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沅間無事質固河,由史以來古殊多(1 / 1)

同生太平天 離陽殘血 3283 字 2024-03-17

固河城亂了,而且亂的不止一座城池   “涪陵諸縣皆亂,而蜂蛹連周,猶如疫疾,延漫城塗”,這是通州長吏的原話。   劉長青聽高通說涪陵郡因為征役過重,全境大半城池都出現了大規模民亂,不過幾天就被官府給勉強鎮壓下去了。   據高通所說,服兵役其實還不算最要命的,真正要緊的反而是連日不休的民役,在各路官吏的攤派下,他們所承擔的徭役遠遠大於開國初年盛洪光太祖定下的稅役,徭民一旦沒了活路,就選擇與官府進行對抗。   所以現在劉長青一眾實際的的戍期時限恐怕要改上一改了,顫蘇郡肯定是去不了了,當初下令戍期的相關官員受到牽連,據說就連涪陵郡太守的嫡子林符汎也被奪職待命。   原本劉長青也不知道這事,但沒辦法,誰讓這件事情鬧得太大,州郡官吏根本壓不住,周圍諸州都傳遍了,朝廷差點都要讓呼延都章過來平叛。   劉長青確實越發看不懂,畢竟他很多掌握的東西都是參考前世在義務教育所學的歷史知識,像這樣的情況劉長青在封建歷史上真的沒有想到有什麼先例,很難有什麼參照。   怪不得全恒縣征發上千的役兵都是懶懶散散,不肯出發,原來出處在這兒啊,感情高通一眾人早就知道了實情,劉長青暗自嘀咕道。   可高通是怎麼提早知道這些事情的,莫非和那邊也有關係?   說實話,劉長青都有些同情這些州府官吏了,關鍵時候雖然被朝廷好好伺候養著,可一旦發生民變,就隻能依靠世家大族和朝廷大軍鎮壓,一旦無人支撐,也隻能遭人屠戮。   原本劉長青以為自己能消停幾天的,這些天,劉長青從來都沒有做過什麼特別的事,也不會下去和兵士們交流,都是該吃吃,該喝喝睡睡,偶爾看看書。   沒辦法,高通和楊雨肅一個比一個精明,和他們耍心眼就是大燈籠找茅坑——找死。   信不信劉長青但凡做出什麼拉攏人心的事,或者到處打探情報,高通馬上就能知曉,毫不猶豫當場就會殺了自己,劉長青不會做出這麼不明智的事情。   馬上又就要啟程了,聽高通說,這次是去臺和鎮輔助平亂,由於路程不遠,期限定為十天。   劉長青心想,來回顛簸確實容易讓人心生煩躁,但確實沒有辦法,自己的命,還一直攥在別人的手心裡,隻能走一步看一步。   其實自己和孤身入敵營被軟禁的人沒有什麼本質區別呢,就是夥食待遇上好了一些,身家性命一直得不到保障。   不知道固河城到底情況如何了,趙黃功那邊又是什麼情況。   劉長青確實在某方麵對朝廷局勢過於樂觀,或者是說在役樓裡待久了,他接觸到的消息也十分有限。   固河城乃至天下各州郡賦稅沉重早已存在數十年,期間民亂時有發生,官府衙兵在尋常大多時候可以鎮壓民變,但也隻是堪堪維持局麵。   經過近百年的腐蝕,府兵實際已經瓦解,早就不堪一擊,能夠勉強維持狀態主要靠的是滄河水運調度天下鹽糧。   其中維穩的關鍵不在於官衙府兵有多麼精銳,而在於官威猶在,準確來說,是朝廷威信猶在,地方官府和世家豪族為了保住自身利益可以相對平和地共同治理州郡。   但滄河水一泄,千裡災洪,數百萬人淪為流民,先前韓元峰叛亂,導致靈州大半郡縣盡數收於其手,天下動蕩,其中帶來的最大變化的還是天下人心上的變移。   隴西勛貴剛剛接手朝政,正與關南世家鬥得正酣,無力顧轄其他,隻能依靠當地豪強自行募軍平叛。   到時候,朝廷想要重新把權利從滄北四州豪強手中收回肯定是難上加難,無論朝廷最後是否成功平叛,其對天下的掌控力一定是大大降低。   古人常言,維名與器不可假與人。   朝廷為解燃眉之急下放了兵權,就等於是自斷一臂,如今朝局動蕩,人心惶惶,幾乎所有的矛盾集中爆發,明眼人都能看的出來,天下大亂的序幕就要來臨。   這不是個人意誌所能決定的,是大勢使然,縱然隴西勛貴和關南世家言和,也無濟於事,隻不過是延緩了時間罷了。   大盛朝廷吏治腐敗,軍備廢弛,外患頻頻,由來已久,更何況大盛已經傳了近三百年,還能再延續下去嗎,天下世家都對此抱有巨大的懷疑態度。   世家大族自上而下皆傳讀《五國十六朝論》,自宕,碩二朝傳世皆四百餘載,其餘諸朝代傳世都做多僅僅兩百餘載。   大盛王朝傳世近三百載,在歷朝歷代中已然極為長壽,但說不準明朝就要亡掉了,在這種詭異的時局下,誰會去做吃力不討好的活,都想要各自保存實力,為子孫後代留條後路,以待天時。   劉長青從當初在固河城和趙黃功服役時遭到亂軍沖擊就看出來,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府兵的無能,役兵怨氣重重,官吏的腐敗墮落,以致城防迅速崩解,都說明大盛王朝已經在地方上失去了天下民心。   其實也並不稀奇,古人雲,氏兵消解千年城,在堅固的城池,失去了人心,都會變得軟弱不堪,各路牛鬼蛇神都會接相湧現出來。   就拿客帾府之亂來說,堂堂近千名府兵,遇到幾乎同等數量的八元會幫會兵,竟然不戰自潰,僅僅三日,一座偌大的郡城淪陷於其手。   這番鬧劇,就連遠在都城的士子都作詩嘲笑道,“平日衣冠居高堂,兩耳不聞窗外事,萬民憂樂付做紙,逢其相亂荒唐躥”。   說到八元會,其由來亦是久遠。   八元會乃是前朝綿延數百年的大幫會,適逢袞末天下大亂,幫主佘參桐遂以“許助萬民,天下泰吉”為幫教口號聚集幫眾,號為造反謀事,圖持況右,以免苦責。   乾史有言,“八元齊會,天下周蕩”,八元者,其實分四門八會,曰青龍,諸白蛟,青巖,曰白虎,諸暨蟲,黃錦,曰朱雀,諸紅衫,火鍀,曰玄武,諸鐔穌,蛇閣。   因其教義甚蠱惑人心,遂迅速蔓延,其勢力發展至極盛時,曾擁幫軍數十萬,號為八元軍,席卷北路,一度攻破中都,逼得袞末煬周皇帝攜一眾權貴出逃津南。   後與行真軍幾番大戰,佘參桐兵慘敗於窟牢關下,又連逢乾太祖一統關中,八元軍被迫轉戰南北,終被暉申將軍曹張極剿滅於湯機山,經後世歷代朝廷打壓,幾乎絕跡。   如今,天下尤亂,八元亦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