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勸進(1 / 1)

世家大族不關心誰當皇帝,劉知進當皇帝也不是不行,對他們來說隻是換了一個坐在龍椅上讓他們高呼萬歲的人而已,他們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是否受到損害,皇帝寶座上坐的是誰沒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皇帝寶座上坐的那人是否能代表他們的利益。   因此上京城的各個世家大族各有心思,有像李資一樣為楚國盡忠的大臣,也有一開始便投降了的大臣,更多的大臣則是稱病不出的觀望態度。   第二天一早,皇宮的使者便紛紛來到諸位臣子的府邸,傳達小皇帝的命令,召諸位臣子進宮議事。   人們都知道,這是劉知進借著小皇帝的名義在政變後的第一次露麵,新朝如何劉知進也會借此表明態度,但他們既怕劉知進不講武德將他們騙進皇宮直接動刀子,又怕這位新皇帝的第一次分贓會議自己不在失了利益,因此各士族的族長紛紛稱病,但又都派了代表替自己參加。   在大殿之外,數百甲士列隊午門外東西兩側,列旗仗於奉天門東西兩側,龍旗十二麵,分左右,用甲士十二人;北鬥旗一,居前,豹尾旗一,居後,俱用甲士三人。虎、豹旗各二,馴象旗六,分左右。左右布旗六十四:門旗、日旗、月旗、青龍白虎旗、風、雲、雷、雨、江、河、淮、濟旗、天馬、天祿、白澤、朱雀、玄武等旗、木火土金水五星、五嶽旗、熊旗、鸞旗,及二十八宿旗,各六行,每旗用甲士五人,一人執旗,四人執弓弩。設五輅於奉天門外:玉輅居中,左金輅,次草輅,右象輅,次木輅,俱並列丹墀左右。布黃麾仗:黃蓋、華蓋、曲蓋、紫方傘、紅方傘、雉扇、朱團扇、羽葆幢、豹尾龍頭竿、信幡、傳教幡、告止幡、絳引幡、戟氅、戈氅、儀鍠氅等各三行。丹陛左右,陳幢節、響節、金節、燭籠、青龍白虎幢、班劍吾杖、立[插圖]、臥[插圖]、儀刀、鎧杖戟骨朵、朱雀玄武幢等各三行。殿門左右,設圓蓋一。金交椅、金腳踏、水盆、水罐、圓黃扇、紅扇,皆校尉擎執……鼓初嚴,按照範治製定的規則禪讓大典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可是大臣們還是要跑過來向準皇帝懇請一番。   諸臣陸續到了皇宮,看這架勢儼然就是皇帝的登基典禮,昨天剛剛才晉位成王,今天就要登基稱帝了。以丞相鄭道源為首的一批重臣稱病,都承旨範治成了職位最高的朝臣,諸位大臣就在他的帶領下向劉知進上表勸進,這“勸進”,是新君登基擁有合法性必須要有的一個步驟。尤其是禪讓登基必須執行“三推三讓之禮”,表明禪讓是民心所向,天下歸心,   第一次皇帝要拒絕,大臣們就會出去繞上一圈兒,再回來進行第二次勸進,這樣的勸進要進行三次。   “今天下紛擾,皇帝弱小,應選擇賢人,晉皇帝位,以靖天下。臣範質,率諸大臣,恭請太尉劉知進,就天子位!”   第三次勸進,諸臣在皇宮裡走了三圈了,人人氣喘籲籲。   最終在範治的又一次高聲勸進後,門開了,劉知進意氣風發的出現在眾人麵前。   接著小皇帝在徐恩的帶領下捧著代表皇帝的玉璽,禪位於太尉,劉知進接受了玉璽,手下立刻獻上了黃袍、冠冕、玉帶,汴太後和小皇帝遷出太極殿,隨後劉知進進入太極殿,徐恩宣讀楚國皇帝的退位禪讓詔書,接受百官朝賀,接著劉知進以新皇帝的身份率領百官在上京城南郊社稷壇祭天,向神明和天下宣告自己的合法性。劉知進登基稱帝,改國號為成,下令大赦天下,同時漢朝臣民均賜爵一等,贈李資太尉官職,建造忠廟為其舉行公祭,表彰其忠君體國,用來安撫楚國舊臣,顯示新皇帝的仁慈,表明自己與士族的合作態度。   自此劉知進代楚自立,建立成朝,北伐軍的叛亂落下了帷幕,帝國正式進入了成朝時代。   北伐軍的叛亂疑點重重,這也給了以後的歷史學家能夠們充分發揮想象的空間,其中尤其以對劉太尉禁軍嘩變的原因討論最為熱烈。史學大家趙助直接將劉知進稱為亂臣賊子,認為士兵嘩變本來就是劉知進自編自演自導的一出戲,目的就是奪取最高權力,實現自己當皇帝的目標,他甚至認為就連北狄入寇的消息也是假的,目的就是好讓自己掌握統兵權。另一位史學家司馬溫則認為,從劉知進在軍隊嘩變中以及軍隊嘩變前後的種種表現來看,劉太尉應該事先並不知道軍隊將要嘩變,也就更談不上策劃嘩變了。軍隊嘩變對士兵來說是一種風險小,收益大的行動,成功了便是加官進爵,榮華富貴;失敗了,法不責眾,除了製裁幾個領導之之外對大部分士兵都是以安撫為主,因此士兵們對嘩變可以說是情有獨鐘,這種觀點也可以從其後戰國時代的眾多場士兵嘩變中所印證。李贊完全反對司馬溫觀點,他認為司馬溫以戰國時代士兵嘩變的實例來印證劉太尉軍隊嘩變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戰國時代,各國相互征伐,軍隊成為立國的重要基礎,各國君主對各自軍隊都比較寬容,無賞不戰,有錯不罰,因此才養成了一批驕兵悍將,才讓士兵嘩變頻發,而劉知進時代的禁軍紀律嚴明與後來戰國時代的那群驕兵悍將不可同日而語。李贊也不贊同趙翼的觀點,他認為嘩變的罪魁禍首是先鋒將軍陳元禮,因為嘩變的開始最先是由先鋒營開始的,而在整個嘩變過程中他也是最為積極的,從嘩變的結果來看,受益最大的也是他先鋒將軍陳元禮,從一個普通的禁軍將領,一躍而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禁軍大將軍。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總之對於禁軍嘩變的原因眾說紛紜,至今也沒有一個定論。對歷史的書寫著來說,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誰也分不清她的本來麵目;對歷史的傾聽者來說,一千個人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誰也不能保證自己所理解的就是歷史的真意。但所有歷史學家也都認同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禁軍的這場嘩變,把看似強盛的大楚朝的脆弱之處完全展現出來,開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也為後來的戰國紛爭時代埋下了伏筆。   但總體來說,劉太尉的政變還是比較成功的,上京城的政局還算穩定,憑借著強大的禁軍,太尉一黨也迅速順利控製住了權力。甚至有人評價劉太尉是一場不流血的政變,因為在這場政變中隻有禁軍檢閱使李資一人被殺。   持這種觀點的人隻看到了能夠在史書上能夠留名的人。在圍攻檢閱使府的戰鬥中,李資一邊被殺的家丁,陳元義一邊陣亡的將士都沒有被記錄下來。一將功成萬骨枯,權力的更迭尤其是最高權力的更迭往往充滿著腥風血雨,而勝利者的史書卻選擇性的忘記了在戰亂中受苦最深的平民百姓,隻書寫關於統治者的歷史。   新興的軍事貴族隻不過是另外一種士族的崛起,新興軍事貴族獲得了權力以後,做的事和老牌士族沒什麼兩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再過幾十年這些新興的軍事貴族又會變成新的老牌貴族,不同的是新舊貴族之間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皇帝的權威,但本質上皇帝與士族權力的矛盾並未真正得到解決,皇帝再培養自己勢力的同時,無形中也提高了士族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