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大將李光弼指揮若定,不時變換作戰陣勢,把燕軍大將史思明率領的數萬士兵擊潰。他觀地瞭陣,覺得剩勇宜將追窮寇,徹底打敗叛軍。於是,他大手一揮,下令城下先頭部隊立即追殲史思明部,不得給敵人任何以喘氣的機會。並在城外大道的南麵布下長槍陣,與史思明部隔著滹沱河形成對峙。 斯時,正值孟春枯水期,春寒料峭。滹沱河裡沒有水,隻有裸露著的河床。史思明看見唐軍沿路掩殺過來,心的話:好娘家夥,這不是把俺往死路上逼呀,想得美。當他看見唐軍急先鋒是長槍兵,這對於騎兵而言,不過是小菜一碟,就如同蒼鷹捉兔子一樣,手拿擒來,彼此根本就不在一個段位。他看罷,禁不住仰天大笑道:“李光弼呀,李光弼,我要讓你嘗嘗失敗的滋味,那可真不好受,讓你吃不了兜著走。” 於是,史思明為戰士們鼓足乾勁,重振軍威。他率領部隊一馬當先直撲唐軍陣營而去,企圖卷土重來,奪回陣地。 就在燕軍鐵騎靠近唐軍時,突然,前麵的長槍隊虛晃一槍,接著進行轉移,隨之而來的依然是弩兵。這支隊伍威風凜凜,個個弩手箭在弦上,弓弦幾乎拉成了圓形。隨著燕軍進入射程,那些箭矢仿佛滿天飛馳的蝗蟲,遮天蔽日,齊刷刷射向燕軍。史思明再次嘗到了“苦果”,他手持長矛上下翻飛,撥打著射來的箭矢,形成了一道銅墻鐵壁,飛來的箭矢在這層屏障下,應聲落下。然而,不幸運的是,他手下士兵被射中者比比皆是,屍橫遍野,人仰馬翻。就這樣,史思明企圖反撲的計劃,終以潰敗而落空。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史思明帶領殘部不得不撤出了戰場。 看見燕軍落荒而逃,李光弼審時度勢,覺得對手確實強大,要不是見招拆招,那吃虧的或許就是自己。作為久經沙場的老將,一位智勇雙全的軍事家,李光弼這次在常山郡打了一個漂亮仗。 這一次,李光弼鳴鑼收兵,養精蓄銳,他料想:這次作戰麵對的是燕軍的騎兵,人家的步兵還在後麵,正在馳援。於是,李光弼一麵讓部隊休整,一麵派出偵察兵前去搜集燕軍動向。 正如所料,沒過多久,就有探子來報:有一支燕軍步兵已經到了九門以南,正在一個叫逢壁的地方休整。 九門,是中山國的一個古郡,戰國時期為趙國的城邑,故址在今河北槁城市西北二十五裡九門回族鄉。《史記·趙世家》:武靈王十七年(前309),“王出九門,為野臺,以望齊、中山之境”。又,惠文王二十八年(前271),“藺相如伐齊,至平邑,罷城北九門大城”。據元代納新所撰《河朔訪古記》稱:“九門本有九室居之,武靈王改曰九門。趙惠文王二十八年藺相如城之,漢為縣”。又據《漢書·地理誌》載,漢高帝置恒山郡領縣十八,其中就有九門縣。所謂九門,乃天子所設,即:路門、應門、雉門、庫門、皋門、城門、近郊門、遠郊門、關門。根據史載,九門乃趙武靈王下詔,由時任宰相藺相如奉詔所築。這裡作為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鎮,自然是城池高築,市井縱橫,商賈雲集。直到唐代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又曾在此置觀州。後廢,並入槁城縣。 李光弼獲悉後,兵貴神速,他當機立斷調撥步騎四千,讓戰士們口銜枚,戰馬裹蹄,沿著滹沱河悄無聲息地趕到了逢壁。 這時,燕軍正在支鍋做飯,裊裊煙氣漫升空中。原來,這支隊伍接到上級急行軍命令,便馬不停蹄食不果腹奔赴前線。他們一天一夜趕了快二百裡地,在逢壁,他們要補充給養,休整一番,以便投入到戰鬥中去。 可他們一時放鬆了警惕,做夢也不會想到唐軍如此迅速,更不會想到這是他們的上路飯。他們防不勝防,光顧夾箸子吃飯。誰料,唐軍猶如從天而降,燕軍還沒有反應過來,就一糊摸一命喪黃泉。有一個反應敏捷的小頭目騎得一匹快馬指恍跑去送信,半路上,被助戰的倪泉興一劍鎖喉。就這樣,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這股燕軍被唐軍徹底消滅,連一個活口都沒能留下來。就這樣,李光弼與史思明首次對決,便以唐軍完勝而告終。 史思明得到燕軍失利後,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這也是他初嘗敗績的根苗。他如坐針氈,心驚肉跳,誠惶誠恐地率部撤退到九門。 這次決戰結束後,常山郡管轄的九個縣,有七個縣重新回到了唐軍懷抱。目前,燕軍所能控製的,便隻剩下槁城、九門兩個縣,也是他們的橋頭堡與大本營。 一度因常山長史顏杲卿、部屬袁履謙等人被擒殺,致使白色恐怖籠罩的河北局勢,因一道亮麗的陽光刺破濃霧而光彩奪目。 李光弼進入河朔地區初戰告捷的消息,很快傳到了京師長安。唐玄宗李隆基興奮異常,他在宮殿內踱來踱去,龍顏大開。他立即下詔加封李光弼為河北節度使兼漁陽節度使。 與他同時任命的,還有一直在河朔地區南部堅持抵抗與鬥爭的平原郡太守顏真卿。對,也就是那個彪炳史冊的書法大家,被稱為“顏筋柳骨”的顏真卿。他被晉升為河北采訪使。在這段平叛時期,顏真卿積極參加政治鬥爭,爭取到了當地人們的大力支持。可以說,作為民軍總司令,顏真卿身體力行,給大家講事實擺道理,苦口婆心,一番下來,頓感精疲力竭。有多少個日日夜夜,他合不上眼睛,睡不上一個囫圇覺,一個個狂魔亂舞麵目崢嶸的叛軍,總是在他的腦海揮之不去,讓他夙夜興嘆!拔劍試問天,何時滅仇寇!他與他的戰友們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但恢復大唐社稷,壯誌於胸,滿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