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4年,即天寶十三年,上位後的楊國忠為了爭權奪勢,對李林甫一派想法設法進行肢解。首先,他看到李林甫手下一個叫陳希烈的官員,對自己心存芥蒂,便以栽贓陷害手段迫使他離開相位;同時,他看到文部侍郎韋見素是個老好人,沒有脾氣,是一個見風使舵、誰給口飯吃就跟著誰乾的主,對主人俯首帖耳,於是,他建議皇上任命韋見素做宰相,唐玄宗便采納了他的請求。韋見素上任後,果然是一個明哲保身唯唯諾諾,不敢議論朝政。對於楊國忠來說,韋見素隻是為了自保而甘願當擺設,這樣一來,楊國忠可以一心大張主,肆無忌憚,為所欲為。這樣一來,朝野上下,都安置了自己的心腹黨羽,比如,司勛員外郎崔圓任職劍南後,還充使節度使職責,以協助楊國忠管轄西南各地,成了一個封疆大吏;又任命一個投靠他的魏郡太守吉溫做禦史大夫,擔任京畿以及關內采訪使等職,以此幫助他控製京畿地區,從而形成了進退可據的勢力網。朝廷中大小政務,他自己說了算,對國事的處理極不負責任;在選拔人才方麵,他任人唯親,以自己好惡做評判標準。 為此,楊國忠強調:“文部選官員時,要以資歷而不是才能為標準,凡有空缺,一律論資排輩進行授官。”他的這種做法,是為了籠絡人心,一些因種種原因得不到晉升者,這次如願以償。這些升任官員對他感恩戴德,自然而然成為了楊國忠的擁躉。 而李林甫年事已高,做了十好幾年的宰相,力不從心,他看到自己的黨羽一個個被懲處被瓦解,心有不甘。一日,他想起一個說得來的靠得住的人,此人名叫安祿山。安祿山,本姓康,字軋犖山,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人,粟特族。他出身西域康國,其父早逝。其母阿史德氏,改嫁於右羽林大將軍安波注之兄安延偃,從此改為安姓,精通六蕃語言。開元初年,逃離突厥,成為幽州(範陽)都督張守珪的部將和義子。安祿山皮膚白凈身材高大,體重好幾百斤,光他的大肚腩就有上百斤,他善策人情,看似笨拙,可他挑起民族舞,那是一個行家裡手,身子旋轉起來,仿佛一個急轉陀螺定在原點,任憑肢體擺弄出各種各樣的姿勢,令人擊掌叫絕。不僅如此,他驍勇善戰,屢建功勛,遷平盧軍兵馬使、營州都督。 開元二十年(732年),張守珪任幽州節度,安祿山偷羊被抓住,張守珪拷問他,準備亂棍打死,他高聲喊叫說:“大夫難道不想消滅兩個蕃族啊?為什麼要打死我!“張守珪見他長得白白胖胖,語言豪壯,就放了他。命令他跟同鄉史思明一起抓活俘虜,他們隻要出去就一定能夠按時抓到,就把安祿山提拔為偏將。張守珪老是嫌安祿山過於肥胖,此人又一向令人敬畏,安祿山感到害怕就不敢多吃食物。安祿山以驍勇出名,張守珪就把他收為義子。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安祿山任平盧兵馬使。他秉性機靈聰慧,人們大多稱贊他。朝廷授予他營州都督、平盧軍使官銜。他用厚禮賄賂往來官員,要求在朝廷為他多說好話,唐玄宗更加信任喜愛他。 天寶元年(742年),唐玄宗在平盧設置節度,任命安祿山為代理禦史中丞、平盧節度使。此後便可到朝廷上奏議事,唐玄宗更加寵信他。此後,每有京師往來的官員,安祿山均以重財結納。這些官員收受賄賂後,便在皇上身邊經常說安祿山的好話。不久以後,安祿山又升為兩蕃、渤海、黑水四府經略使。 天寶兩年入朝,先去拜見李林甫與楊國忠兩位宰相,並獻上金帛無數。經過這對火水不相容的人的舉薦,安祿山又被皇上拜為驃騎大將軍。貴妃楊玉環稱贊安祿山是一個難得的人才,當她看到安祿山身材魁梧,不由地引起體內荷爾蒙上升,遂動情地說道:“萬歲得此大將,是國家之幸。” 天寶三載(744年),安祿山接替裴寬任範陽節度,河北采訪、平盧軍等使一一照舊。采訪使張利貞經常接受他的賄賂;幾年之後,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黜陟使席建侯又說他公正無私;裴寬又因安祿山接替而離職,至於李林甫又一味迎合唐玄宗,都一齊說安祿山的好話。這幾位都是唐玄宗信賴的朝臣,唐玄宗對安祿山的好感更加堅定不移了。 後來安祿山請求當了楊貴妃的養子,進宮朝見唐玄宗都先拜望楊貴妃,唐玄宗覺得奇怪就問原因,安祿山回答說:“臣是胡人,胡人把母親放在前頭而把父親放在後頭。“唐玄宗聽了非常高興,於是命令楊銛以下的楊家兄妹們一起同安祿山結為兄弟姐妹。 天寶六載(747年),安祿山提拔為禦史大夫。他經常委派劉駱穀進烏請廈糊宮稟奏政務。安祿山和王鉷都是大夫。李林甫擔任宰相,朝臣中沒有誰敢違背宮廷禮儀,安祿山仗著深得唐玄宗寵愛,進宮朝見唐玄宗不大彎腰。李林甫命令王鉷好好禮拜,王鉷快步上前彎腰作揖恭敬得很,安祿山這才嚇得直喘粗氣,腰漸漸地彎下去了。每當同李林甫交談,李林甫總摸準了安祿山的心思並先說了出來,安祿山認為他像神仙一樣無所不知,每次見到李林甫,即使是隆冬天氣也惶恐得汗流浹背。李林甫用溫和的語言接待他,帶領他到中書廳就座,用自己的披袍蓋在他的身上,安祿山欣然接受,沒有顧忌,喊李林甫十郎。 斯時,安祿山擔任平盧節度使、範陽節度使、河東節度使以及河北采訪使,這個人深受皇上恩寵,故而賦予他極大的權利,可以說,是幾個軍區的總司令兼地區最高長官。李林甫孤注一擲,便派人私下謀事,達成同盟,共同對付楊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