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幾天,周林四處打聽,左右亂轉,讓李績的管家都摸不著頭腦。 周林想通過自己的目測,看能不能找到傳說中的可開采百年的露天鐵礦。 借著這個機會,周林還專門跑到軍事重地采石磯去看了一趟。 沿著采石往下,江麵開始變窄,隻見右岸突兀一座削壁臨江的山石,險惡嶙峋。這就是著名的長江三磯之首的采石磯了。 另兩磯為嶽陽的城陵磯和金陵的燕子磯。 采石磯原名牛渚磯,相傳古時有金牛出渚的故事遂得名。 三國東吳赤烏年間,僧人掘井時得到五彩寶石,於是改名為采石磯。關於這段歷史民間留下了一段動人的故事:古時,有一年天下大旱,浩浩蕩蕩的長江也變成了涓涓細流,采石的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很多人倒在了取水的路上。 在翠螺山上廣濟寺裡的小啞巴和尚,看著這個情景心如刀割。 在師傅的指引下,小和尚走上了尋水之路,他獨自一人在山林裡穿梭,披荊斬棘尋找水源,可是這挖出的一口口的啞泉讓小和尚更加焦慮和迷茫。 他想起師傅臨終前的托付和村民們期盼的目光,再一次整裝上路。小啞巴沒日沒夜地工作,終於倒在了井下,村民們發現了奄奄一息的小和尚,隻見他緊緊的摳著身下的一塊石頭,用盡力氣指向石頭的方向。 村民們明白了他的意思,立刻召集壯漢帶上工具趕來,當鄉親們合力把井底的五彩石吊上來後,井底似乎出現了潺潺水聲,村民取來了井繩,滿滿地打上一桶水。 村民把水捧到小和尚麵前,小和尚撐起身子,咕嘟咕嘟的喝了一大口,突然他睜開了眼睛說一聲;“好甜哪!”“啊,啞巴和尚說話了,這不是普通的井水,是神水呀!” 村民們奔走相告,感謝啞巴和尚的恩情。為了表達對師傅的懷念,小和尚把這塊彩石琢成香爐供奉於廣濟寺內。 這座香爐,一經紅日照射,便可映出不同的光澤,如翡翠,似瑪瑙。村民們都說這香爐上的絲絲紋路,是小和尚的心血凝結而成的,從此為了紀念來之不易的井水,村民將這裡改名為采石磯。 采石磯,原名牛渚磯,相傳因古時此處山崖下曾有金牛從石洞鉆出而得名。三國時,孫權更名采石。 這裡自古東障金陵,西屏八皖,是長江中遊的咽喉,有“采石之險甲於東南”之說。故而,歷代都在這裡重點設防。 據《後漢誌》記載:“丹陽疆域獨稱,南有牛渚,東、吳每宿重兵其地。”這大概是采石磯作為江防要地最早的記載。 後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孫策從歷陽出發,渡江直搗劉繇的牛渚營,奪取采石後,威震江東,開創了東吳立國的基業。 孫策死後,孫權先後派周瑜、陸遜等名將在此屯兵,以穩定鼎立局麵。然而,孫氏興邦於此,卻也失國於此。 公元280年,司馬炎派大軍進攻牛渚,吳主孫皓命丞相張悌、丹陽太守沈瑩領三萬精兵迎戰。在戰前會議上,沈瑩提出應當扼守采石,以逸待勞,張悌卻硬要渡江作戰。結果,吳軍渡江後全軍覆沒,晉軍則乘勝東下,直逼建業(南京),滅亡了東吳。 因采石之戰得天下又失天下的,不唯三國時的東吳。南北朝時,南朝陳代江山也是得之於采石,又失之於采石。 公元557年10月,梁敬帝被迫禪位於陳霸先。在此以前,陳霸先早就有代梁為陳的想法,曾派部將周鐵虎在采石磯上遊的東、西梁山立柵,以防江州駐軍的襲擊。陳霸先在這裡製約不聽他指揮的各地兵馬,並重創前來進犯的北齊軍,經過幾次大的較量,羽毛漸豐,終於取代了梁朝。 但陳代江山也是很短暫的,隻有三十多年便被隋文帝楊堅所滅。公元589年冬,隋朝大將韓擒虎自歷陽夜渡長江,淩晨占領采石。 然後,隋軍對陳實施南北夾擊,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攻入建康(南京),俘獲了陳後主陳叔寶。 陳遊曾說:“古來江南有事,從采石渡者十之九,從京口(鎮江)渡者十之一。”北宋統一江南時的路線,也是經由采石。 據《宋史》記載,當時有個名叫樊若水的南唐縣令,因鬱鬱不得誌,遂謀北歸於宋。他常去采石磯偽裝釣魚,深夜乘小船在驚濤駭浪中來回往返數十次,用細繩精心測量江麵寬窄淺深,然後將測得的數據帶到汴京, 作為投靠宋太祖的見麵禮。宋太祖於是派他監造艦船,並充當向導討伐南唐。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軍沿江而下,迅速將艦船開至采石磯江麵。 隻用了三天時間,宋軍就架起了一座堅固的浮梁,全部人馬如履平地般通過。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宋軍占領采石後,立即揮師金陵(南京),直搗南唐的都城。 公元1161年冬,宋與金又在此進行了一場惡戰,其規模為采石磯戰爭史上所罕見。金國皇帝完顏亮驅使六十萬大軍兵臨采石,企圖一舉滅亡南宋。 南宋都統製王權貪生怕死,金兵未到,即棄城逃跑。奉命前來犒師的中書舍人虞允文麵對“兩淮皆陷”的險惡形勢,立即整頓隊伍,召集將領商討抗金方略。 有人勸他說:“皇上是命你犒師來的,並未讓你督戰,形勢如此不利,打敗了你怎麼負得起責任?”虞允文大義凜然地說:“在國家存亡的危急關頭,我怎能隻考慮個人得失,不顧國家的根本利害呢?”在場官兵深受感動,也決心以死報國。 虞允文隨即調兵遣將,並將采石附近的漁民組織起來,乘金兵渡江時發起猛烈攻擊,直殺得金兵丟盔卸甲,紛紛沉屍江中。 戰後,駐守鎮江的老將劉錡在病榻上緊握住虞允文的手,感動地說:“想不到朝廷養兵三十年,大功反而出自你這樣一個書生之手,真叫我們武將羞死!”這一仗捍衛了南宋政權,是戰史上一次以少勝多的大捷。 這麼多的歷史證明采石磯的重要,大軍想過江,非采石磯沒有別的地方。 未雨綢繆,周林想著借著機會,先親身體會一下,雖然不是武將,更不是水師將領,難免有些走馬觀花。 下午,回到礦場,看謝家鐵礦是不是礦洞打的有問題,偏了,或者沒有找到主礦脈。無意中和礦工閑聊中聽到一個名字“紅石坡!”
第45章采石磯(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