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亨為了國祚得以延續,變被動為主動,迎麵與敵作戰。可是,父皇手握重拳就是不放。為此,他為了壯大同盟軍,拉攏搖擺派,爭取反對派。對於背道而馳派,他采取動武措施,以逼宮性質發動政變。 麵對宮廷政變,這對古來稀之年的人來說,唐明皇感覺無力應付,內心一片灰色。即便發作起來,昔日的肱骨之臣早已對國戚楊氏產生了深惡痛絕。現在,說破天也無濟於事。 內侍高力士見皇上因救不了愛妃而黯然神傷,便對皇上寬慰道:“還是貴妃識大局,甘願赴死,希望陛下從大局考慮,痛下狠心,斬斷情緣!” 貴妃楊玉環安慰明皇道:“三郎,不要傷心,人總是要死的,那都是遲早的事情,我的死,是慷慨而死,是為了李家王朝得以延續。” 唐明皇依然淚水婆娑,哭泣道:“愛妃,三郎真的離不開你呀!你這一走,把三郎扔下,怎麼會忍心不顧呢?” 楊玉環用手帕給明皇擦著淚水,柔語道:“三郎,雖然說妾的皮囊失去了,可魂魄會附在你的軀殼裡,在夢中共嬋娟吧!” 唐明皇也是篤信佛教,愛妃所言,他都能理解。即便這樣,他感覺愛妃離去,自己魂魄會不附體,成了行屍走肉。 楊玉環對著明皇說道:“三郎,好好看看臣妾,魂牽夢繞,不離不棄。” 唐明皇在楊玉環深明大義下,邊頷首便哭泣著,默默不得語。 接著,楊玉環回過頭來,看著高力士,含笑道:“高將軍,玉環死後,你要好好地照顧聖上。” 高力士見狀,胸脯子起伏著,咧著嘴,哽咽道:“娘娘,老奴什麼也明白,請您放心!” 楊貴妃轉過身來,貼著明皇的脖頸,柔聲細語道:“肯乞聖上不要忘記我們曾經許下的諾言,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做連理枝。” 明皇哽咽道:“願愛妃投生善地,三郎肯定會找你去的。” 此時,楊玉環感懷不已,悲傷陡生。她淚水再一次湧出了眼眶,淒切道:“願聖上保重,臨死前,請允許我最後一次拜佛降香吧!” 得到陳玄禮與眾將士默許後,楊玉環由愛君攙著,高力士攙著明皇,餘眾跟後。他們一塊走出廳門,來到了馬道北墻口。 唐明皇狠下心來,朝著高力士揮了揮手,用衣袖遮住了自己的臉,隨即轉過身。 國祚危急,時不我待。內侍高力士等人伴隨貴妃楊玉環前往佛堂。 楊玉環來到佛像前,虔誠地行三跪九叩大禮,嘴裡小聲嘟囔著。晶瑩的淚水,猶如瀑布般落了下來。她拜了佛像後,隨即朝著佛堂前麵那顆梨樹下麵,用羅巾自縊身亡。 隨即,陳玄禮快步走出驛門,對眾將士揚聲道:“眾將士聽真,皇上曉瑜,賜楊貴妃懸樹自盡!” 突然,眾將士山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就這樣,年近三十八歲便走到了生命的終點,這距離她進入皇家壽王府恰好過了二十個春秋。 這時,她的亡身上蓋著一條紫色的繡被,人們抬著貴妃楊玉環亡身放在庭裡的一張床上。陳玄禮等將領奉命來到廳內驗明正身。勘驗結束以後,眾將士隨即脫下頭盔,謁見唐明皇,並叩頭謝罪。 眾將士剛退去,從南方送荔枝的差役騎著快馬趕到了。小黃門用冰盤把荔枝向皇上呈上。明皇睹物思人,淚水再一次湧了出來。隨即,高力士拿著荔枝小心翼翼地放在貴妃靈前。 一番祭奠之後,高力士遂派人在馬嵬坡西郊不遠處尋得一塊地,此地背靠高岡,左青龍,右白虎,頗有迷信色彩。然後,把貴妃亡身葬在了這裡。 斯時,虢國夫人與自己的兩個孩子,楊國忠老婆裴柔與自己的一對兒女,聽到前邊發生了兵變,遂改道向西潛逃。當他們行至陳倉縣(今陜西省寶雞市東邊)時,被縣令薛景先發現蹤跡,便派人進行大追捕。 虢國夫人等人慌慌張張丟棄駿馬逃進了一片青竹林。薛景先領兵包圍了這片樹林,並高聲喊道:“快快出來,免得罪加一等。”古人言: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虢國夫人深諳此道,她一看情況緊急,難逃一死,遂抽出寶劍對自己的兒女痛下殺手。裴柔見狀,把心一橫,對虢國夫人喊道:“娘子我也不活了,快來把我們母子殺死!”虢國夫人吃了一驚,隨即進前揮劍殺掉了。頗有烈性的虢國夫人引劍自殺,終未成功。 虢國夫人被薛景先打入縣城死牢。奄奄一息之際,她疑惑不解地問道:“你們究竟是官軍還是叛軍?” 得到的回答是:兩麵派。 由此看來,這次兵變,形象叛亂,實乃為國誅奸。 後來,虢國夫人因傷重不治而亡。 馬嵬驛事變第二天,即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六月十五日,唐明皇一行啟程繼續西行。斯時,圍觀群眾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便紛紛跪下,請求皇上留下來。他們拿出掏心窩子的話,說道:“那富麗堂皇的宮殿可是陛下的家室,那些列祖列宗的陵園可是陛下先輩的墓地,現在扔下不管,陛下這到底想去哪裡?” 唐明皇看著悲壯的場景,不禁心酸不已。他騎在馬上呆呆地發起楞來,過了好長一段時間,便命令太子留在後麵安撫這些衣食父母。父老們看著太子,懇切地說道:“既然皇上不願意留下來,那我們大家願意追隨您進行戡亂,收復長安。要是殿下跟著皇上一齊逃亡川蜀,那還有誰給中原的老百姓做主呢?” 過了一會兒,齊聚太子跟前的多達好幾千號人。太子佯作不答應,並沉吟道:“父皇冒著風險忍受煎熬,去遠地方逃難,我怎麼能忍心早晚不侍奉他身邊呢?再者說來,我還沒有當麵跟父皇辭別,我要回去稟奏父皇,然後聽候父皇的吩咐才是。”太子說到情動處,禁不住潸然而淚下。他撇著嘴哭泣道:“不沾,你們誰說也不沾,我就要跟隨父皇西行。”他說完便回馬西行。 這時,建寧王李倓跟宦官李輔國慌忙上前,拉著太子的馬籠頭說道:“逆天而行的雜胡安祿山舉兵謀反,進攻長安,致使天下大亂,國家大廈將傾,要是不順從民意,那又怎麼能復興李唐天下,如今殿下跟從皇上到川蜀逃難,如果叛軍放火燒掉斷絕通向川蜀的棧道,那麼中原大地不就拱手讓給叛軍了嗎?要是違背民意人心,那就很難再聚合。到了那時,要再收復失地那就恐怕不沾了。不如這時聚集西北邊防軍,再加上河朔地區李光弼和郭子儀的兵力,跟他們通力合作討伐叛賊,收復兩京,平定天下,拯救整個國家,使李唐王朝創下的帝業得以繼續,然後,再迎接皇上返回京都,難懂這不是最好的孝順嗎?何必為了侍奉皇上,隻做一些身邊的孝順行為呢?”廣平王李俶也極力挽留太子。馬前是跪下來挽留太子的群眾,想前進也寸步難行。 俗話說:眾意難違。或就道不如大道。太子看到這動容的情景,不免淚水縱橫起來。隨即便派廣平王李俶騎馬去奏請皇上。 這時,唐明皇的坐騎一個勁地嘶鳴,馬首高抬,二目圓睜,鬃毛摣摣著,兩耳豎直,兩個後腿用力蹬踏,兩個前腿已經離地,向上騰躍,想要掙脫羈絆,馳騁疆場。高力士用勁拽著韁繩,這匹馬眼睛暴突,可眼神失去了往日的亮澤與犀利,嘴裡流出了長長的涎水。此馬是唐明皇的愛馬,是當時西域頭目送給唐明皇兩匹汗血寶馬之一,相傳這匹白馬之白在夜色中都顯得明亮異常,因此,其得名照夜白。在他締造輝煌帝業的時候,照夜白曾經伴著他遊山玩水、狩獵以及參加各項體育活動。 在參加體育運動項目中,唐明皇青壯年時期擅長馬球運動。馬毬是騎在馬上用球杖擊毬的運動,所以又稱“打毬”、“擊毬”、“擊鞠”等。騎馬擊鞠的運動是唐代時從西藏傳入的。由於古代體育分類並不細密,而且前述《文獻通考》、《古今圖書集成》等將馬毬歸入“蹴鞠”部,也就使兩者的區分更加復雜。馬毬所用的球狀小如拳,用質輕而又堅韌的木材製成,中間鏤空,外麵塗上各種顏色,有點還加上雕飾,被稱為“彩毬”、“七寶毬”等。蹴鞠使用的球“以皮為之,中實以毛”,並是以步行足踢,且與馬毬起源地點不同。更大的不同是,馬毬用毬杖擊打,足毬用腳踢。馬毬的毬杖長數尺,端如偃月,形狀有點像冰球桿,杖身往往雕上精美紋彩,被稱為“畫杖”、“月杖”等。 球狀小如拳,以草原、曠野為場地。遊戲者乘馬分兩隊,手持球伏,共擊一球,以打入對方球門為勝。 西乾縣唐章懷太子李賢墓中發現的打馬球壁畫,充分表現了唐代馬球運動的場景。畫麵人物眾多、背景寬闊,生動形象;參與擊球者二十餘人,皆著各色窄袖袍,足登黑靴,頭戴襆頭,手執偃月形球杖,身騎奔馬,做出競爭擊球的不同姿態。畫麵構圖疏密有致,動中有靜,有強烈的節奏感、運動感。考古出土的這一時期的馬球俑、描繪馬球活動的銅鏡,特別是在長安城唐大明宮含光殿發現記載修建馬球場的刻石,證實了當時開展馬球運動的盛況。馬球運動有益於參與者的身心、騎術和技藝的鍛煉。據文獻記載,唐代的歷朝皇帝如中宗、玄宗、穆宗、敬宗、宣宗、僖宗、昭宗都是馬球運動的提倡者和參與者,天寶六年(747年),唐明皇專門頒詔,令將馬球作為軍隊訓練的課目之一。 唐代打馬球風行一時,不僅成為帝王和貴族階層健身強體的體育運動,而且在對外文化交流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據文獻記載,當時相鄰的渤海、高麗、日本等國都有與唐王朝進行馬球競技的描述。現藏故宮博物院的的《便橋會盟圖》(遼陳及之繪製),有一專門描繪唐、突厥兩國進行馬球比賽的場麵。畫麵以唐太宗李世民與突厥可汗頡利,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於長安城西渭水便橋會盟之事實為背景,畫中,數名騎士策馬持杖爭擊一球,場麵頗為熱烈、壯觀。 楔子語點到為止,無需多言。 斯時,唐明皇見坐騎生氣了,便上前給照夜白這理順理順,那揉揉,一會兒撫摸著馬鬃。對著馬的耳際安慰道:“照夜白兮照夜白,你跟朕好多年,如今也已老了,有點不中用了。”他話音剛落,這匹馬便翻踢撩掌,肥厚肉腱硬邦邦的,在對唐明皇示威。好像在說:老驥伏櫪誌在千裡。這時,唐明皇聽著馬嘶便覺得不如以前高亢嘹亮,又在馬的耳際喃喃自語道:“照夜白兮照夜白,我兩個都到了遲暮期。” 照夜白聽罷,它的眼睛裡濕潤了許多。唐明皇動情道:“照夜白兮照夜白,此次朕在去川蜀西行路上,你可要吃很多的苦,陪伴朕度過這一生最為落魄的一段時期。”說罷,唐明皇流下了激動的淚水。說到底,照夜白已經融入到他的生命裡,這就是這匹照夜白深受他的青睞的緣故。 接下來,唐明皇就騎在照夜白身上等待太子,可左等不來右等不來,遂派人去打聽,被派去的人回來報告了太子的情況。唐明皇喟然感嘆道:“這真是天意呀!”於是,便把後軍中的兩千人與一批最好的飛龍廄馬給了太子,然後,告諭全軍將士:“太子仁義孝順,能夠繼承朕,希望大家好好地輔佐他。”接著,又立即派人告訴太子說:“希望你好自為之,不要替我擔憂。西北地區的各族人們,朕一向厚待他們,你一定能用得上。” 太子聞罷,朝著南方大哭起來,鼻涕一把淚一把。俗話說:大丈夫有淚不輕彈,隻是未到傷心處。 這時,唐明皇由衷地感嘆道:“革命還需後來人。讓賢,是一條正確的道路。”遂派人把東宮裡的宮女送給太子,並且傳下聖旨要把皇位傳給太子,可太子並不傻,就是假裝不答應。 就這樣,唐明皇遂采納了太子李亨建議,兵分兩路,並同意讓他率部北上繼續革命並監國。 分別後,太子李亨想到父皇晚年所犯的嚴重錯誤,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想到了奸相李林甫、楊國忠之流,又想到了被小人進讒言遭殺的親人,更想到了忠臣良相宋璟、張九齡等革命同誌,然而,一切的一切都隨風而逝。他想到這裡,不禁悲泣道:“各位愛卿,國亂不堪,然而,吾之家國,由誰來造?”他用乞求的目光看著各位愛卿,淚光粼粼。 眾臣聽罷,心弦一緊張,心的話:追隨主子多年,恩澤不淺。如今主子大廈之將傾,我們定當戮力同心,匡扶唐室。大家有沒有意見?得到的回答異口同聲,響遏行雲:“匡扶唐室,義不容辭,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勤王!勤王!” 李亨聽罷,心潮澎湃,熱血沸騰。他對大家沉重地說道:“號召天下義士,匡扶唐室,共同勤王!” 太子李亨如釋重負,豁然開朗,長期壓抑心中的陰霾被一掃而光。他昂首挺胸帶領大部隊進行了戰略性轉移。 後來,太子李亨率領部隊幾經輾轉來到了西北的靈武。時間不長,太子李亨登基稱帝,廟號肅宗。 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李唐社稷大廈將傾,唐肅宗呼籲地方軍扈駕。因此,郭李聯軍率部由河北趕往靈武勤王,這裡的蕓蕓眾生便又支棱起來了。他們不管刮什麼風,誰來了我就倒向他,誰走我直起腰,自由競生。因此,河朔各鎮又出現了麵和心不和,各自為政的局麵。官方對這種見風使舵的老百姓,稱之為草民。 七月十六日,明皇與太子分道揚鑣後,帶領一行隊伍繼續向蜀川進拔。然而,唐明皇保鮮期已過,其本質變味是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