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心急就得劍走偏鋒(1 / 1)

太平興國八年,宋太宗的皇子們出閣,需要離開宮廷,建立自己的王府班底,宋太宗就在朝廷中為王爺們配選各個王府的官員,標準是年齡五十以上、精通四書五經的官員。   姚坦通過考《尚書》科舉及第至今已有十多年,年齡也符合,於是被選中做了益王府的翊善,負責輔導教育益王。姚坦之前的官職都很一般,現在已是五十出頭的年紀,再不拚一把可能這輩子就這樣了。姚坦沒有通天的背景,也沒有響亮的功績,怎麼在教導小王爺上博功名呢?   姚坦思考出的結果就是不顧一切的沽名釣譽,通過人設吸引朝廷和皇帝的眼光,以此得到重用。   姚坦一直在等,終於博出位的機會來了。益王在府邸中造了一座假山,花費數百萬錢幣,竣工時邀請王府官員一同喝酒欣賞。   姚坦俯首在地不起來,益王強行命令他抬頭看。姚坦獨特的行為自然成了宴會上的焦點,他此時說,“隻看到血山,沒看到假山!”益王非常吃驚的問原因,吊足了大家胃口的姚坦解釋,自己在州縣時看到官吏為了讓百姓交稅和服徭役,把人送到縣衙裡拿鞭子抽打,渾身是血,這座假山的花費來自百姓的租稅,不是血山是什麼?   姚坦句句說的在理而且都是實情,但問題是他勸諫的時機。假山並不是一天內造好,剛開工的時候為什麼不勸諫?姚坦在王府上班不可能直到竣工時才知道府內在修假山。同時在大庭廣眾下批駁上級,用的是特別煽動性的話語,把假山視為血山,用血山來形容修假山所花費的民脂民膏。   職場中大家都懂私下與公開表達意見的不同,私下是真的在提建議,公開表達性質就開始復雜起來。姚坦這次出格的表現取得了意料之中的效果,宋太宗的皇宮裡也有假山,皇帝聽說後把假山毀了。   但是皇帝也沒有表彰或獎勵姚坦,當事人益王應該是非常委屈,他從小在皇宮裡就見過假山,沒人告訴他假山有什麼問題,於是有了自己的王府後也順理成章的建了座假山,還想著一起慶祝欣賞下,共同樂嗬樂嗬,結果自己的老師突然用極其誇張的方式在最後跳出來說你犯了大錯。   皇帝的反應是對姚坦的為人將信將疑,在給這些輔佐王爺們的官員任職前,宋太宗是這樣說的,先說明皇子們的情況,“諸子生長深宮,未知世務”,所以益王他沒有意識到他的錯,緊接著皇帝又交代了給官員們的任務,“必資良士贊導,使日聞忠孝之道。汝等皆朕所慎簡,各宜勉之。”   教導不可避免的就要糾正對方的錯誤,但姚坦為了立自己剛正不阿、不畏強權的剛正形象,劍走偏鋒,把改正王爺的錯誤變成了宣揚他的錯誤,以此獲得名聲從而獲得好處。   血山事件後,姚坦嘗到甜頭,他的知名度蹭蹭蹭往上漲。同時,既然得罪了小王爺,乾脆就索性得罪到底。益王年少做事又缺乏考慮,一有小的過失姚坦就用難聽的話詆毀,益王非常鄙視他的為人。皇帝也意識到姚坦的問題,姚坦每次上奏益王的過失時,皇帝就告誡姚坦,益王是個好學的好苗子,你勸諫委婉一點,更何況你上報的都是小事,這不是正確教導的方法吧?   皇帝是沒法罰姚坦的,姚坦樹立的名聲足以讓皇帝要掂量下處罰他的政治風險,大家會怎麼看,天下會怎麼看,隻能私下和平解決。   此時益王身邊的豬隊友開始出餿主意,讓益王假裝生病不上朝,以此躲避皇帝老爹,畢竟姚坦隔三差五給皇帝說他的壞話。欺騙皇帝的後果是嚴重的,益王裝了一個月的病,宋太宗很擔憂,把王爺的乳母交來問話,乳母交代是姚坦管教的原因,知道實情後皇帝直接把益王身邊的下人給收拾了一頓。   皇帝這回反而相信了姚坦,說他教導得好,不然王爺身邊的小人為什麼想把他換掉,這下益王徹底說不清了,本來是清白的也變成了不清不白。   益王後來去世,姚坦又被任命了其他官職。有次姚坦不小心在皇帝前暴露了自己的想法,就是想通過揭發王爺們的短處來顯得自己敢於直言。姚坦可能還沒認識到自己說漏了嘴,走了以後太宗對身邊侍臣說,姚坦在王府的時候,沒有好好給皇子講解道理,等到皇子有小的過失,就開始到處宣揚,就是想通過敢於直言的形象獲取名聲。“   益王憋屈的王爺生活裡唯一欣慰的一點就是沒有機會犯大錯,一有小錯就被老師立刻舉報,道理全靠自己被舉報後痛苦的領悟。   姚坦的目的最終還是沒有達到,宋太宗沒有重用他,益王的兄弟後來的宋真宗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