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杲卿一家子為了捍衛李唐尊嚴,精忠報國,三十多口人死於安祿山屠刀之下。唐明皇看罷戰報,老淚縱橫。他感慨道:“朕原以為河朔二十四郡,競無一個忠臣。看來,這些忠臣都被李林甫棄之於野了。” 宦官高力士乘機勸道:“現在,戡亂工作就指望哥舒翰跟郭子儀了,還有一個李光弼,願大家厚待他們。” 於是,唐明皇敕命郭子儀停止圍攻雲中,返回朔方,然後領兵進取洛陽。並下令郭子儀挑選一個得力良將分兵出井陘,進取河朔,直搗安祿山老窩。 這個郭子儀早年中過武狀元,大半生軍旅生涯。郭子儀出生於公元697年,字子儀,華州鄭縣(今陜西渭南華州區)人。唐代中興名將、政治家、軍事家,壽州刺史郭敬之的兒子。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郭子儀生性忠厚,綿裡藏針,智勇雙全。他善於審時度勢,運籌帷幄。不打無把握之仗。 洪水泛濫,需要大堤防護。同樣,非常時期,也需要一個大人物出現。郭子儀遂上疏薦舉李光弼。 想當初,郭李二人同在河東節度使安思順手下工作,兩個人誰也不服誰,都覺摸自己技高一籌。因此,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一度跌至冰點,私下交流幾乎等於零。即便兩個人參加同一個宴會,他倆依然形同陌路,沒有打過一次招呼。 在軍功宴會上,出於禮貌,彼此敬酒,也會出現這個不勝酒力,那個說一喝酒就嗓子疼屁股癢。說到底,誰會誰也粘合不到一塊去。 非常時期,作為朔方節度使的郭子儀,想在安祿山大本營---河朔地區安插一個楔子,以此來製衡對方。這枚棋子有誰來做呢?他第六感覺告訴他:非智勇雙全的李光弼莫屬。當他把這個決定告訴李光弼時,李光弼馬上警覺到,這是不是郭子儀借此機會除掉自己? 一想到這裡,李光弼忐忑不已,他趕緊給郭子儀下跪施禮,道歉道:“郭將軍,你要是嫌我礙你的事情,擋了你的道,那你直說,我死倒無所謂,可我的一家老小,你可不能傷害呀!” 郭子儀一聽,忙說:“李將軍何出此言?我舉薦你,沒有別的意思,主要是國難當頭,作為李唐臣民,理應精忠報國,匡復朝政。” 李光弼聽罷,汗顏道:“郭將軍,是某多慮了,請求寬恕。” 郭子儀連忙扶起李光弼,安慰道:“疾風知盡草,板蕩識忠臣,你我如是而已。” 李光弼聞言,感激涕零。 一旦思想的疙瘩解開,宿怨便杳無影蹤。以後的日子裡,兩個人的關係就像胳膊離不開腿,在日常生活裡,比如下象棋,你臭敗我,我臭敗你,各不相讓。可在正經場合,兩個人配合默契,惺惺相惜,骨肉之情,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時稱“郭李不分家”。 後來,製下,以李光弼領銜河東節度使,並給他配備了朔方軍一萬人馬。 李光弼出生於公元708年,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市)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傑出的軍事將領,左羽林大將軍李楷洛第四子。李光弼的父親李楷洛,原為契丹酋長,武周時自契丹來降,累官朔方(治靈州,今寧夏吳忠市境內)節度副使,封薊國公。李光弼自幼為人沉穩嚴毅,擅長騎射,喜讀《漢書》,治軍極嚴,兼有謀略。他少年即入軍旅,任左衛親府左郎將。在為父守喪時,他嚴遵禮法。至天寶初年,李光弼升遷至左清道率兼安北都護府、朔方都虞候。天寶五載(746年),朔方節度使王忠嗣調任河西、隴右節度使,補李光弼為兵馬使,並充任赤水軍使。王忠嗣非常器重他,即使是宿將所受的禮遇,也不能與他相比。當時的李光弼已在邊鎮聲名鵲起,“稱為名將”。王忠嗣曾說:“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後因擊敗吐蕃、吐穀渾的功勞,進號雲麾將軍。天寶八載(749年),李光弼升任河西節度副使,被封為薊郡公。天寶十一載(752年),拜官單於都護府副都護。天寶十三載(754年),朔方節度使安思順奏請唐玄宗任命李光弼為朔方節度副使,知留後事。安思順喜愛李光弼的才乾,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李光弼聞訊後,托病辭官。隴右節度使哥舒翰覺得十分可惜,便奏請玄宗,將他召回京師長安。 李光弼以身作則,治軍有方,訓練有素,在各大軍區中頗有英名。這個人擅於打運動戰,敢打硬仗苦仗。常常一馬當先,沖鋒陷陣。他生性脾氣倔強,剛硬,在政治上有一說一,有二說二,襟懷坦白,光明磊落。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這種驚心動魄的壯舉,李光弼當之無愧也。 一日,郭子儀備下薄酒,為革命戰友李光弼餞行。可是,郭子儀一等不來,二等也不來。帳前小校見狀,回稟道:“李將軍在營帳內設祭,正在參拜,屬下不敢入內稟報。” 郭子儀說道:“額,既然如此,我自己過去看看。”說完,便帶了這名小校前往李光弼所在地。就這樣,在帳前小校的引導下,郭子儀來到了李光弼營帳內。 郭子儀定睛一瞧,隻見李光弼在一桌上設了已故大將軍王忠嗣的靈位,並供上了魚肉等祭品,燃著燭香。李光弼見郭子儀過來,剛要張嘴說話,被郭子儀示意不要出聲。但見郭子儀在靈位前跪拜起來。 李光弼慌忙上前攙扶,動情道:“李某雖然是將門之後,可是,真正讓我懂軍事曉方略,還有為人處世方麵,都是在王大將軍那裡學來的。今天是恩師的誕辰日,李某設此牌位祭奠,聊表屬下心意而已。” 郭子儀深情道:“王老將軍跟我是老鄉,也是我的老前輩,更是我敬重有加的將帥。” 李光弼沉吟道:“我跟哥舒翰均是他的屬下與學生。在奉命攻打吐蕃的石堡城時,他說過‘忠嗣豈以數萬之眾易一官乎!’這句話讓我永誌不忘。”他說到這裡,喟然長嘆,接著說道:“我聽說,王老將軍早就給陛下奏諫,說安祿山遲早要造反。隻可惜,陛下把良言當成了耳旁風,卻聽信讒言,貶謫了老將軍。後來,又被奸臣追殺,即便這樣,陛下也不曾追查。從古至今,忠賢之人能夠經緯治國,卻躲不過讒言陷害,自身難保。俗話說,用著朝前,不用者朝後。不知今後你我二人,是不是能重蹈覆轍呢?” 郭子儀聽罷,沉思良久,不無感慨道:“就怕以後咱倆也未能幸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即便這樣,正值國難當頭,作為吃國家俸祿的臣子,理應精忠報國,別的則交給天意好了。” 隨即,郭子儀把李光弼請到自己的主帥大帳,宣讀了唐明皇任命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的詔書。李光弼慌忙下跪叩謝。郭子儀讓小校把準備好的酒菜端上來。就這樣,二人臨別做了一次長時間的推心置腹促膝而談。 酒興闌珊之際,李光弼慷慨陳詞,道:“戡亂一開始,陛下就盲目輕敵,便讓封常清臨時召募數萬烏合之眾倉促上陣,那不是拿著雞蛋碰石頭嗎?這是陛下失誤之一。高仙芝、封常清退守潼關,偏聽宦官邊令誠讒言,下敕進行誅殺這兩位將軍,這是陛下失誤之二。陛下下詔禦駕親征,又被楊國忠勸阻。陛下自己不能親征,還不放心太子,詔書作廢,民心大失,這是陛下失誤之三。朝廷裡,難道就沒有能征慣戰的將軍嗎?非得逼迫一個身患重病的哥舒翰掛帥征討,這就是陛下失誤之四。如果繼續下去,咱兩個為國捐軀倒無所謂,就怕江山難保國將不國。” 郭子儀沉吟道:“賢弟所言極是。不過還沒有走到最後一步,不能輕言放棄,作為李唐臣僚,陛下的錯與對,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別人不能說三道四,我們說,是出於真心,就跟神醫華佗給關公刮骨療毒一樣,尋找癥結,對癥下藥。” 李光弼問道:“這癥結在何處?能不能讓李某猜一猜?” 郭子儀爽快道:“太好了。” 這兩個人各在自己掌心用筆寫好,相約同時亮掌,隻見各自手心寫的均是“堅守潼關”。隨即,兩個人互相擊掌,表示嘆服。 李光弼說道:“潼關地勢險峻,僅有一條羊腸小道穿越而過,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就算是我那位師兄哥舒翰因病纏身,如果繼續堅持固守,也不會出啥簍子。拖住叛軍這根前腿,我等再深入敵後,切斷供給線,打斷其後腿,那麼戡亂勝利,則為時不遠。” 郭子儀看著眼前這位耿介且擅打攻堅戰著稱的常勝將軍,不無擔憂道:“說起來容易,可做起來難,這裡麵不僅僅是軍事戰線,還有政治路線,後麵這一條不好把握,可以說,你打仗是常勝將軍,可在政治方麵卻是短板。我郭子儀也是一樣。” 李光弼閃著炯炯的目光,對郭子儀說道:“老兄言之有理,打完仗以後,我就解甲歸田。” 郭子儀搖了搖頭,說道:“就擔心不會那麼順利。” 李光弼問道:“那,如何是好?” 郭子儀緊緊地握住李光弼雙手,堅定地說:“作為臣子隻能再三冒死諍諫。目的就是讓陛下翻然悔悟,親君子,遠小人,為光復李唐社稷而不懈奮鬥。” 李光弼深有感觸道:“但願蒼天有眼,神靈庇護,戡亂早日勝利,黎民百姓少遭塗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