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幸收回了思緒,就聽見郭子昱還在絮絮叨叨,全然一副“不吐不快”的模樣。 “醫生為啥就一定要做到‘全民科研’,非得‘人人做實驗、發文章’呢?”郭子昱發出了“靈魂拷問”,皺緊了眉頭,“我就想好好地給病人治病而已啊,這臨床經驗不是更重要嘛……” 雖然不可否認,科研推動著醫學的進步,但僅憑“論文”,是不可能積累豐富的臨床病案經驗的——給病人治病,才是臨床醫生的首要職責。 大三那年,郭子昱立誌當一名腫瘤內科醫生,於是他在大五考了研,攻讀“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盡管該學位以“臨床”為主,但也需“兼顧科研”。郭子昱並非外科大夫,所以日常不會涉及外科手術,而是隨導師查房、看診,給患者介紹各類靶向藥,對腫瘤病人進行常規的化療、放療,學會寫病歷、下診斷、開醫囑等等。 既然他不做手術,病房裡又少有合適的“臨床典型病例”可以報道,至於臨床試驗,更是要花費一段較長的時間……如此,要在三年內做科研、發文章,自然隻能“進實驗室裡搬磚”了。 而且郭子昱考取的這所醫院,對‘醫學專碩’的要求也不低,畢業生不能草草地發表諸如“綜述”之類的文章,也不能發表那些單純的“生信分析注水文”——必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至少發表一篇其它類型的SCI“二區”文章(SCI,Science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準畢業生”才可以如願“四證”到手,即“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證”、“學位證”、“規培證(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證書)”、“執業醫師資格證”,此謂“四證合一”。 郭子昱滿打滿算,想著碩士畢了業,再接著進修,拿一個“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將來能夠順利進入省級“三甲”醫院——這便是他給自己設定的“職業人生規劃”。何況有了“證”和“文章”,將來在謀求職位晉升時,才不至於被動。 但很顯然,科研論文的發表,如今成了一隻難以繞開的“攔路虎”。 “我覺得我得好好考慮考慮,想想到底還要不要繼續讀博了……” 陳幸看著郭子昱,覺得他此番就像一棵“蔫了的小苗”,耷拉著腦袋,仿佛被暴風雨狠狠地打擊到了。 “這些可以遲一些再考慮,咱們先說說眼前的。”陳幸打斷了他,“你來看你這蛋白圖。” 陳幸指著電腦界麵上的顯影圖:“你看,在‘化學發光成像儀’獲得的圖像裡,你的目的蛋白條帶很弱。曝光時間長了呢,這‘背景’就很黑。”她又用鑷子拾起那張“印跡紙”看了看,然後想了一會兒,“感覺你這用來定位大小的‘Marker’條帶也有些弱呀……我記得你平時的上樣量挺大的。” 郭子昱聞言,也伸過頭瞧了一眼:“好像是有點兒弱。” “會不會是你轉膜的時間不夠長呀?”盛夕猜測道,“這幾天也還是挺熱的,轉膜時溫度的高低,也會有影響……” “我也隻能給你提幾個建議。”陳幸繼續說道,“這樣,你今晚回去,找一下已經畢業的師兄師姐,問問他們‘跑’這個目的蛋白還需要注意哪些方麵。再查一查資料,總結總結,做一個實驗方案。然後早點睡,養足精神,明天繼續奮戰咯……” 陳幸好不容易,暫時把郭子昱拉出了“痛苦的泥潭”,帶著他去吃了一頓晚飯,順便放鬆一下緊繃的神經。 天還沒全黑,錢餘結束了實驗,撥通了盛夕的電話號碼。今天還挺幸運,盛夕幾乎是一秒接起。 “你回到宿舍啦?”盛夕問道,“今天還挺早的,是不是因為今天是周末呀?” 錢餘其實才剛走出實驗室,但他早已迫不及待,於是答非所問:“小夕,我覺得咱倆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盛夕聞言一愣,她想了想,大概也明白了錢餘的意思。 “本來吧,我還想著周末能去你那兒轉轉呢。”盛夕之前“計劃滿滿”,隻可惜“計劃”永遠都趕不上“變化”,她隻能無奈地接受了“現狀”,繼續跟錢餘解釋道,“可我這剛開學,也不好‘明目張膽’地‘偷溜’不是?也許等下個月,我周末就能稍微休息休息了……” 錢餘聽完,沉默了好一會兒:“沒想到,現在你也這麼忙了。” 兩人手裡舉著手機,各自無語。也不知過了多久,盛夕才開口打破了寧靜。 “要不……我以後在吃飯的時間給你打?” 錢餘聞言苦笑:“我倆估計連吃飯的時間也不一樣吧?” 錢餘比盛夕更忙,有時連去食堂吃個飯的機會都沒有,隻能拜托魏濼或者柳沅,讓他們去吃飯的時候,順便打包一份回來。可哪怕“堂食”變成了“打包外賣”,錢餘在休息室裡也是坐不久的——有時候吃一頓飯,會被來來回回打斷好幾趟,他常常是吃上幾口,又必須往實驗室跑去。十幾分鐘過後,錢餘才能“去而復返”,然後匆匆忙忙洗個手,再繼續吃那份早已冷掉了的飯菜…… 盛夕要是知道自己如此“將就”,恐怕得不停地嘮嘮叨叨: “你不會嘴裡的飯菜還沒咽下去,就跑進實驗室了吧?!你到底知不知道,好些個實驗試劑都是有毒的呀,你還要不要命啦……” 幸好尹學治給自己的學生“開辟”了獨立的休息室,想到那些實驗室和休息間連在一起的課題組,錢餘頓時覺得,自己還真是挺幸運的。 “那……你說怎麼辦吧。”盛夕也是“沒轍”了——除了選擇在就餐時間打電話,她實在想不出其它的“招兒”了。 兩人晚上“碰不到一塊兒”,可白天的工作時間,他們更不可能聯係了。這做著實驗,手腦皆不得閑,要是還掛個耳機,嘴裡“呱唧”個不停,這一旦分了神,啥時候加錯個試劑,或者漏了哪一個步驟,就算導師和師兄不加以數落,恐怕自己也得懊悔不已。 “要不……”盛夕見錢餘久久不答腔,隻能繼續“絞盡腦汁”,提議道,“我現在每周的周一、周三和周四上午,都是有兩節課的。下了課,我肯定先和室友們到食堂吃飯,吃飽了才會去實驗室。所以呀,這中途有半個多小時的空閑,我一定能抽出時間給你打個電話。” “你那會兒要是有空呢,那你就接,要是沒空就算了唄。”盛夕想了想,又繼續說道,“下午……應該是‘沒指望’了,我哪怕有課,也是四點多結束,一下了課就得往實驗室趕。至於晚上嘛,就目前來看,我倆隻能‘隨緣’了……” 二人思慮再三,最終定下了每周三次的“中飯之約”——錢餘會專程將這三日繁重的“實驗計劃”,盡量跟中餐時間錯開,隻為和盛夕“一吐相思”。但是錢餘也要承擔“後果”,那便是這三天的下午至晚上,被他自己安排得滿滿當當,錢餘每每回到宿舍,都已將近午夜。 錢餘做出了“犧牲”,盛夕自然也“準時赴約”,隻是每次和室友們同桌吃飯,她都要頂著身旁的“三盞白熾燈”,總覺得亮眼得很。而至於其它日子,錢餘和盛夕就隻能靠“碰運氣”了。 可一旦盛夕的課程結課,他倆估計又要另外“想轍”了——唉,但願盛夕早日完成畢業實驗,等到她開始處理數據、寫論文的日子,兩人應該能恢復之前的常態,每晚“一訴衷情”吧? “唉,每次聽著你和你男朋友聊天啊,搞得我也想要談戀愛啦!”盛夕的“吃貨”室友化身為“閃亮的電燈泡”,一臉羨慕地坐在盛夕對麵,看著她那微紅的臉,發出了人生感慨。 盛夕和錢餘打電話時,其實說話的聲音並不大,而且食堂又相當嘈雜,外人哪怕靠近,也隻能聽到些“隻字片語”,可她還是忍不住害羞。 “那你也趕緊找一個呀。”盛夕建議道。 “吃貨”室友轉頭看了看四周——這食堂裡的異性們,不是趕時間埋頭進餐,便是一手拿著“爪機”,另一隻手拿著筷子,一心二用……接著,她又抬頭看了看盛夕,想到了她和錢餘的現狀:這兩人為了擠出一點兒時間交流,連吃個飯都還要“影響食物消化”,一句接一句地說個不停。 室友搖了搖頭:“算了算了,我還是先把‘畢業證’拿到手。等畢了業,我再替自己好好地‘物色物色’。” “可萬一到時候,你看上的‘優質男’都已經‘名花有主’了呢?”另一位室友繼續發問。 “怕啥呀,再找就是啦——現在我國的人口比例啊,男性比女性要多上好幾千萬人,還怕找不著麼?”這位“吃貨”室友相當自信,“恐怕是他們這些異性才需要擔心吧,怕找不著媳婦兒,要‘打光棍兒’咯……” 現今我國的人口性別比例,依舊是失衡的狀態。 “可萬一你哪天‘心血來潮’,突然想要再讀個博士呢?”室友繼續做起了假設,“現在不都總說什麼‘女博士’是‘第三類人’嘛!到時候,你又要怎麼解決‘個人問題’呀?” “這都是那些‘吃不著葡萄,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就說葡萄酸’的‘無知人類’,未經大腦就在那兒到處‘瞎BB’,純屬閑得慌。”她瞬間化身為一“憤青”,怒從口出,“我怎麼沒聽他們說過‘男博士’是‘第三類人’呀?這簡直就是‘男尊女卑’思想的延續啊!” “欸,你這也有點兒過了吧。”室友不大同意,“這應該……是一種‘固有的思維偏見’——盡管現代提倡‘男女人人平等’,可畢竟還是‘男權社會’,所以大部分人就覺得,我們‘理所應當’該有此想法。因此那些新聞、報紙上,總是會出現什麼‘女校長’、‘女導師’、‘女董事’、‘女總統’、‘女首相’之類的詞,可為啥從不在同等職位的詞語前麵,加上一個‘男’字呢?” 室友繼續發表自己的觀點:“也許說這話的人,並非是‘男權主義者’,隻是受到了‘思維定式’的‘束縛’,形成了‘習慣’。這就像是家裡邊兒有個‘男主人’,可總是處處被他老婆‘壓了一頭’,那他心裡自然會不舒坦,總覺得男性就應該撐起這個家,應該是家裡的‘頂梁柱’……若是在遠古時期的‘母係社會’啊,你大概就能聽到‘男博士’是‘第三類人’的說法了。” 盛夕對這“第三類人”的言論也是“一笑置之”,因為在她看來,學歷從來都不是衡量一個人能力的標準。隻有真才實學、勤懇實乾,才是實打實的“證明”——到了工作崗位上,“學位證”不過是一塊“敲門磚”而已,絕對換不來工作效益。一旦沒有做出成績,就算有學歷傍身,也遲早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