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二章 0裡馬和伯樂(1 / 1)

清朝。   雍正位麵。   “奉天承運皇帝:製曰:”   “先皇皇八子允禩,圈禁!改名為:阿其那!”   “先皇皇九子允禟,圈禁!該名為:塞思黑!”   雍正穩定了大局後,開始對八爺一群人發動了最後的進攻!   那【阿其那】、【塞思黑】,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阿其那就是狗。   而塞思黑,就是豬。   歷史上,皇子之間,相互競爭廝殺的事情,不勝枚舉!但是,公開罵自己的兄弟是狗,是豬的,也就是清朝了。   試問:四大爺啊,你八弟是狗,你九弟是豬,那你是個啥?   越是靠近皇位,越是血雨腥風。   ///////////   “好的。”   叮!   宿主完成第七個歷史問題,獲得1000知識點!   “由此,今天第八個歷史問題出現:是不是一個縣城的人才,就足以治理天下?”   哦?   “漢高祖劉邦手下很多賢臣猛將,都來自一個小小的沛縣。”比如猛將樊噲,是沛縣殺狗的。而丞相蕭何,是縣衙的小吏。而夏侯嬰,則是沛縣的一個馬夫,等等。   “而且,這並非巧合。”高帆繼續道:“唐朝李淵的手下,大多來自隴西。”   “而明太祖朱元璋的手下,很多都是淮西人。”   “按照古代的說法,”高帆道:“那一定是那個地方,比如沛縣,人傑地靈,風水很好,由此出了很多大人物。”   嗯。   古代,就是這種看法。   看,那裡出了那樣多的名臣猛將,自然是風水好啊。   “但其實,”高帆道:“這是一個人才和機遇的問題。”   “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周圍,其實也有很多人才,不管是政執方麵,還是軍事方麵。”   “比如沛縣中,殺狗的樊噲。他每天殺狗的時候,周圍人哪裡能想象到,他能統帥千軍萬馬,征戰沙場?”   “同理,”高帆道:“如果不是遇到了劉邦,也許,蕭何一輩子都是一個縣衙的小吏罷了。”   哦?   回到這個歷史問題:是不是一個縣的人才,就足以治理天下?   “是的。”高帆肯定道。   我們小縣城的人,還能治理整個天下?   “或者說,普通的生活中,我們身邊就有各種人才。”高帆嘆了一口氣,道:“隻是,他們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罷了。”   的確。   朱元璋的很多部下,小時候還不是一起放牛?   誰能想到,這一群放牛的小孩子,將來卻是猛將如雲?   他們一群放牛的,憑什麼當猛將?可事實,的確如此。   沛縣那個小地方,也算不上繁華,卻出了無數能臣、良將!   “而我們的生活中,周圍就有很多人才,隻是,沒有好的機遇罷了。”   “歷史上,樊噲蕭何夏侯嬰這些人,正是遇到了劉邦,把握住難得的機會,由此發揮出自己的才華來,最終功成名就,名垂青史!”   “當然,同時,也是因為他們在後來的戰爭中,得到了一次次磨礪,一次次吸取教訓,最終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一方麵,他們本來就有天賦!很多人,都有天賦!另一方麵,他們得到機會,得到鍛煉後,能力又升華了!   而普通人呢?   你根本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   “所謂: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這一刻,無數看到天幕的普通人,紛紛點頭。其實,大人物沒有想象的那麼高不可攀。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隻是,自己遇不到那機會,發揮自己的能力啊。而那些大人物,比如樊噲蕭何,就是遇到了好的【伯樂】,得到了施展能力的機會,最後一飛沖天。   大人物,沒有那麼了不起。   有機會,我們上也行!一個縣的人才,就足以治理天下!隻要我們得到機會,隻要我們也有機會學習、歷練,未必不能成功。   “嗯,”高帆喝了一口水,清了清嗓子,繼續道:“那借著這個話題,我們就說一說古代選拔人才的製度吧。”   哦?   “在夏商周的時期,基本上是【世卿世祿】。”   “所謂的世卿世祿,那就是地位和土地,按照血緣關係來傳承。”   “你是卿大夫?那你的兒子,也是卿大夫。”   “你是武士?那你的兒子孫子,也是武士。”   “這種方式的弊端,不用多說吧?”高帆道:“有一句話是:老子英雄兒好漢。”   “又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但是,老高是不認同這種說法的。”   哦?   “大家想一想,身邊有多少【敗家子】的事例?老爹厲害,兒子也就一定厲害?那敗家子這個詞語,是怎麼來的?”高帆繼續道:“又比如,我們形容一個人是廢物,經常提起一個詞語:八旗子弟。”   “想明末的時候,八旗軍何等兇悍?麵對明軍,八旗軍幾乎野戰必勝。殺入山海關,一路橫掃李自成!以區區十萬人口級別的小王國,並吞2億人口的超級大帝國。”   “就是因為那精銳的八旗鐵騎!”   “但是,清末,八旗軍呢?”   “大部分的八旗子弟,連戰馬都不會騎!提起吃喝玩樂,那八旗爺們數第一!打仗?對不起,爺們不伺候!”高帆譏諷道:“清朝的八旗,就是一種【世卿世祿】。老子是騎兵,兒子也繼承騎兵的位置。而八旗軍,勉強保持了百年左右的戰鬥力,到了清朝中後期,已經徹底頹廢。”   “所以,這夏、商、周時代的世卿世祿,也是如此。”   的確。   老子英雄,兒子未必是好漢。   否則,為何有一句話:富不過三代?   “接著,就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高帆繼續道:“因為頻繁的戰爭,因為動蕩的局勢,世卿世祿選拔出的人才,已經無法應對混亂的大戰。所以:【軍功爵】,由此誕生。”   “其中,秦國將這種製度,發展到了極限,由此秦軍也擁有超強的戰鬥力。”高帆道:“這種方式也很簡單,那就是砍人頭。”   “你砍一個人頭,能升一個爵位。你砍十個人頭,就能再升一個爵位!”   “那六國的大軍,在秦朝士卒的眼中,簡直不是人,是一個個的爵位啊。”   “由此,大大激發了秦軍的戰鬥力!”   的確。   對麵是世卿世祿,不管打仗怎麼樣,都是貴族當家。   而秦朝這邊呢?不管你是平民還是貴族子弟,隻要你能砍下敵人的人頭來,你就能獲得、提升自己的爵位!秦朝,十分詳細的規定的殺敵和爵位之間的關係,你能殺敵,就能一路晉升!所以,秦軍砍六國,那還不是切瓜砍菜?   這一刻,秦朝位麵,秦始皇滿意的點點頭。   秦國,耕戰之國!為什麼叫【耕戰之國】?那就是說秦朝的老百姓,一般隻做兩件事情:第一,耕種,由此為秦朝提供大量的糧食和物資。有了糧食和物資,秦朝才能發動一次次滅國大戰。   第二,就是戰鬥!老百姓想擁有爵位?想提升自己的地位?木問題啦!隻要你去戰場上,多砍幾個敵人的人頭,那爵位大大滴有!秦國,正是通過這種方式,最終消滅六國。當然,秦滅六國,和秦始皇本身的雄才大略,和秦國名將輩出等等都有關係。   所謂,奮六世餘烈,振長策於禦宇內!   但是,【軍功爵】,也的確是重要因素!   隻不過,萬一六國全部被消滅,那軍功爵,怎麼進行下去呢?   走到最巔峰,接著就必然是下坡路······   “接著,”高帆喝了一口水,繼續道:“就是漢朝的察舉製和征辟製。”   “簡單來說,就是地方的臣子,可以推舉地方上有才能的人才。而皇帝,也可以自己征召有才華的人,進入朝廷。”   哦?   地方的臣子,可以推舉地方上有才華的人。所謂舉孝廉,就是如此。地方上有什麼孝子啊,有才華的人啊,都可以推舉到朝廷。而征辟製,就是皇帝聽說了某個有才華的人,也可以征召到朝廷。   兩個方麵。   一個是臣子可以推薦,一個是皇帝可以選拔。   “但是,”高帆道:“這個製度,有巨大的弊端。”   “首先,所謂的孝廉,是沒有一個標準的。”高帆道:“我覺得這個人不錯,可其他人,卻覺得他不行。”   “沒有一個標準。”   “最後的結果就是:地方上推舉上來的,都是有關係的人。”   明白。   比方說,我在甲地當太守,你在乙地當太守,那我就可以推薦你的兒子或者侄子。同理,你也可以推薦我的兄弟或者族人。   相互推薦。   這多好?   因為沒有具體標準啊!   我說他行,他就行,不行也行!   我說不行,他就不行,行也不行!   橫批:不服不行!   “其次,在征辟製上,也是如此。”高帆道:“如果皇帝是一個明君,自然能發現有才能的人,提拔有才能的人。”   “但是,並非人人都那樣厲害啊。”   的確。   現實中就是如此,不能說人人的眼光都很厲害,都能發現人才。如果是一個才能一般的君主,他就很容易被蒙蔽,由此選拔上來的,都是親近的人,或者討好皇帝的小人。   如果是明君,自然能選拔出真的人才。   可如果是昏君呢?或者是才能一般般的君主呢?   “所以,這種製度,也是有巨大的弊端。”   “接著,”高帆喝了一口水,繼續道:“接著,就是三國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政製】!”   哦?   高帆道:“想必,大家也聽說過一句話,那就是上品無寒門吧?”   “首先,大家不要以為自己是寒門。”   “寒門,說的是落魄的大家族,或者實力一般的家族。”   “而我們,連寒門都算不上。”   歷朝歷代的普通百姓:······   “咳咳。”高帆繼續道:“這種製度,就是朝廷選出一個【中政官】來,由他,負責考察天下人才的水平。最後,將好的人才,評為上等。一般的人才,評為中等。差的人才,就評為下等。”   “而通過【上品無寒門】這個成語,大家就知道這種辦法的缺點。”   “那就是,中政官,將士族的子弟,都評價稱上等。”   “普通家族和平民,都評為下等。”   和之前的察舉製很類似。   有空子可鉆。   還是那個道理:我認為你行,你就行!哪怕你是一個草包,也能進入朝廷。誰讓你是士族子弟呢?誰讓你的家族,有地位呢?   反之,我說你不行,你就不行!哪怕你真的是一個人才,但是,也無法進入朝廷。   “所以,這種製度,也無法選拔出真正的人才來。”   “不過,”蕭帆道:“它,其實已經在預示人才選拔的機製,那就是:考試!”   隻不過,九品中政製,雖然有一個考官,卻沒有嚴格的考試。   “而接著,就是我們歷史上,巔峰的人才選拔方式,那就是:”   “科舉製!!!”   高帆道:“從隋唐開始發展的科舉製,有最關鍵性的改變,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那就是:考試!”   “之前,你有沒有才能,隻能靠上麵的評價。”   “但是,評價是沒有具體規則的。”   “但是科舉製呢?”   “它有考試!”   哦?   “所謂,考場上,見真章!”高帆繼續道:“你考的好,那自然就是朝廷需要的人才。你考不好,那自然無法出人頭地。”   “它,有了極為嚴格的考試製度!由此,開始合理的選拔人才,治理天下!”   “這,很類似現在的高考!”   “你考的好,自然能上重點大學。”   “你考不好,那自然是回家種地。”   “舉例子吧:在之前,三國南北朝的時候,學生不考試。一切的好壞,都依靠老師的評價。你學習不好?可老師評價你很好,那你就能上大學。”   “反之,你學習好?可老師對你評價不好,你就不能上大學。”   “那有什麼公平可言?”高帆道。   的確如此。   “而科舉製,就是高考。”高帆道:“一切,考場上見真章!”   “你刻苦學習,自然考得好,由此上大學。”   “你荒唐玩樂,自然是考不好,也上不了好大學。”   公平!!!   科舉製的優點之一,就是公平!當然,不是說其中沒有作弊的可能。歷史上,也有很多科舉舞弊的例子。但是,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這種製度是公平的!就好像現在的高考,不敢說就沒有作弊的情況,但是,大部分學習好的人,還是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進入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