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曹爽改革(1 / 1)

西晉東晉 黑狐堃堃 5891 字 2024-03-17

曹爽的勢力急劇膨脹著,當一個人手中握有的權力越來越大時,想法也會越來越多。不過曹爽對待司馬懿表麵上依舊恭敬有禮,但各項決定舉措,很少再與司馬懿商量。曹爽先是表奏,免去了盧毓的吏部尚書職務,改任其為尚書仆射,吏部尚書一職由何晏接任,這樣曹爽集團便將官吏任免的人事大權抓在了手裡。盧毓是漢末名臣盧植的兒子,一向敢於直言進諫,在選官任官方麵從來不徇私情。曹爽總覺得盧毓礙手礙腳的,後來又改任盧毓作了廷尉,曹爽的黨羽,時任司隸校尉的畢軌汙蔑盧毓在廷尉任上徇私枉法,於是曹爽並不詳查便調任盧毓去做了光祿勛一職。盧毓久在朝中為官,人脈甚廣,曹爽一夥對盧毓的態度招致朝廷上下一片非議。隨後,曹爽又將魏明帝指派輔佐自己的大將軍長史孫禮調任揚州刺史,伏波將軍。其實,孫禮與曹爽素無來往,隻是因為魏明帝臨終前的囑托才來到大將軍府,曹爽本可以借此吸收新的力量,但孫禮為人耿直不屈,這讓一向浮誇的玄學之流很覺別扭,曹爽也覺得孫禮的性格對自己不利,索性乾脆把他給支走了。對玄學派並不感冒的不僅是曹丕、曹叡這樣的君主,任職黃門侍郎的傅嘏就曾對曹爽的弟弟曹羲說:“何晏外靜而內燥,取巧好利,不求務實,我恐怕他會先蠱惑你們兄弟,仁人誌士將遠離你們導致朝政荒廢啊。”曹羲把傅嘏的話轉述給了曹爽,沒想到曹爽又把話說給了何晏,何晏當然懷恨在心,於是利用職權將傅嘏給免官了。黃門侍郎是皇帝身邊的近侍,負責皇帝與朝臣之間公事處理的往來傳達,可自由出入宮禁,身份、地位都很特殊。傅嘏免官後被司馬懿接收,任命其為太傅府的從事中郎。這時的曹爽還不是要對司馬懿怎麼樣,也沒有到敵視甚至仇視司馬懿的程度。曹爽隻是在何晏、丁謐等人的慫恿、蠱惑下想進一步攬權罷了,他覺得天下都是我們曹家的,自己作為曹家的輔政、代言人將權力向自己集中便無可厚非。曹爽不明白的是,這種急於攬權的做法必然會打破現有的政治格局,朝堂之上一旦失去了既有的政治平衡,事態將會向著極端方向發展,雖然這種發展方向暫時對曹爽有利,然而也是埋下禍根的開始。   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夏,吳國四路發兵攻打曹魏。大都督全琮領兵進擊淮南,掘開了芍陂堤岸,芍陂又稱安豐塘,是古代淮河流域的水利工程,位於今天安徽省壽縣南部。東吳前將軍朱然一路則圍困住了荊州的樊城(今湖北襄樊一帶),大將軍諸葛瑾攻打柤中地區(今湖北南漳縣西部的蠻河流域),威北將軍諸葛恪率兵攻打六安,即今天的安徽六安地區,當時屬魏國淮南郡。諸葛恪是諸葛瑾的兒子,諸葛亮的侄子,這次是父子齊上陣了。曹魏征東將軍王淩及剛剛接任揚州刺史的孫禮立即率軍與全琮在芍陂展開激戰,全琮先勝後敗。荊州刺史胡質派出輕兵救援樊城,有人覺得敵人兵勢強盛,不應輕易靠近。胡質卻以為,樊城城低,守軍又少,無論如何應趕緊進兵救援,否則就危險了。於是領兵向吳國的圍城部隊逼近,樊城城中軍民開始安定下來。但吳國兵馬仍然盤踞在荊州地區,太傅司馬懿認為,柤中地區漢人、夷人有十萬之多,長期隔絕在漢水南岸,流離無主。樊城被攻,如數月不能解圍,這是相當危險的。司馬懿請求帶兵前去救援,但朝中有人覺得,敵兵遠來不會很快取勝,如受挫於堅城之下,自然敗走,應該采取長遠之計來對付吳軍。司馬懿道:“邊城受攻,我輩豈能安坐於廟堂,如果疆場騷動,民心困惑,此乃社稷之大憂啊。“六月,司馬懿率軍南征。由於南方濕熱,士卒不能持久,司馬懿便令輕騎兵前去挑戰,然而吳軍不敢接戰。於是司馬懿乾脆讓隊伍進行休整,然後選拔精銳,申明號令,做出一副隨時向吳軍發起進攻的架勢。吳軍得知是司馬懿帶兵來了,索性趁夜逃走。司馬懿率眾追擊,追至三州口時(今湖北襄樊市東北白河入漢水處),斬敵萬餘人並收繳了大量舟船物資。至此,吳軍此次伐魏以失敗告終,各路人馬相繼退去。曹芳遣使在宛城慰勞司馬懿的部隊,之後增封司馬懿的食邑達到萬戶,族中子弟十一人皆封列侯。司馬懿再次因功受封,勛德日盛。這裡我們不禁要問,東吳攻擊曹魏,幾路兵馬打得如火如荼之時,曹魏大將軍曹爽乾嘛去了?為什麼曹爽沒有領兵出征,這對曹爽來說,難道不是一次立下軍功的絕佳機會嘛?   史料中沒有說明曹爽不去帶兵出戰的原因,分析起來應該是曹爽心虛了。曹爽雖然一步步將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上,但他玩的是人事而不是軍事。從未帶兵打過仗的曹爽雖然頭上頂著大將軍的名號,可麵對吳國的四路出擊,他哪裡見過這麼大的陣仗,不心虛才怪呢。而且此時的司馬懿仍然以顧命大臣的身份可以都督中外軍事,並沒有完全喪失兵權,所以司馬懿執意領兵前去對抗東吳,曹爽當然不能說什麼,反而樂得清閑。然而曹爽的不作為卻又一次成就了司馬懿的功勞,盡管司馬懿這次並沒有和吳軍大打出手,但仍然在追擊戰中凱旋而還,這種軍事才能是曹爽之流望塵莫及的,也讓曹爽失去了一次學習、歷練的機會。曹爽身邊那幾塊料更不具備軍事才乾,興許就是這夥人勸曹爽不去帶兵出戰也未可知。曹爽雖然避開了烽煙戰火,卻讓朝臣們都看出,作為曹氏宗親、身為大將軍的曹爽不去領軍抵禦外部侵略,隻想著在朝廷一門心思地抓權,反觀司馬懿已逾花甲之年,卻仍然為了國家效命疆場,這一老一少的表現對比鮮明,孰優孰劣便自有公論。   曹爽真的不想有所作為嗎?當然不是。其實曹爽從掌權伊始就沒閑著,除了將自己身邊的人安排好之外,比如曹爽的表弟,那位著名的玄學人物夏侯玄此時擔任中護軍一職,中護軍不僅掌管宮廷禁軍,還負責主持選拔武官、監督管製眾武將等,權力相當大;曹爽的其他兄弟也都分別掌控著京師禁軍;何晏為吏部尚書,掌握官吏的任免權;畢軌任司隸校尉,李勝任河南尹,二人都可負責京畿地區日常事務;還有丁謐、鄧颺任職尚書,負責行政等。也就是說,目前京城及周邊地區的軍政大權盡在曹爽集團之手,曹爽的最終目的是要在正始年間進行一場改革,以上一眾人事安排就顯得十分必要。曹爽當然懂得新官上任三把火的道理,但自己在軍事上還不行,那就在國家製度層麵實現自己的意願。新朝要有新氣象,隻有由自己來完成新政的實施,才能真正樹立起第一輔政大臣的威信和形象。曹爽實施改革的舉措主要包括:   第一,改革‘九品官人法’的選官製度。九品官人法又稱九品中正製,是兩漢以來察舉製的延續和發展,由已故前任輔政大臣陳群主導製定。其核心內容就是由各州郡推選德名俱佳的大中正一人,負責品評人才,選拔官吏,並將人才評定標準細分、量化,一共九個等級,故稱‘九品官人法’。但‘九品官人法’實行以來漸漸出現了諸多弊病,中正官的位子常常為世家大族所壟斷,而選取的人才自然為世家豪門子弟,導致豪門大族的勢力進一步膨脹,造成政出私門,官人私用,結果大量出身寒門的士人則根本沒有進階之路。曹爽改革‘九品官人法’的目的就是要將組織人事權力收歸中央,削減中正官的權力,不能任由世家大族任意發展成尾大不掉之勢。而中央吏部負責選官後,不必以門第出身作為唯一標準,能力也是重要的參考因素,這很像曹操當年唯才是舉的選官方法。然而,將選官之權集中到中央吏部固然強化了中央集權,抑製了地方豪族的發展,但當下的吏部尚書正是何晏,何晏等人倚仗曹爽的勢力,迎合之人給予升官進職,違逆之人則罷官貶黜,導致朝廷上下均見風使舵,不敢違抗何晏等人的意誌。也就是說,改革了‘九品中正製’後,去除了豪門大族中正官以權謀私的機會,卻給何晏等人又提供了在選官一事上徇私枉法的可能。也許曹爽改革吏治的初衷無可厚非,但問題是用人不當,反而導致官場風氣更加敗壞。   第二,自漢末以來,國家一直實行州、郡、縣這樣的三級行政區劃製度。但隨著國家管理的逐步細化,很多郡被再次細分,或是合並重組,導致政煩員冗,弊病頗多。曹爽改製的目的是要取消郡一級行政單位,而由州直接來管理縣。由於縣的實力相對弱小,又地域分散,州、縣兩級便無法構成對中央的威脅,這仍然是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力的需要。然而這一措施極大的觸動了地方豪族的根本利益,通常世家大族都是以郡為單位各自形成勢力,即所謂郡望,裁掉郡的話等於抽掉了豪門大族賴以依托的基礎,無異於是釜底抽薪了。   第三,曹爽和夏侯玄等人想要改變服飾禮製,特別是要抑製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強日漸奢靡的生活方式,重塑簡樸的社會風氣,以消除平民百姓對貧富差距的不滿,其目的還是要抑製地方勢力,壓製儒家士族,維係社會穩定,最終鞏固中央集權。但恰恰就是曹爽身邊之人在吃穿用度上講求奢華、過於浮誇,這讓包括司馬懿在內的世家大族看上去十分的不屑一顧。儒家士大夫從來信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曹爽一夥,包括曹爽本人從來奢靡浮華,又怎麼好意思要求別人崇尚節儉呢?   可見曹爽及其黨徒們的改革,歸根到底是要重塑中央集權、抑製地方豪門、瓦解傳統儒家世族的地位,說明曹爽集團與司馬懿所代表的世族之間的矛盾還不僅僅是輔政大臣之間的權力之爭,更關係到曹魏帝國未來的發展方向。顯然,曹爽改製的想法已經讓自己站到了傳統世族的對立麵。但必須承認,曹爽等人的改革思路總體上是積極向上的,是有利於曹魏未來發展的,隻是因為曹爽驟登高位,威望不足,改革的矛頭又指向了根深蒂固的世族體係,顯得操之過急,加之用人不當,因而效果不佳。麵對曹爽的改革舉措,傳統大族表麵上不便反對,卻采取了不合作的態度。司馬懿就曾和夏侯玄談及改製的事情,夏侯玄提出限製中正官權力、除冗官、改服製等一係列想法,司馬懿當麵表示贊同,卻以時機不成熟、缺乏人才去具體操作執行等理由不予實施。曹爽、夏侯玄看出,以司馬懿為代表的傳統世家大族顯然成了改革的絆腳石,雙方的矛盾開始由此積累,並在今後的歲月中愈演愈烈。順便提一下,夏侯玄有個妹妹夏侯徽嫁給了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兩家本來存在姻親關係。據《晉書》記載,夏侯徽深知司馬師絕非曹魏之忠臣,而司馬師對出身曹魏家族的夏侯徽也非常顧忌,已故大司馬曹真正是夏侯玄、夏侯徽的舅舅。青龍二年(公元234年),司馬師設計毒殺了夏侯徽,這又是一樁司馬家殺人滅口的案例,當然無從查證,最終不了了之,這恐怕也是夏侯玄同司馬家逐漸對立的原因之一。   曹爽明白要想按照自己的意誌去整頓這個國家,首先自己要掌握相當的權力以及與權力相匹配的威望。政治改革已經由自己開始主導實施,但在這個天下三分的時代,曹爽急需在軍事上樹立起自己的名望和威信,唯一的辦法就是對外發動戰爭,獲取軍功。正始四年(公元243年),東吳諸葛恪率軍襲擊六安,之後又準備攻打壽春,還是太傅司馬懿領兵進至舒城(今安徽六安舒城縣),打算由此向諸葛恪展開進攻。吳軍見司馬懿前來,便焚毀了器械輜重,棄城離開了。吳主孫權也認為沒必要和曹魏硬碰硬,於是令諸葛恪屯兵柴桑(今江西九江)。司馬懿認為剿滅敵人的首要在於囤積糧穀,於是就在魏吳邊境的淮北一帶推行屯墾,負責屯田事宜的是司馬懿一直看好的尚書郎鄧艾。這下讓曹爽一夥又急眼了,司馬懿此時已近六十五歲高齡,隨便帶兵出去走走就把吳軍嚇退了,這聲威已不是局限在曹魏內部,而是享譽國際啦。曹爽一天到晚為立軍功愁的要命,可人家司馬懿揚威疆場不過彈指一揮間的事情,這司馬老兒真是老而彌堅,越老越來勁啊。不行,曹爽絕不能這樣乾瞪眼看著,就連底下的鄧颺、李勝等人也急不可耐地勸曹爽趕緊發動戰爭建立軍功。你司馬老兒不是退了吳軍嘛,於是曹爽一夥就將目標瞄準了西蜀。   蜀國自從諸葛亮去世至今已歷十年,十年的時間裡先後由蔣琬、費禕執掌軍政,二人也是諸葛亮臨終前指定的接班人。但蔣琬、費禕一改諸葛亮之前‘每歲必征’的對外策略,而是采取安民為本的執政理念,十年中幾乎從未主動向外挑起戰爭,讓蜀地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養生息。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曹爽調夏侯玄為征西將軍、假節,總督雍涼諸軍事。三月,曹爽親率七萬人馬西行至長安,會合了已經駐守在長安的夏侯玄,共計十萬兵馬,經駱穀向蜀國的漢中發起進攻,駱穀是連接長安至漢中的一條交通要道。假如曹爽這次能成功滅掉西蜀,那真是一鳴驚人,軍事功績堪比先輩武帝曹操了。以曹爽還未有過帶領大兵團進行大戰役的經歷來看,一切都顯得操之過急了。曹爽領兵出征前,司馬懿也曾勸阻曹爽,認為西蜀多年未有戰事,但始終厲兵秣馬,現在根本不是滅掉蜀國的機會。然而司馬懿不說什麼還好,如果是別人進言,或許曹爽還能聽一聽,可唯獨不能聽司馬懿的,曹爽及其黨羽都以為司馬懿是別有用心,這反而更堅定了曹爽征討西蜀的決心。   西蜀這時在漢中的守軍不足三萬,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眾人見魏軍十萬兵馬來攻,氣勢之大令人恐慌。守將王平卻顯出鎮定,王平以前效力於曹操,劉備當年奪取漢中時,王平又轉投了劉備,在蜀國也是身經百戰的老將了。王平提出利用蜀軍占據有利地形,分兵與敵周旋的應對策略,同時向後方大本營成都請求增兵援助。王平率軍占領興勢(今陜西洋縣東北),漫山遍野插滿旗幟以迷惑魏軍,魏軍無法繼續前進。時間一久,魏軍後方的糧草開始接濟不上,關中地區以及當地的氐人、羌人部落轉運物資軍糧出現困難,累得牛馬驢騾死傷遍地,百姓也是苦不堪言。司馬懿曾給正在前線的夏侯玄去信道:“春秋大義之人講求責任大德望重,過去武帝曹操二次進入漢中幾乎大敗,這你是知道的。目前興勢地處險要,蜀軍已先行占據,假如我軍進不得應戰,退又可能被阻截攔擊,恐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到時這個責任可如何承擔得了啊!”司馬懿不失時機的一封信看得夏侯玄心裡也沒了底,於是將司馬懿的意思轉述給了曹爽,曹爽聽後是又急又氣。此時消息傳來,西蜀大將軍費禕已統率各路兵馬前來興勢增援,曹爽見狀,不得不於五月開始撤軍。費禕領兵順勢進駐三嶺,三嶺是指駱穀中的沈嶺、衙嶺和分水嶺,是穀道中三個形勢最為險要的地區。蜀軍在此對魏軍展開阻擊,曹爽等人於撤退途中且戰且走,在損失了大量兵馬、輜重後勉強通過了駱穀回到關中,整個關中地區為此戰損耗巨大。曹爽這下是徹底栽了,興師動眾,糜費軍資,結果徒勞無功,不幸又被司馬懿言中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