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的優點讓他上升,他的缺點也能讓他下落。寇準作為宰相任命提拔官員,經常不論資排輩,就導致很多人不滿,寇準理由是按部就班的任命官員那是小吏就能乾的,宰相就是要引進賢人,退除品行不端的老六。 澶淵之盟後寇準非常居功自傲,真宗也非常器重優待他。正是這一點,也讓寇準的政敵王欽若找到了機會。 生性狡詐的王欽若一向與寇準矛盾很深,非常嫉妒皇帝對寇準的恩寵。隨著時間的推移,寇準的作用在逐步下降,但寇準還躺在功勞簿上不知進退,皇帝的心態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王欽若敏銳的察覺到機會來了,一次朝會結束,真宗目送寇準離開,王欽若直接進言,陛下敬重寇準是因為他對社稷有功嗎?皇帝隻答了一個“對”,等著王欽若繼續。王欽若開始詭辯,澶淵發生的事情屬於城下之盟,應該是恥辱,而不是功勞。皇帝瞬間不高興了,在當時這是最好的結果,而且急於求和的是皇帝本人,非要背鍋的話那隻能犧牲下宰相了,這一點王若欽發起的攻擊打偏了。 但王若欽攻擊的第二點,成功命中皇帝多疑的內心。王欽若認為寇準在澶州是拿皇帝做賭注,要是真賭輸了皇帝就危險了,石重貴的例子大家都是清楚的。這一下成功撼動了寇準在真宗心中的地位,當時他是否有拿自己當賭注達成自己的大功呢? 皇帝對寇準是有些不滿的,比如任命官員,王欽若的進言隻是堅定了他換人的決心。第二年真宗就換了新宰相,對新宰相王旦專門強調,不要像寇準那樣,把給別人官位當成自己個人的恩典,寇準疑似公器私用的行為也是皇帝難以忍受的點,寇準自己的解釋則是進賢退不肖。 皇帝還是讓寇準做了樞密院使,結果又搞出事情,真宗的結論是寇準還是一如既往的剛直,宰相王旦對寇準的評價一語中的,寇準喜歡別人記他的好,又要別人敬畏他,這是他的短處。於是寇準沒能留在京城,又被外放做官。 天禧元年,有兩名官員詐稱獲取到天書,這種行為都屬於揣摩討好皇帝的性質。皇帝問宰相,宰相表示那就讓寇準上交天書,因為寇準是一開始就不信天書的人。在權力麵前,寇準無奈的屈服了,遭到輿論非議。 過了兩年,老實表現的寇準回到朝廷,做了尚書右仆射、集賢殿大學士。此時真宗中風,太後攝政,寇準又燃起了奪權的欲望,偷偷得到皇帝同意後,寇準準備讓太子監國,把權力從太後手中搶過來,結果事情提前敗露,被罷為太子太傅。寇準失去機會後產生了連鎖反應,宦官周懷政內心開始恐懼,曾經權勢炙手可熱的他已被皇帝疏遠,寇準對於他相當於是朝廷的外援。 周懷政在朝廷和宮內都有很多敵人,沒有寇準當後臺的他感覺自己隨時都可能大禍臨頭,於是鋌而走險準備發動政變,殺掉反對他的大臣,結束太後攝政,把太子扶上龍椅,讓真宗當太上皇,重新讓寇準當宰相。這計劃有五個目標,每個目標都難度重重,有一個環節沒打通就會萬劫不復。周懷政的心腹不想跟著一起完蛋,反手就告密舉報,周懷政被誅殺,寇準也被牽連一路被貶。 真宗最開始不知道政變的實情,問身邊人,為什麼好久都沒有看到寇準,左右都不敢回答,怕對皇帝的小心臟造成沖擊。直到真宗去世時,皇帝依舊相信寇準能夠托付,而寇準此時已被貶到南海邊的雷州,真宗去世沒多久寇準也在剛任職的衡州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