的目的,他在李適之擔任兵部尚書之際,便派遣心腹檢舉李適之手下兵部銓曹有貪贓枉法徇私舞弊之事。很快,兵部就有六十多名官吏遭到審訊與逮捕,李林甫指使酷吏吉溫進行嚴厲審訊,這些官員一一自誣認罪。皇上也知道這是一派打擊另一派的政治手腕,也就不了了之。這事一鬧,倒讓李適之顏麵掃地。   李適之看到李林甫加大排擠自己以及黨羽,便立馬撕破臉皮,派人到邊關把這件事告訴了安祿山。這時,安祿山手握地方軍政大權,擔任著東北範陽與平盧兩個鎮的節度使,他對李林甫的胡作為非,嗤之以鼻,毫無懼色。不久,安祿山把李林甫的所作所為奏明皇上,唐玄宗當即對李林甫給於警告。   麵對敵手的卑劣行徑,為了壯大自己的實力,左丞相李適之便找到了那些誌同道合的革命同誌,他們為了一個共同利益,走到一起來了。   唐玄宗是個對弈高手,為了平穩局勢安定江山,他便讓兩派能夠互相製衡,一心為了朝廷,那麼自己就可以坐享其成獨霸天下。   太子李亨知道,左丞相李適之與李林甫勢同水火,矛盾很是嚴重。就這樣,李適之、韋堅、皇甫惟明等大臣作為擁躉,太子李亨在朝廷相臣中,取得了強有力的支持。此外,太子李亨的勢力範圍還有西北軍鎮。   唐玄宗時期,因邊鎮戰爭的持久性,李唐王朝逐步演變成三大軍事集團。西北軍鎮主要任務是防禦吐蕃、大食、突厥等,它由河西與北庭、安西、朔方以及隴右等節度使組成;天寶初期以前,河東節度使經常參與防禦突厥或吐蕃的戰爭,從地理位置而言,它也從屬於西北軍鎮集團;東北軍鎮主要任務是防禦契丹、奚兩個民族部落,它包括平盧、範陽節度使,後來,河東節度使在天寶後期轉屬於這一軍事集團;西南軍鎮主要任務是防禦南詔與吐蕃等部落,它主要是劍南節度使管轄。各個軍鎮為了自身利益,分別在朝廷內部尋找靠山。同樣,朝廷官僚集團中的人物為了鞏固自身地位,也要在軍鎮集團中尋找支持者,有些人更直接兼任邊鎮的軍事長官。就這樣,朝廷內不同官僚集團和邊鎮軍事集團聯合起來,形成了一定的勢力範圍。天寶(公元742年)時期,東北諸鎮為安祿山統領,安祿山與李林甫關係比較密切,並且是受其控製,故而,東北諸鎮便是李林甫集團的勢力範圍;西南邊帥是鮮於仲通與章仇兼諒,二人與楊國忠關係密切,故而,西南諸鎮便是楊國忠集團的勢力範圍;西北諸鎮,李林甫曾經遙領過一段時間,大部分時間,都是駐鎮軍事長官王忠嗣與皇甫惟明,故而,西北軍鎮是太子李亨集團的勢力範圍。西北軍鎮的地位很是重要,其兵力遠遠超過了其他軍鎮的兵力。   李林甫看到太子李亨與西北軍鎮的負責人關係鐵的很,於是,他感到內心的忐忑不安,遂即緊急行動,采取措施,阻止太子勢力的進一步發展。   公元746年(天寶五年)元宵節之夜,太子李亨出宮門去長安街遊樂,半道上遇見了韋堅。緊接著,韋堅又和皇甫惟明相約到景龍觀道士之室與太子會麵。這一行動,很快就被李林甫心腹楊慎矜所掌握。李林甫得到心腹匯報,便立即向唐玄宗奏明,控告韋堅與邊帥皇甫惟明密謀,準備擁太子而立。   唐玄宗聽罷,思忖道:他們這不是在走朕曾經走過的路嗎?是要搶班奪權。這怎麼能行,絕對不行!為此,他借口韋堅“乾進不已”、皇甫惟明搞“離間君臣”等罪名,對他們大加責罰,太子李亨的幾個得力乾將也都遭到了貶抑。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李適之被罷相,降為太子少保,皇甫惟明被貶為播川太守,韋堅被貶為縉雲太守。   此波未伏,彼浪湧起。太子良娣杜氏的親爹贊善大夫杜有鄰,跟女婿左驍衛兵曹柳勣均在太子李亨手下做事。柳勣熱絡交往結識豪駿,跟淄川太守裴敦復、北海太守李邕以及著作郎王曾等人,都是良朋益友。後來,柳勣與杜有鄰鬧起了矛盾,便翻臉誣告杜有鄰與太子李亨是同黨,背地裡凈說皇上壞話。唐玄宗聽罷,十分憤怒,便下令嚴加查辦,查來查去原來是惡人先告狀,柳勣是首謀。於是,柳勣、杜有鄰、王曾等人均被杖死。太子李亨不得不把良娣杜氏逐出為庶人。裴敦復跟李邕被李林甫的心腹杖死。當年,唐玄宗的親信、鄴郡太守王琚,由於二人是舊交,也受到了牽連貶為江華司馬。   此時,李林甫見狀,遂乘勢來了個火上澆油,啟奏皇上分遣禦史把已被貶出京城的太子李亨的黨羽,一律問斬,以除後患。經皇上首肯,韋堅兄弟與皇甫惟明等人在貶所賜死;李適之在嶺南自知性命難保,服藥自殺;李邕在青州被殺;王琚在江華也是服藥自盡;後來,李適之兒子李霄迎父喪來到洛陽,也被李林甫誣告處死;此外,給事中房瑁也是李適之好友,被貶為宜春太守。   不僅如此,李林甫對韋堅恨之入骨,把他處斬後心猶不甘,為了趕盡殺絕,復派遣心腹爪牙沿著漕河在中原及江、淮州縣,羅織韋堅主持漕運時的莫須有罪行。就這樣,大批無辜黎民百姓與小官小吏死於非命。   這場冤獄鬧得當地沸沸揚揚,雞犬不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