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詩為證:比翼雙飛靈犀通,同舟共濟滄浪行;人生春秋能幾何?遙望青山夕照明。 話說皇上李隆基被楊玉環狐媚後,整日夜夜笙歌,火樹銀花,把個江山丟在了腦後。楊玉環進入道觀四年之後,皇上便把楊玉環冊封為貴妃。當時,所謂娘子,就是結了婚的少婦;小娘子,便是待在閨閣裡沒有結婚的女子;楊玉環的這個娘娘,則視同妃子,甚至高於妃子的地位;至於貴妃,那是指有名望且得到皇上冊封的高貴宮妃。楊玉環走到這一步,確實不容易,也令不少宮妃所日思夜想的好夢。她做到了“四年不鳴,一鳴驚人”的壯舉。 在皇上日益加寵的情況下,楊玉環不失時機地尋找機遇,想法設法鞏固自己的地位,不僅如此,她還大張旗鼓為自己的親人家屬提供便利條件,或冊封,或追贈,或空降神豪,不一一而足。古語說得好: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後,她的心成了彎彎繞,四外遭滿是人情關係網。她有個當家子哥哥叫楊釗,這個人擅於見風使舵,順桿爬。他在堂妹楊玉環的紹介下,很快進入了朝廷這一階層。 斯時,楊釗是皇上的皇親國戚,經常出入宮廷,他的話皇上大都采納。因此,宰相李林甫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便想利用他,以此來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就把他培植成自己的黨羽。起初,李林甫提拔他做監察禦史,後來,又提拔他做了度支郎中兼侍禦史。 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日子一長,李林甫發現楊釗與他一樣野心勃勃,擅於搞陰謀詭計。他給李林甫乾事時,經常參與製造冤假錯案。這樣的嫁衣裳,李林甫深受其重且有口難言。不僅如此,隨著楊釗官位的提高,尤其是皇上給他賜名楊國忠之後,更是變本加厲,千法百計要奪取他的宰相之職。李林甫本以為豢養的是一頭老牛,沒成想倒是一頭斑斕猛虎,時時刻刻麵臨危險的境地,此時,他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他自責不管多麼深刻,好像也無濟於事。 此時,楊國忠看見妹妹深受皇上寵愛,就跟親戚們達成了聯盟,形成了統一戰線。這股外戚集團,勢力日益龐大,人脈廣,不時地肆意乾預朝政,致使政事日益腐敗。以李林甫組成的另一股黑惡勢力造成矛盾形成對決。由於,李林甫專斷朝政十幾年,吃獨份飯吃慣了,豈容他側虎視眈眈?就這樣,雙方明爭暗鬥此消彼長,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因此,兩股惡勢力對決,加速了朝政的腐敗步伐。蒙在鼓裡的唐玄宗,一味沉浸在聲色犬馬之中,太子李亨也提醒父皇,可父皇根本就聽不進去,為了自保,太子李亨隻好以靜製動靜觀其變。 楊氏外戚得寵,來源於唐玄宗取悅楊玉環的結果。如今,楊玉環一顰一笑,就能把皇上的魂兒勾得滴溜溜轉。楊玉環往東,他不往西;楊玉環打狗,他不捉雞。一日,楊玉環聽人說吃荔枝能養顏,能使青春常駐,她就向皇上要。唐玄宗一聽,笑著說:“這點事,好辦。說實話,貴妃就是要星星,要月亮,三郎也能摘下來。”楊玉環聽罷,嬌嗔道:“三郎不會哄騙妾嗎?”唐玄宗拍著胸脯子,砰砰直響,道:“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況且三郎還是皇帝呢。一言九鼎。”楊玉環給皇上拋了一個媚眼,說道:“三郎,妾想吃荔枝了,什麼時候給弄過來呀?!”皇上輕輕地親了一下楊玉環的香腮,不咋不咋嘴,說道:“貴妃臉蛋真香,好,為了心上人永遠美麗,朕馬上下旨。” 果不其然,唐玄宗一道聖旨下達後,差人馬不停蹄,接力棒似的從南疆邊陲運來荔枝,楊玉環看到酸甜可口,沁人心脾的荔枝果入腹中,那燦爛的笑容宛如皇宮盛開的牡丹一樣嬌艷。為此,晚唐詩人杜牧過華清池時,想到這裡曾經是貴妃楊玉環形勝之風水寶地,遂感慨萬千,觸景生情並賦詩道: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荔枝,到底養顏不養顏,科學上也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答案,隻是說荔枝味甘、酸、性溫,入心、脾、肝經;可止呃逆,止腹瀉,是頑固性呃逆及五更瀉者的食療佳品,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同時有補腦健身,開胃益脾,有促進食欲之功效。因性熱,多食易上火。荔枝木材堅實,紋理雅致,耐腐,歷來為上等名材。荔枝與香蕉、菠蘿、龍眼一同號稱“南國四大果品”。 北宋大文豪蘇軾酷愛吃荔枝,為此他吟詩道: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可見,荔枝不啻為一道美味佳果。 倘若是楊貴妃嘴饞是為了尋找借口,那足可信。 與此同時,唐玄宗對貴妃楊玉環外戚一族,廣開禁網,授予朝廷要職、實職,任憑他們的權勢不斷擴大。其中,皇上對楊國忠格外看中,並重加擢升任用。尚書左丞倪彬、尚書右丞張均等人曾勸諫皇上,此等不學無術好逸惡勞之徒,不堪大用。此時,唐玄宗聽罷,對他們乾涉大為不悅,道:“這是李家事,是自己家的事情,用人方麵不用外人插話。”由此看來,唐玄宗利令智昏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就這樣,唐玄宗漸漸疏遠了李林甫,扶植楊國忠,一方麵借楊國忠牽製李林甫專權;另一方麵也為取代已經成為老朽的李林甫作準備。讓大臣們互相掣肘,是唐玄宗對弈的高妙之處。然而,擦邊球並不是有險無驚。唐玄宗的這種施政方針,卻使得李唐王朝剛出狼窩,又入虎穴。國家大權從一個佞臣手中轉移到了另一個奸相掌中。 楊國忠善於鉆營,權衡利弊。在唐玄宗的扶植下,很快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位置。他的上位,常常表現出嫉賢妒能、為所欲為、栽贓陷害等卑劣手段,致使朝廷文武百官對他噤若寒蟬膽戰心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