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與李沆討論如何辨別忠奸,李沆認為“佞言似忠,奸言似信”,奸臣的惡行往往都披著為皇帝著想的外衣。 宋真宗問李沆,人人都有過密奏,你為什麼從來沒有密奏?李沆回答,我是宰相,公事就公辦,走正常流程,密奏的人不是進讒言就是奉承阿諛。這就屬於所謂的“大奸似忠”,人人密奏會導致朝廷上人人自危,不知道有誰在皇帝那暗算自己。 李沆當宰相時,西北邊境不寧,經常用兵,李沆為此常常加班,此時作為參政事的王旦感嘆什麼時候天下太平了就能沒事享清福了。李沆料想天下太平後皇帝會貪圖享樂,朝廷依然有事。同時,李沆堅持要把全國各地關於水旱盜賊的事務上奏,王旦認為這些繁雜的瑣事直接處理就好,李沆表示這麼做是讓皇帝明白百姓的疾苦和不易。李沆死後,宋真宗認為現在和平了,果然開始搞封禪,大修宮殿,身邊也圍攏了一堆小人。 最厲害的老六莫過於王欽若,扳倒寇準後,王欽若誘導宋真宗搞封禪,皇帝擔心王旦反對,王欽若又以皇帝的名義脅迫王旦妥協,王旦的“智”比不上李沆,宋真宗找來王旦喝酒,喝完又賜酒給王旦,讓帶回家與家人一起喝,到家後才發現賜的東西不是酒,是珠寶,王旦又被擺了一道,徹底沒法在封禪的事情上提出異議。 有一次王旦發現宋真宗寫的詩有錯誤,王欽若說沒有關係,轉頭就密奏皇帝,皇帝很生氣,有錯誤為什麼不來告訴自己。李沆專門說過,喜歡密奏的“非讒即佞”。 同事在上司麵前老說自己壞話,王旦遇到這種情況會怎麼做呢?王旦每次都說對方好話,並坦率承認自身的短處和錯誤,同時美化對方的攻擊,表示對方什麼都敢說,說明在皇帝麵前對方沒有任何隱藏,非常忠誠。結果就是皇帝越發看重王旦,認為王旦的境界更高。 王欽若非常狡猾,善於迎合奉承皇帝,真宗想讓王欽若做宰相,王旦表示不行,並強調是大家都覺得他不行,屬於公論。等到王旦下臺後,王欽若終於上臺,忍不住對人說了一句,王旦讓我晚了十年做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