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平原郡(今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顏真卿率領民軍與燕軍進行針鋒相對不屈不撓的革命鬥爭時,占據常山郡的李光弼,隨著與史思明進入相持階段之際,漸漸發現自己居然走進了泥潭,陷入了困境。交戰初期,李光弼表現出了上佳表現,打得史思明狼狽不堪,致使對方退縮到燕軍行營處蒿城、九門等根據地,不敢出來迎戰。 史思明深知,麵對唐軍李光弼部,根據當地的便利條件,天時地利與人和,以靜製動,多次窺探時機,給對方一個突然襲擊。不僅如此,史思明的謀士在根據地動員偽政府做民眾的思想工作。說什麼李唐王朝的開國皇帝李淵就是地方長官,他能造反起家,安大帥怎麼不能?再說,李唐朝廷內部有奸臣擋道,阻塞視聽,唐玄宗李隆基沉湎於女色,不理朝政,好好的一個大家庭被他占了位置,而不作為,致使民怨沸騰奔走相告。這一係列的策反工作,對於河朔地區的藩鎮,竟然起了效應,對抗朝廷,我行我素,封疆大吏各自為政。不僅如此,各個地方偽政權負責人對大燕俯首帖耳,為馬首是瞻。對於軍需供應打下了堅實基礎。 以致後來,李光弼多次從當地征購軍需,都沒有如願,基層沒有紮下根的地區,收獲甚微;對於擁護官軍地區,好不容易湊夠了,還沒有送到半路,就被史思明攔下,並悉數充入庫中。 對於李光弼不利的條件,還有逐條。其中,他運用計謀多次擊敗燕軍史思明部,可他知道自己的部隊大部分是步兵,這種情況在一馬平川的河朔地區以及中原地區,並不占優。麵對野戰,鐵蹄勁兵才能居高臨下,養尊處優。因此,他深知隻能在常山城內嚴陣以待,倘若主動出擊作戰,那則是下下策,隻能以卵擊石。 史思明嘗到李光弼敗績,而不敢貿然出擊;李光弼看到自己的短板,也不敢倉促作戰。就這樣,雙方處於相持階段。轉眼一個多月過去了,彼此都沒有采取任何軍事活動。 斯時,李光弼部的軍需日漸捉襟見肘,他派人幾次到外麵行動,收效甚微。滿懷期待的後勤供給運輸隊送來的軍需品,半路上被史思明給拾掇了。為此,李光弼氣得兩目圓睜,牙咬的咯嘣嘣作響,大罵道:“史思明個老小子,我李某早晚要收拾你。” 罵歸罵,搶歸搶,好像互不相乾,可誰也脫不了乾坯。日子一長,唐軍李光弼部糧草跟不上趟,將士們根本就吃不飽,有時餓的走路都吃力,前心貼著後心,肚子裡不時發出“嘰裡咕嚕”的聲音。為了生存,為了保存實力,糧食沒有了,就把戰馬殺掉充饑。以致後來,吃樹皮、吃草,吃牛皮帶,凡是能果腹的東西,一一吃下去。孟春時節,地裡盎然的生命綠意,被唐軍吃了個一乾二凈。 要是這樣耗下去,敵人不動一槍一卒,自己就得餓死。李光弼想到這裡,幾個晚上沒有合上的眼皮,竟然承受不住晶瑩細碎的熱淚,一任撲簌簌掉下來。他知道,老戰友郭子儀這時候也在與燕軍廝殺而征戰疆場。可實在沒有法子呀!他強打精神對交通員陳光吩咐道:“你無論如何也得要把郭將軍請過來,馳援我部。” 交通員陳光乾巴利落脆,道:“請李將軍放心,我保證完成任務!” 在這打一個楔子,說一下這個交通員陳光的來歷: 幾年前的一個嚴冬,郭子儀任安北都護使之際,領兵在邊地木刺山駐守。唐明皇感念戍邊將士們冒著嚴寒保護祖國邊疆,便下令後宮嬪娥侍女為軍士縫製棉衣。其中,有一個姓陳的軍士,從發給自己的棉衣口袋裡,摸到了一張詩箋,他知道這是宮女寫的,不敢隱瞞,也不敢怠慢,便呈交長官郭子儀。郭子儀展開詩箋,隻見上麵寫道: 沙場戰戍客,寒苦若為眠? 戰袍經手做,知落阿誰邊? 蓄意多添線,含情更著綿。 今生已過也,結取後生緣。 古語雲:哪一個女子不懷春?哪一個男子不鐘情?人倫至此,自然之理也。郭子儀看罷,覺得該女子情深深意蒙蒙。為了成人之美,他也不敢懈怠,便把這個詩箋夾在奏疏裡麵,呈送皇帝。唐明皇看了這詩箋,覺得挺搞笑,便讓貴妃楊玉環看看。楊貴妃看罷,喟然長嘆。她思忖道:自己也是深居宮內,一路走過來,感同身受,其個中滋味,隻能意會不能言傳,覺得一忍再忍,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才是做女人的可貴之處。既然這個宮女這麼大膽,自然流露,何不成人之美?!她想到這裡,對唐明皇笑道:“陛下應該玉成好事。”唐明皇當即恩準,便讓宦官高力士對後宮進行廣而告之,並傳諭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快站出來,陛下不僅不怪罪,還要把好事促成。” 消息傳到興慶宮,有一宮女跪地自稱“萬死”。唐明皇與楊貴妃召見了這個宮女,並問道:“你在詩裡寫道,想要結取後生緣,朕想幫你結取今生緣,怎麼樣?”這個宮女聽罷,自己能夠跳出宮內羈絆,玉成好事,何樂而不為呢?於是,便給皇上叩頭不已感恩戴德。 接下來,唐明皇派遣使者把這個宮女送到邊關,與那位得到詩箋的軍士成婚。為此,這名軍士被加恩擢升為帳前小校。這個軍士就是陳光。就這樣,他一直追隨長官郭子儀,屢立戰功,官拜衛尉卿。 有情人終成眷屬。之後,這小兩口相濡以沫恩愛有加。這段佳話為後人傳為美談。 這次,郭李分手之際,郭子儀便讓陳光跟了李光弼,作為雙方經常聯係的人。 楔子語打住,書歸正傳。 陳光領命後,快馬加鞭,很快便把消息呈交給長官郭子儀。 郭子儀接到這求援信後,不禁熱血沸騰起來。他深知李光弼為人,不到萬不得已,他是輕易不開口。隻要一開口,那就是迫在眉睫十萬火急。因此,他便把目前工作放一放,緩一緩,並立即召集十萬兵馬,浩浩蕩蕩向常山郡開拔。 一場殊死搏鬥的大決戰,即將在河朔地區之常山郡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