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羅貫中(1 / 1)

既然主家不願大家談論敏感的“政事”“國事”,那大家在和主家寒暄過後,就聽曲。   過門響起,戲臺上唱起了《西廂記》的第一本“張君瑞鬧道場”。   隨著亭子裡李績合著拍子,用手裡的扇子打著節拍,一時間大家都在聚精會神的看戲。臺上賣力,臺下入迷。   周林從現代而來,早就經過聲光電的洗禮,什麼天籟之音沒聽過。並且這種雅的唱詞,三句一個成語,五句一個典故,周林實在欣賞不來。   被邀請而來的都是文化人,周林也不好太出格,也裝作沉醉其中。   估計全場隻有周林是置身戲外,從在座的打扮看來都是文人,儒士,這種“有情人人終成眷屬”還是能撓到文人雅客的癢處。   好不容易第一本完了,大家沒有剛才的高談闊論,隻是和旁邊的人竊竊私語。   上茅房的被下人引到後麵,有相熟的就湊一塊寒暄,私聊。   周林沒有認識的人,看到“憤青”也是孤苦伶仃。   剛才這位“憤青”可能得罪人了,沒人願意和他坐一塊。   周林很有興趣,於是挪到“憤青”年輕人旁邊。   可能感覺到旁邊的人的年輕,這位“憤青”笑笑,拱拱手算是打了招呼。一副拒人於千裡之外。   周林是覺得這人有意思,於是刻意攀談:“兄臺,怎麼稱呼?”   這位也不好意思再拒人於千裡之外:“在下羅貫中,不知小哥怎麼稱呼?”   周林也拱手道:“在下周林,江西周林!”周林也沒好意思說自己是“復興商會”周林,倒不是文人雅客覺得銅臭味不得體,而是江南估計沒人知道“復興商會”。   這位也自我介紹,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太原人,現在隨父輩在蘇杭還有金陵做些綢緞生意。   也對,文人雖然很排斥銅臭味,但是沒有錢,飯都沒得吃,怎麼雅怎麼得體。   不過周林沒想到,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的羅貫中。   在周林的刻意攀談下,加上百科,周林算是知道太原的羅貫中怎麼來到蘇杭,今天又怎麼在李績的府上聽曲。   原來,當元仁宗延祐年間,羅貫中其父為絲綢商人。   元代中期,由於滅宋戰爭的創傷逐漸平息,社會的經濟、文化重心也開始由北方轉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僅成為人口雲集、商業發達的繁華城市,也成為戲劇演出和“說話”藝術發展的重要中心。   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識分子、“書會材人”,如關漢卿、鄭光祖等人,都先後搬遷到了杭州一帶。身為小說兼雜劇作家的羅貫中,也必然受到這一社會潮流的影響,成為這類南遷作家中的一個。   這是因為七歲開始,他在私塾學四書五經。十四歲時母親病故,於是輟學隨父親去蘇州、杭州一帶做生意。   但是羅貫中對商業不感興趣,在父親的同意下,他到慈溪隨當時的著名學者趙寶豐學習。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這個稱號就寄寓著漫遊江湖、浪跡天涯的意味。   大約在近十年間,他來到了杭州。許多說話藝人在這裡說書,一些雜劇作家,也在這裡活動。羅貫中與誌同道合者為友。加上他對民間文學又極其喜愛,到了這裡,自然不願離開遠去。   本次在金陵逗留,剛好這裡的主家李績就邀請一幫文人雅客,前來聽曲。   沒想到,丞相脫脫剛打了幾場勝仗,就有一幫“漢奸”儒士開始鼓吹,羅貫中氣不過,就出言諷刺。   這比較符合周林的風格,剛要深入再次攀談,《西廂記》的第二本開始了,大家都靜下來欣賞,周林也就隻好隨大流。   《西廂記》的第二本“崔鶯鶯夜聽琴”開始了。   原本,周林還想和羅貫中談談羅貫中的師傅施耐庵,以及施耐庵的《水滸傳》,和羅貫中準備寫的《三國演義》。   在胡思亂想中,好不容易第二本完場,李績的管家找來。說是老爺在後院“有請”。   周林知道李績叫他來肯定不是聽曲的,即使是也不是主要的,最近忙的飛起,他也聽不懂,也沒心情和這些文人雅客周旋。   從山東到淮西,再到兩湖,“造反”已經風起雲湧,這些文人要是再看不清形勢,不是眼瞎就是故意。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是要流血的,指望這些“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何況這裡還有朝廷的“漢奸”,為朝廷的勝利鼓吹的。   “革命”過程中文人怎麼用,是有學問的,是有大學問的。文人隻會錦上添花,也隻有合理的使用才會錦上添花。   回頭再看一眼這裡的文人,估計在“革命”中能用到的也不多。   李績果然找周林是有目的的:“聽說你最近在找鐵礦石商人?”   果然沈祐還是太招搖,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這不沒兩天都傳到李績這了。周林隻好默認。   元朝一直對鐵的管製很嚴格,最好的例子就是“十戶一刀”這種製度。   十戶一把菜刀,也可能因地製宜,1至12戶不等。特別是淮河以南的南人,管理最是嚴格。   菜刀帶鏈子與菜板連著,脫離就違法。目的是防範漢人用菜刀當武器反抗造反,或殺傷頭人,菜刀菜板存放在蒙古人頭人家中,誰用誰去頭人家取,用完歸還。   每家每頓飯就是切個菜,切個麵條啥的,時間不長,大家基本都住周圍鄰裡不遠,用菜刀時候讓小孩去拿或等候,一般老百姓生活艱難困苦的,飯食很原始簡單,幾乎是不用菜刀。   引申開來,鐵的管製就更嚴格了。   “諸民間有藏鐵尺、鐵骨朵,及含刀鐵柱杖者,禁之。”   這是《元史·刑法四·禁令》上的原文。   顯而易見,鐵尺、鐵骨朵是武器,不是日用器具。“含刀鐵柱杖”應該釋讀為“含刀的鐵柱杖”,也是含有刀刃的鐵製柱杖,自然也是武器,不是日用器具。   還有江南地區的鐵貨和鐵製品,隻能在江南地區賣,如果運到淮河、漢水以北去賣,那就罪同販賣私鐵。   如今周林私下聯係鐵礦商人,說你沒有企圖都沒人信。   周林正好要給李績說這件事,所以就謊稱有人在上遊采石發現大量鐵礦。   繪製成圖,私下賣給周林,今天借這個機會剛好合作開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