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取得遼東大捷後,魏明帝遣使前往薊城(今北京西北)勞軍,同時詔令司馬懿不必回洛陽述職,可便道直接返回長安繼續鎮守關中,抵禦西蜀。司馬懿領兵返回途中行至白屋時再次接到魏明帝的詔書,說:“望卿盡快到洛陽來,到後直接入宮來見寡人。”司馬懿一看皇上這樣說,頓覺驚詫,剛剛還命自己直接返回長安,現在又讓自己入宮麵聖,而且顯得相當急迫,一定是朝中出大事兒了,之後三天司馬懿又多次收到詔令命其盡快返回洛陽。於是司馬懿乘坐追鋒車晝夜兼程往洛陽方向奔去,從白屋至洛陽大約四百餘裡,司馬懿隻用了一夜時間便趕到了。白屋為何處已不可考,從距離洛陽四百餘裡來判斷,司馬懿是由東向西返回,白屋的位置大概在今天的河南鄭州以東,距離開封不遠。追鋒車是古代一種輕便的驛站之間的交通車輛,車速要比一般的車子快得多。那麼曹叡如此急切得召回司馬懿,究竟是什麼情況? 原來,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魏明帝便已患病臥床,當時司馬懿剛剛平定遼東,正在返程途中。同月,魏明帝立郭夫人為皇後,這又是一個郭皇後,但與曹丕時期的郭皇後並非同族。曹叡沒有兒子,於是立齊王曹芳為太子。有史料說,曹芳是任城王曹楷之子,曹彰之孫,曹操的曾孫,總之是曹姓宗親。此時曹芳隻有八歲,魏明帝預感自己來日無多,便準備為太子曹芳選取顧命大臣。曹叡最先考慮的顧命大臣有燕王曹宇,曹宇是曹操的兒子,為環夫人所生,他有個著名的同胞兄弟,即曹沖稱象的曹沖。魏明帝年少時與這個小叔叔曹宇十分親近,繼位後封曹宇燕王,當時連顧命大臣曹休、曹真都沒有封王,可見曹叡和曹宇的關係有多近。現在曹叡又準備任命曹宇為大將軍,作首席輔政大臣。曹叡考慮的其他幾位輔政分別是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夏侯獻是前曹魏大將軍夏侯惇之孫,據說其母是曹操的女兒清河公主,那夏侯獻就是曹操的外孫了。曹爽是曹真的兒子,曹肇是曹休的兒子。而秦朗是曹操的繼子,也就是說秦朗的生母杜夫人後來跟了曹操,這很像曹操的另外一個繼子何晏,其生母尹夫人也是後來跟曹操了。都說曹操喜歡接收別人的老婆,看來此話不假,就連別人的孩子曹操也是照單全收。從這套輔政班子可以看出,曹叡為太子曹芳選取的要麼是曹姓宗親,要麼是和曹家沾親帶故之人,總之安全係數相當高,這些人是絕對不會背叛曹家的。然而這時,又有兩位人物的出場改變了曹叡的想法,甚至可以說間接改變了歷史。一個是中書監劉放,一個是中書令孫資。 曹操時代,劉放、孫資二人就開始任職秘書郎,負責掌管圖書典籍。曹丕繼位後設立中書省,分走了一部分尚書臺的權力,劉放任中書監,孫資任中書令。中書監與中書令職務相等但位次略高,中書省掌管國家機要,大概相當於今天的國家機要局吧。魏明帝曹叡繼位後,劉放、孫資越發受到寵信,兩人都加侍中、光祿大夫銜,並受封侯爵。按說二人不過兩個文職官員,既非皇親國戚,也非立有軍功的武將,可兩人都拿到了本縣縣侯一級的爵位,足見曹叡對其寵信的程度,要麼就是二人溜須拍馬的水平實在是高。魏明帝平時處理政務或是有出兵征伐之事,中樞策劃事宜均由二人掌管。每有國家大事,朝堂群臣會議之時,也經常讓劉放、孫資二人裁斷是非,擇定而行,可見二人在魏明帝一朝有多重的份量。時任中護軍的蔣濟就曾進言,勸魏明帝小心左右近臣逢迎諂媚、阿諛奉承,提防親信之人專擅弄權、敗壞國事,但曹叡並沒當回事兒。曹氏宗親曹肇、夏侯獻等人也對劉、孫二人手握機要大權感到不平,總覺得曹家天下的機密之事怎麼可以由兩個外臣掌握呢?於是言語間便對劉、孫二人流露出怨憤之意。現在劉放、孫資一合計,夏侯獻、曹肇要是當上顧命大臣,以後還能有我們的好果子吃?於是兩人為了消除後患開始想辦法,怎麼才能讓魏明帝改了主意。恰好曹叡委托曹宇作首席輔政時,曹宇卻誠懇而堅決地予以推辭,說自己一向性情溫和,沒有做首席輔政的能力。病中的曹叡這下也不知該怎麼辦,便招劉放、孫資二人來到病榻前詢問,燕王曹宇到底行不行。劉、孫二人都知道曹宇正是給曹肇、夏侯獻背後撐腰的人,於是連忙對魏明帝說:“燕王確實是知道自己不堪大任。”魏明帝隻好再問:“那誰能擔當大任?”武衛將軍曹爽這時正好當值,就守在皇帝身旁,劉、孫二人順勢推薦曹爽可當此重任,並補充說道:“應召回司馬懿參與輔政。”曹叡便問:“曹爽行嗎?”曹爽一聽,緊張得直冒汗。他本是個紈絝子弟,驟然天降大任,一時不知如何作答。劉放見狀心說,這他媽富二代關鍵時刻要拉稀呀,於是趕緊捅了曹爽一下,並向他耳語道:“就說,臣願以死奉社稷。”曹爽叩頭說了一遍。魏明帝考慮再三,曹爽是宗室,本就是自己要托付的顧命大臣之一,但之前考慮的輔政班子雖然非親即故,在忠誠度上無可挑剔,可以保證不會禍起蕭墻,可這些人在威望和能力方麵都顯不足。現在曹魏麵臨的最大敵人就是吳、蜀,這當然需要一位資望甚高,滿腹韜略加能征慣戰之人才能抵禦來自外部的威脅,而此人非司馬懿莫屬。因而,曹叡最終同意了劉放、孫資的建議,以曹爽、司馬懿兩人組成輔政班底。其實曹叡對司馬懿一直是充分信任的,從幾次委派司馬懿帶兵出征以及出征後給予充分的前線決策權就可以看出,魏明帝將司馬懿始終視為國之柱石。但一開始的輔政班子中並沒有司馬懿的位子,魏明帝或許是覺得太子曹芳太小,應該將他托付給曹姓宗族中人更可靠吧,要麼就是病重的魏明帝腦子有些不好使了。盡管之後在顧命大臣人選一事上又出現過反復,但在劉放、孫資的堅持,甚至是逼迫下,魏明帝拖著病體,由劉放把著手勉強寫下詔書,最終決定免去曹宇等人的官職,不得在宮中停留。改任曹爽為大將軍,與太尉司馬懿兩人共同輔政。考慮到曹爽比較年輕,畢竟缺乏經驗,曹叡又任命尚書孫禮擔任大將軍長史以輔佐曹爽。 等到這一切都發生過後,司馬懿也終於回到了京師,之後立即馬不停蹄地進宮麵聖。曹叡見到司馬懿便拉著手說道:“寡人將後事托付於卿,卿與曹爽共同輔佐太子。死是可以忍一忍的,寡人忍死就為與卿見上一麵,則再沒有遺恨了。”然後招來齊王曹芳、秦王曹詢(魏明帝養子),曹叡指著曹芳對司馬懿又說:“就是這個,卿仔細看好,別弄錯了。”接著,命曹芳上前抱住了司馬懿的脖子,司馬懿此時已是老淚縱橫。當天,曹芳被指定接班兒後,曹叡便去世了。史料中沒有明確記載曹叡的死因,大概是因為西蜀諸葛亮去世後,曹叡感覺來自西麵的威脅解除,心裡一塊石頭落了地,隨後便開始縱情享樂,沉迷於聲色,結果導致身體狀況急劇惡化。魏明帝去世時年僅三十五歲,壽命甚至不如他的父親曹丕,從曹操開始,這老曹家真是一茬兒不如一茬兒了。史書評價說,魏明帝天資聰穎,但話語不多,性格沉穩,善於決斷。起初,諸臣工按照先帝遺命輔政,魏明帝卻把他們中的許多人派到地方坐鎮,而朝中事務則由自己親自處理。從曹叡幾次對司馬懿出征在外時的囑托可以看出,曹叡絕對具備相當的處事決斷能力和軍事指揮謀略,其眼光長遠,判斷準確,令眾多朝臣都不得不深表佩服。魏明帝雖然年輕,但有著開闊的心胸,對待大臣也能優渥禮敬,從沒有因為朝臣直言犯諫而折辱甚至誅殺,顯示出作為一名君主寬大的胸懷,稱曹叡為一代少年英主並不過分。可惜了,曹叡年紀輕輕便撒手而去,留下了司馬懿、曹爽這一老一少,還有個小孩兒曹芳。 曹芳繼位後,大赦天下,尊曹叡的郭皇後為郭太後,同時給曹爽、司馬懿加侍中銜,假節鉞,總督中外軍事,錄尚書事。曹爽、司馬懿各領三千兵馬,輪流在宮中宿衛。雖然魏明帝托孤時的意思是曹爽為正,司馬懿為副,但曹爽看司馬懿年事已高,又是四朝元老,便常常以父事之,遇到事情總會征詢司馬懿的意見,從不獨斷專行。反過來司馬懿看曹爽也覺欣慰,作為宗室、功臣之後如此謙遜,帝國的未來終究要依靠年輕人去擔當,司馬懿也願意將後輩扶上馬再送一程。給人的印象就是,曹芳繼位之初,魏國一派將相和諧,萬象更新的感覺。 如果曹爽、司馬懿營造出的和諧融洽的政治氛圍能夠持續下去,由魏國來實現天下一統的可能性很大,時間也可能提前許多。然而好景不長,曹爽對司馬懿的禮敬有加僅僅維持了不到一年。曹爽的父親曹真本是曹操的養子,曹操待曹真視如己出,所以曹真一族可以看作是曹家的遠支宗室。而從曹丕時代起,恰恰倚重的就是曹家的遠支宗室,如曹真、曹休等,曹家的近支反而受到曹丕的懷疑甚至打壓,比如曹彰、曹植等,這當然是曹丕出於維護自身權力所采取的手段。曹爽小時候便以宗室身份出入宮廷,與曹叡很熟,兩人交情甚好。曹真去世後,因曹爽是長子,承襲了父親邵陵侯的爵位。魏明帝臨終前將魏國的後事托付給曹爽和司馬懿,從人選上看應該說是很合適的,兩人一個是曹家宗室,一個是重臣元老;一老一少,一外一親,從曹芳接班兒的第一年來看,曹爽、司馬懿這對輔政組合還是令人滿意、放心的。然而曹爽的缺陷便是年輕,缺乏歷練,尤其是在大將軍這樣的軍職高位上卻沒有軍功支撐,曹爽此時還從未正式上過戰場領兵作戰,這樣的大將軍便缺乏統禦魏國兵馬的威信以及權力基礎,曹爽自己當然也明白這一點。如果曹爽繼續懂得戒驕戒躁、虛心謹慎的向司馬懿學習,借助這位四朝老臣提升自己在政治、軍事方麵的素養,可以想見,在司馬懿這位有理論、有實踐,懂得身體力行的謀略大師培養下,曹爽也可以成為像父親曹真那樣的國之棟梁。事情壞就壞在了曹爽身邊的一批人身上,所謂交友不慎,輕則受到拖累,重則萬劫不復。 魏晉時期,華夏大地出現了一種崇尚老莊哲學的思潮,後人稱之為玄學。顧名思義,玄學研究的是幽深玄遠的學說。玄學看似以道家為基礎,但自西漢獨尊儒術以來,儒家士大夫們一直有談論形而上學的傳統,而形而上學正是對世界本源的構想和猜測。玄學之人喜歡討論抽象事物,生活中更強調自我意識的覺醒,顯得放浪形骸。還是在魏明帝時期,一些頗有才華又喜好浮誇之人,如何晏、畢軌、鄧颺、丁謐、李勝之流急於求取富貴,表現得十分趨炎附勢,此舉遭到魏明帝的厭惡,這樣的人曹叡一直壓製不用。這些人好談論玄學,其中尤以何晏為代表,何晏可以說開創了魏晉玄學之先河。何晏之前提到過,其生母一開始嫁給了漢末大將軍何進的兒子何鹹,但何進是屠戶出身,底子不行,何晏是何進的孫子。後來,何晏與秦朗一樣都成為了曹操的繼子,曹丕當年很看不起這些繼子,常常稱呼何晏為“假子”,就是假兒子的意思。但曹操本人很喜歡繼子及其母親們,等到何晏長大後,曹操還把女兒金鄉公主嫁給了他,何晏一下從曹家的繼子又成為了女婿。何晏覺得自己怎麼也算是大半個曹家人了,於是生活開始浮華起來,講究吃穿,平素喜好著裝打扮,麵容又白又嫩,人稱‘傅粉何郎’,是當時著名的美男子。何晏喜好名利,總想攀附有權有勢之人,結果卻在曹丕、曹叡兩代君主麵前得不到任用。按說何晏好歹算是曹丕的妹夫、曹叡的姑父,但曹丕父子對這個生活浮華的美男子實在討厭,估計何晏要不是有曹家駙馬這個身份,腦袋恐怕早就搬家了。自曹丕建立魏國政權到曹叡去世的近二十年時間裡,何晏頂著個駙馬頭銜無所事事,不過這哥們兒也沒閑著,他把大把的時間用來研究玄學,說出來的東西別人都似懂非懂,有時不得不對他另眼相看,何晏總算找回了一些存在感。何晏的玄學講求‘以無為本’,認為‘道’和‘無’可以創造一切,而‘無’才是最根本的。這哥們兒總這樣說話,也難怪別人似懂非懂。其實,何晏之所以研習這種思想很可能與其長期以來並不得誌有關,那意思就是別看我現在是無,但我是根本,早晚我要創造一切。當然,何晏不僅有野心,也確實有才,本人擅長詩賦,還寫有《論語集解》等著作。還有一位與何晏齊名的玄學人物叫夏侯玄,名字聽上去就像是乾這個的。夏侯玄是前征南大將軍夏侯尚的兒子,母親是曹真的妹妹,曹爽的姑姑,所以夏侯玄與曹爽是表兄弟關係。夏侯家與曹家都出自譙郡(今安徽亳州),世代都結有姻親。夏侯玄本人博學多識,才華出眾,精通玄學,但為人謙和,不似何晏等人過於浮誇。 而曹爽畢竟出自宗室世家,自幼錦衣玉食,出入豪門。史料記載,曹爽體胖,所以他對何晏的那種美男子風采一直很是神往,對何晏的才華也很欣賞。曹爽本人對玄學之人並不排斥,反而與他們十分交好。等到曹芳繼位,曹爽成為大將軍輔政後,何晏等人終於迎來了人生中的春天。曹爽先是推薦何晏任散騎常侍,後轉任吏部尚書。同樣推薦丁謐任散騎侍郎,後轉任尚書臺尚書。鄧颺則先任潁川太守,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後轉為大將軍長史。總之,這些在曹丕、曹叡時代無所作為之人現在跟著曹爽全部得以升遷,曹爽也將這批人引為心腹。於是,何晏、丁謐等人一致擁戴曹爽,建議曹爽大權不可交於旁人,言外之意就是曹爽應該獨攬大權,不可讓司馬懿分權。丁謐為了讓曹爽專權為其出謀劃策,建議曹爽讓皇帝曹芳下詔,改任太尉司馬懿為太傅,太傅位列三公,爵位高但卻是虛職,也就是說表麵上給司馬懿以虛名,實際上剝奪了司馬懿錄尚書事的權力,改由尚書臺尚書主事,大小奏報先要經過曹爽,以便控製輕重緩急。曹爽並沒覺得有什麼,國家的未來早晚要由自己這批人承擔,現在多一些權力也在情理之中嘛,於是同意了丁謐的策劃。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二月,皇帝下詔,任司馬懿為太傅,入殿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如漢蕭何故事。世子司馬師為散騎常侍,司馬族中子弟三人受封列侯,四人受封騎都尉。列侯是一種榮譽爵位,多用來分封功臣、諸侯王子弟或是外戚。騎都尉是武職,執掌騎兵,是俸祿為二千石的中高級軍官。司馬懿接受太傅的任命,皇帝的詔令也隻能接受,但卻拒絕了為族中子弟的封賞。而曹爽之第曹羲則受封中領軍,負責掌管禁軍,宿衛皇室。另一個弟弟曹訓受封武衛將軍,掌管中軍禁旅。還有個弟弟曹彥任散騎常侍,常伴皇帝左右侍讀、侍講。曹爽一族其他子弟均有列侯、侍從這樣的封賞。兩位輔政這樣一對比,司馬懿家族的賞賜顯然黯淡了許多,而曹爽一族的權力就這樣興盛起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