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老書生和女將軍(1 / 1)

新帝登基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全國,這一噩耗傳到西地的時候,蘇城雪才堪堪平定了西域諸國的叛亂,他率領的十萬天絕大軍還剩七萬,楚雲天、楚天河手下的兵力損失也不少,如今各州郡的守軍全由南宮旭調配,憑楚地和他手下的七萬兵馬,料想難以攻下長安,況且那隻是徒增內耗。三人商議之下,決定先按兵不動,派人打探南宮子雲的行蹤。   與此同時,裴家兄弟和林月也得到了消息,他們十月初便平定了南境的戰事,大軍行至半路便聽聞長安失陷,接到楚天河的傳信後便隻好率三萬餘眾轉而向楚地去。   至於並州北境,則晚一些接到消息。時間已到了十一月,半月前這裡曾發生了一場大戰。   林皓與林鈺率部抵抗匈奴大軍,女將軍身死沙場。於是便有了這麼一段傳說:   人說,當日戰事正酣時,那女將軍背後中了兩箭,被射翻下馬,林皓在戰場另一側,根本顧不到這邊。那女將軍雖竭力奮戰,卻終究是不敵,身負多處重傷,倒於血泊之中。正當此時,有一文弱老書生從硝煙當中走出,僅僅數息便穿過千人,來到這位女將軍身邊。   而那女將軍呢,在見到老人的一瞬間亦是滿臉不可置信。   還不等她開口,周遭的士兵又是將亂箭射出,女將軍下意識想以身體護住老人,老人卻一麵以右手攬住她的腰身,一麵悠悠抬起左手……   霎時間,以老人為中心降下一股極為強橫的威壓,將漫天箭雨定格在空中,下一瞬,便被遙遙彈開,落入敵軍陣中,傷敵無數。老人雖仍舊未發一言,可女將軍明顯感到身邊的男子動了前所未有的真怒,麵上難掩悲傷神情。   他感受得出,女子受傷極重,在戰場上久經廝殺,氣血幾乎消耗一空,已是重傷瀕死,無力回天了。   老人抬起的左手並未放下,轉而凝聚內息,在他周遭便盤桓起比方才更為駭人的氣勢,而那些士兵隻感到全身仿佛被巨嶽覆壓,根本動彈不得。老人將手緩緩覆下,天上的硝煙和陰雲仿佛也被一隻無形大手拉扯得齊齊往下灌,黑壓壓一片,壓迫著整片戰場。戰場上的其他幾位高手也察覺到了這突來的變故,謝一凡將劍負於身後,轉身遙望向戰場的西方,心下久久震動。   憑他觀照之境修為在這股淡淡的威壓麵前竟也感到短暫的窒息,這人的實力分明遠遠淩駕於自己之上。   玄道之境!   心中閃過這四個字,謝一凡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於是他立刻提劍朝西邊殺去。   劍癡最終究竟有沒有見到那位玄道之境的高手,江湖中人不得而知。南晉國人隻知曉,那一戰之後,北境戰事徹底平定,玄蒼上將軍林皓令匈奴簽下協定,二十年不敢南下牧馬。   隻是那位女將軍,到底還是死在了沙場上。   那名老書生渾身染血,將女將軍的遺體完好地交送給林皓,這之後便又消失在了人潮之中。即便多年未見,林皓也依然認得皇甫須,這位教授自己兵法謀略的授業恩師。   年輕時才情無雙的世家公子,和長安將門之女,他們曾經有過怎樣的故事無人可知,後來有經歷過那場戰爭的士兵解甲歸田後將那女將軍和老書生在戰場上的經歷寫作一段佳話,在坊間久久流傳,卻無人知曉皇甫須的身份。而皇甫須在此戰後便回了深山,從此終生未曾踏出一步。   戰爭結束後,林皓得到長安失陷的消息,這消息自然是蘇城雪派人送來的。隻是北境戰事雖然勝利,可他所率領的親軍也死傷慘重,況且如今玄蒼軍已受南宮旭和陸豐所控,他轄下的士兵們也進退不得。林皓思慮了一晚,終是做出了決定。   次日,林皓將手下殘餘的三萬兵馬召集在一處,那些多年後依然健在的老兵後來回憶起這位上將軍當時所言,依然感慨萬端。他說:   “你們當中,雖然有許多是從各州郡調過來,不屬我林皓管製的玄蒼軍士,可畢竟與我等奮戰數月,已是生死弟兄;如今雲康王南宮旭謀權篡位,將天子逐出長安,我林皓不願與這等亂臣賊子為伍;玄蒼軍首席大將陸豐助紂為虐,如今玄蒼軍已被他們完全管控,我不為難你們,若有不怕死的弟兄願與我去扶持正統,找尋陛下,林皓終生感念,若沒有,諸君大可回到長安,繼續效忠朝廷,自即刻起,我再不是玄蒼上將。”   此言一出,原本從長安跟隨林皓而來的一萬多舊部當即高聲呼應,誓與將軍共進退,亦有不少其他州郡所屬的軍士願意追隨林皓。而那些不願共赴國難的,林皓也沒有為難他們,讓他們自尋去處。   當日林皓便率領兩萬餘人南下西行,所幸如今消息還未傳遍全國,起初他憑借令牌一路通過中原地帶並無什麼阻礙,後來各州郡收到了“林皓、裴文度等人造反,命各州郡緝拿”的政令,林皓不得已隻好讓弟兄們喬裝成平民百姓,定下暗號,相約到了九龍城憑暗號相認。另一邊的裴文度、裴玄浩亦是如此。   於是兩幫人馬不停蹄地向楚地而去,他們這時候不會知道,這一去便是十二年。駐守邊境的天絕軍也紛紛南下,天絕軍信奉忠義,百年來堅持維護正統,不似玄蒼軍以效忠皇室為重。   南宮旭登基後,定年號為“應天”,意為自己繼承大統乃是順應天意,而非奪權篡位,南晉150年即應天元年。他還給南宮子雲封謚號為“平文帝”,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於生前加謚號,頗具有意折辱之意。   後來那位剛正不阿的主史官在記載靈武七年這場戰亂時,稱其為“雲康之亂”,被駁回兩次後依然不改,便遭到了同僚的彈劾,南宮旭更親自召見這名史官。麵對這位新帝,他心底極為不齒,寧肯保全名節、下獄受死也堅持不改。本以為會因此人頭落地,卻不想南宮旭隻是笑著擺擺手說了句“不改那就這樣定了罷”。滿朝皆驚,誰也摸不準這位新君到底是個什麼脾氣。   此外,他登基後惹人非議較多的一件事情便是他強行封南宮子雲的“湘妃”葉泠湘為皇後,但由於葉泠湘百般不配合,終究沒有舉行封後大典。至於南宮子雲另外那幾房妃嬪,他也沒有為為難他們,依然享有尊位,隻是宮內之人都稱她們為“雲夫人”“舒夫人”等等。   至於諸如司徒王廷輔、司空謝雨樓、左相蕭翊等從安武帝一朝任職至今的剛正之臣,盡管他們在大殿之上怒斥新君,稱其得位不正,可南宮旭隻是一麵當眾將他們鎖拿,說讓這些個老頭子先清醒清醒再來問話;爾後將他們召入宮中,端坐對談了兩個時辰。   旁人不知他們談了些什麼,隻猜想是這位新帝給了他們各自的家族莫大的好處以拉攏,因為自那以後,以這三位老臣為首的清流群體並未再與新帝作對,而是照舊勤勤懇懇地處理分內之事。也正是得益於這些老臣的輔佐,遭受戰火摧殘的長安城不過短短一月便除盡蕭索,街市上慢慢地恢復到了車水馬龍、街巷熙攘的情形,仿佛與大戰之前一般無二,隻是皇帝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