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公主對崔昊呈報的軍備改革計劃比較贊賞,其中有一些公主已經在做了,比如抽調西軍精銳進行整訓。 公主將崔昊的計劃會同戶部主要堂官進行討論,戶部的各位大人被這項宏大的計劃嚇到了。兩位侍郎和五位主事連連哭喊戶部沒錢,紛紛請求公主削減軍費。 安寧公主拿出陛下禦批的奏章說道,陛下已經批準了本宮的請求,你們趕緊按照旨意辦理。戶部左侍郎裴大人說道,公主,您也是熟悉政務的,戶部哪有錢啊,您這六百萬兩銀子我們上哪去給您找去。公主協助陛下處理過戶部事務,知道如今財政困難沒有太多存銀。 公主說道,裴大人,你直言就是,能給四大衛這邊劃撥多少軍費。裴大人伸出一根手指說道,殿下,我等無能隻能給您湊這個數。安寧公主頓時火冒三丈說道,一百萬兩銀子夠做什麼,你自己看看奏章。 裴侍郎拿過陛下朱批的奏章,上麵赫然寫著六百萬兩。老裴一看之下差點暈倒。裴侍郎心中暗怪陛下太靡費了說道,六百萬,我等上哪裡去找這麼多銀子啊。 安寧公主說道,這樣吧,我體諒你們的難處,本宮隻要五百萬兩銀子,幫你們節省一百兩。裴大人搖頭嘆息隻是說沒錢。公主說道,四百萬兩。裴大人仍然搖頭。公主說道,我的底線是三百萬兩銀子,你要是不同意,我可就要讓禦史清查戶部賬目了。 裴侍郎聽到要查賬,身子差點歪倒。公主說道,你可要想好了,別惹火了我。裴侍郎想了半天,最後咬緊牙關說道,我給了。公主非常滿意,離開了戶部。 整個計劃由原來的開支六百萬兩白銀降為三百萬兩,主要用途是更新四大衛現有鎧甲兵器,抽調河西、朔方、隴右、河東軍的部分精銳進行集訓,改革現有騎兵配置減少重裝騎兵和無甲騎兵數量增加精銳騎兵等等。 此時,有一種新式冶煉技藝從西域波斯傳入大唐,是安西都護高仙芝將軍派人送達兵部的。這種冶煉技術是將鐵礦精煉後再進行十餘道復雜的退火和淬火工序,最後進行燒藍處理。經過這種方法冶煉出來的精鋼質地堅硬韌性甚佳,且自身可以防腐。 安寧公主和楊瀟觀看了安西都護府派來的工匠演示,楊瀟將新式鎧甲和以前唐軍配備的明光鎧甲進行比較,發現新式甲胄質地更加精良。楊瀟伸出手指著力一彈,感覺暗藍色的甲片甚為堅固,拎在手裡頗為輕便。如果能夠減輕甲胄的重量,對騎兵來說是個極大的加強。 安寧公主對新式甲胄非常滿意,隻是公主覺得這種冶煉技術實在太過復雜,短時間內難以大量生產。西域來的工匠們表示波斯人的冶煉技藝更加簡單,隻是他們不願意將這種技術外傳。安西軍派出大批商人前往波斯購買這種技術,波斯人甚是狡猾隻是賣出部分工序。高仙芝將軍招募能工巧匠補齊了剩餘的工序,但是終究不得全部精髓,是以工序繁雜。 安寧公主詳細考察了軍械監、工部、兵部的工匠水平,評估了數量產能。最終公主決定向皇帝申請全力製作這種甲胄。如此一來又要增加軍費。 禦前會議上,左相魏秉反對再次加大軍費開支,安寧公主作為主管兵部的右相和魏秉全力相爭。魏秉說道,自五年之前開始軍費已經連年增加,今年又新增了三百萬兩,如今還要更新軍備?還要再增加多少開支? 公主說道,這些軍費都是為了和突厥決戰用的,這是一場最為關鍵的戰爭,為了勝利可以不惜任何代價。魏秉則勸道,我軍的鎧甲兵器已經遠勝突厥人,為什麼還要再耗費巨額銀兩更新軍備,有這個必要嗎。 安寧公主轉頭看向楊瀟說道,讓楊瀟將軍自己說吧。楊瀟聽到公主讓自己解釋,趕忙上前兩步說道,啟稟陛下、魏大人,我軍確實在軍械上對突厥人有些優勢,但是這種新式冶煉技術是來自西域波斯。這項技術問世已經有數年時間了,我們無法保證突厥人有沒有獲得這項技術。如果突厥人舉全國之力為他們的虎師配備這種鎧甲,我軍會大大落於下風。要是這樣的話就麻煩了。 皇帝聽到楊瀟的解釋點了點頭,認為有道理。 戶部右侍郎李大人說道,戶部開支太大了,黃河大堤要修繕,大運河要清淤,這些都需要大筆銀兩。如果再增加大筆軍費,恐怕一時之間拿不出這麼多錢。 陛下問道,完成更新軍備需要增加多少銀子。安寧公主答道,回陛下,新式甲胄產量有限,今年隻需要增加一百萬兩銀子。陛下不置可否,看向楊國忠。楊國忠見到皇帝看向自己,立刻明白陛下傾向支持安寧公主,隻是在等自己的態度。 楊國忠趕忙說道,戶部這邊確實無法再擠出一點銀子,先前已經為兵部增加了三百萬的開支,戶部已經是盡了全力。這樣吧,工部這邊江南漕運的銀子還有一部分結餘,如果兵部這邊急用,就將這筆錢劃給兵部吧。 皇帝聞言非常滿意說道,如今一切開支都要以對突厥作戰為重,國忠你做的很好,就這樣辦吧。眾位官員一同點頭稱是,禦前會議到此結束。 安寧公主和楊國忠、楊瀟一同離開皇宮。公主對楊國忠說道,多謝了,沒想到最後這筆銀子是工部擠出來的。楊國忠說道,這沒什麼,陛下不是說了嘛一切以突厥戰事為重,更何況我等關係親厚,沒有外人。楊瀟也是向楊國忠連連致謝,三人一同出宮。 安寧公主親自主持對突厥戰爭準備工作,楊瀟負責具體乾活。首先在河西、隴右、朔方、河東等鎮衛中抽調精銳騎兵兩萬,集中到四大衛駐地,與四大衛合營訓練。其次軍械監、兵部、工部和民間征召的工匠一萬餘人全力製作新式甲胄,盡力為大軍配備新甲。最後改革軍種配置,將重裝騎兵和輕裝騎兵建製直接取消,改為統一配備中等甲胄的精銳陌刀騎兵。 經過十個多月的整訓和革新軍備,西軍聯軍騎兵準備充分,隻待與突厥開戰。 東軍這邊,由於安寧公主將絕大部分軍費都傾斜到四大衛,東軍獲得的軍費甚少。安祿山心裡明白公主偏袒楊瀟,不過安祿山與公主沒什麼交情,他也不怎麼嫉妒。安祿山將麾下騎兵進行整訓篩選,同時上報兵部要求抽調東軍其他鎮衛的精銳集訓,安寧公主同意了。 又過了一個月,楊瀟接連上書強烈要求對突厥開戰。安寧公主見到大軍準備完畢,進宮麵見皇帝陛下。安寧公主請求對突厥開戰,皇帝同意向突厥遞交宣戰國書。 突厥自高宗朝始勢力逐年下降,待到中宗時期到達了穀底。但是隨著武周時期朝政混亂,不少百姓逃亡突厥,突厥人口數量有所恢復。 李隆基即位後二十多年間,大唐氣候溫暖糧食產量增加,相應的人口也大量增加。突厥也在這種溫暖的氣候中大為受益。由於水草豐美,突厥在二十年間人口幾乎翻了兩番,實力大為增長。突厥精銳虎師由中宗時期的不足兩萬人逐年增加,到現在已經超過了五萬,輔助的鷹師也有六七萬人。突厥是大唐北方最大的威脅,兩國終究避免不了一場大戰。 大唐開元二十六年八月初六,唐軍分為兩路北上征討突厥。東路由安祿山為主將率領東軍聯軍騎兵五萬自雲中出發,西路由楊瀟為主將率領西軍聯軍騎兵五萬自丹陽衛出發,安祿山和楊瀟互不統屬均為主帥。 西軍這五萬騎兵是各鎮抽調的精銳兩萬和四大衛主力三萬組成,由於新式的黑藍甲胄工藝復雜生產困難,所以十多個月的時間也隻為大軍配備了五千多具。不過唐軍軍備精良,剩餘的四萬五千全部裝備了明光甲,是真正的五萬鐵騎,可謂全軍皆精銳。 東軍這邊沒這麼奢侈,安祿山沒有拿到太多軍費,無法為大軍更新軍備。更加麻煩的是東軍除範陽和盧龍之外其他邊鎮難以為安祿山抽出精銳,安祿山四處請求也無法調出五萬精銳騎兵,比如河東鎮直接被安寧公主強製調了精銳去了西軍。安祿山徒呼奈何,他猶豫多時,決定隻帶三萬精銳騎兵出征,步兵和老弱騎兵留守。 安祿山這樣做也是無奈之舉,如果強行帶訓練不足的騎兵出征反而會添亂,況且糧草供應也是個大問題。楊瀟那邊的糧草,楊國忠會全力保障。而安祿山和楊國忠一向不和,安祿山當然知道楊國忠不會管自己這一路,隻求這位宰相不給自己搗亂就可以了。 根據兵部的作戰計劃,西軍和東軍都遵守緩進急戰的原則慢慢進軍。 突厥伊爾敦可汗今年已經六十多歲了,他並不想與大唐開戰,而且他常常約束突厥各部落不要南下劫掠大唐。多年來突厥風調雨順沒有遭受過大雪災,牧民們難得過上好日子。隻是大唐數年間攻滅了奚國和同羅,伊爾敦可汗明白突厥和大唐最終不免一場決戰。如果大唐敗了,長城南北就是突厥的牧場,如果突厥敗了,大草原將再無突厥男兒的立身之地。 不過,比起大唐的威脅伊爾敦可汗還有更加頭疼的問題。老可汗今年六十多歲了,但是王後卻隻有三十歲。可汗生育了十多個兒子,但是嫡出的兒子隻有兩個。長子莫啜羅是前任王後所生,天生神武精於騎射,深得突厥貴族們愛戴。而且莫啜羅王子是突厥中少有的文化人,精通漢語、回紇語和契丹語,是十足的文武全才。小王子杜度不足二十歲,也生的非常聰明,雖然比之大哥莫啜羅頗為不如,但是他深得老可汗喜愛。 和許多帝王一樣,伊爾敦可汗同樣為繼承人的問題發愁。老汗王一直非常喜歡自己的大兒子,認為長子莫啜羅是突厥少見的文武全才,一定能帶領突厥走向復興。但是,自從十多年前娶了新王後,伊爾敦可汗就對新後極為寵愛,恨不得將天上的月亮為她摘下。小王子出生後,伊爾敦可汗愛屋及烏更加喜愛這個小兒子,開始疏遠長子莫啜羅。 除了可汗和王後,突厥國中職權最重的兩人是國師忽爾忽失和大將軍阿史那棘連。阿史那將軍一直勸說可汗不要廢長立幼,以免導致主少國疑。忽爾忽失國師和王後關係親近,全力支持小王子,一有機會便在老可汗麵前說莫啜羅王子的壞話。 唐軍大軍壓境,突厥伊爾敦可汗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棘連將軍首先發言,指著羊皮地圖說道,請可汗和眾位觀看,這是唐軍的進軍路線和兵力配備。根據我們的情報,他們分為東西兩路進軍,西軍比東軍強悍的多。聽說西軍的主將名叫楊瀟,是當朝貴妃的弟弟,所以他們的皇帝為大軍配備了最好的裝備和兵員。西軍數量多達五萬,全軍皆是精兵,整體實力高於我們的虎師。 東路是那個粟特蠻子安祿山率領的東軍騎兵。根據我們以前的經驗,東軍除範陽衛外武備鬆懈訓練不足,實力比西軍要弱很多。因此,我建議將虎師和鷹師的主力集中突襲東軍,以虎師的力量再加上鷹師配合殲滅這支東軍沒有問題。 虎師將軍們連連點頭,紛紛贊同棘連大將軍的意見。大王子莫啜羅贊賞地說道,真是一個完美的計劃,如果成功那唐軍就被斬斷了一隻翅膀。老可汗也是連連點頭,認為這個計劃很好。 國師忽爾忽失說道,我們的王城怎麼辦,難道不留兵力防守了嗎。不待棘連將軍說話,莫啜羅王子說道,我們要集中力量握成一個拳頭打倒敵人,王城可以放棄,隻要將貴族和民眾撤到後方即可。阿史那棘連將軍贊賞地看著大王子說道,莫啜羅王子說的極是。 忽爾忽失國師輕蔑地說道,你們說的輕巧,王城這麼多貴族和民眾,還有四方來的商人,我們連打都不打直接放棄,你讓各國商人怎麼看待我大突厥。聽到國師這樣說,伊爾敦可汗頓時麵色發愁說道,國師說的也不無道理。 棘連將軍解釋道,西軍實力確實非常強大,我們應該先避免同他們正麵交戰。我們先去東方消滅安祿山,再回過頭來慢慢拖垮這支強大的西軍。我相信隻要我們牽製西軍兩個月,到了冬天,勝利一定是屬於我們突厥的。大王子沒有說話,但是點了點頭表示贊同。 伊爾敦可汗頓時沒有了主意。老汗王上了年紀,精力不繼,這時有些困乏。伊爾敦可汗揮了揮手示意將軍們先退下。待到他們走後,可汗詢問王後的意見。王後對戰爭一竅不通,她和國師關係很好,所以就說國師的話有道理。伊爾敦可汗聽到王後贊同國師的意見,便也傾向國師。 第二天,大帳中再次議事。伊爾敦可汗傾向國師的意見,要求將軍們再製定一個作戰計劃。莫啜羅王子心中萬分焦急,想要據理力爭。大將軍棘連性情沉穩拉住了大王子,示意王子不要沖撞自己的父親,以免徹底失去繼承王位的可能。 大將軍棘連代替大王子向可汗解釋說道,可汗,我國和大唐國力相差懸殊,要想取得戰爭勝利,必須集中力量一個一個去打。如果您堅持不肯放棄王城,那麼我們必須要留下大量兵力防守,這樣的話就會嚴重削弱攻擊東軍的力量,這不符合戰爭的法則啊。大王子心中萬分著急,顧不得什麼繼承王位,亦是連連向可汗勸告。 伊爾敦可汗已經不復年輕時的英明神武,不管棘連將軍和大王子如何勸說,老可汗都不予以采納。最後,棘連將軍迫於無奈留下了兩萬虎師和全部的七萬鷹師防守王城。 大王子眼見一個完美的作戰計劃被自己父親搞成這樣,心中充滿不甘。在挑選兵馬時大王子盡力挑選精銳前往東方,把老弱都留在王城。大將軍阿史那棘連贊同王子的做法,全力配合。大王子和棘連將軍秘密商議,為了突厥必須要多帶一些兵力前往東方。最終留守王城的實際兵力是一萬虎師和全部鷹師。 楊瀟自丹陽衛出發後,秉持緩進急戰法則,大軍行軍謹慎。楊瀟派出五千哨探騎兵遠出百裡探查。他知道這次作戰決定兩國命運,不得不非常謹慎。 東軍這邊,安祿山率領三萬多騎行軍很快。由於突厥主力都在西方,東邊沒什麼危險。安祿山十日之後到達突厥中部的一處巨大山地,此地名為野狼穀。崔乾佑建議大軍在此地駐紮休整,同時派遣通信騎兵回後方催要糧草。尹子奇建議道,我們應該派出一隊通信騎兵去西方與楊瀟那邊取得聯係,兩軍雖然相隔千裡通信困難,但是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去做的。安祿山對崔乾佑和尹子奇非常倚重,全部同意。 隨著進軍的深入,西軍前哨開始不斷遇到突厥騎兵。楊瀟吸取了奚國之戰的教訓沒有離開大軍,而是命令諸將各自率軍迎戰突厥小股部隊。 十日之間,唐軍和突厥騎兵交鋒三十餘次,雙方互有傷亡。 到了十一日這天,中軍大帳中,楊瀟召集眾位將軍們商議軍情。聽完所有的戰況匯報後,崔昊率先發言說道,大將軍我總有一種不好的預感,這些天以來我老是覺得哪裡不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 楊瀟還真有這種感覺說道,我也有一些這種感覺,但是又說不出哪裡不對。眾位將軍有些迷茫,或是搖頭,或是看向楊瀟不明所以。 崔昊說道,今天聽到這些日子以來的戰況匯報,我有了些眉目。你們不覺得突厥人打的很亂嗎,似乎一點章法也沒有。楊瀟聞言恍然大悟,確實是這樣。 楊瀟點點頭說道很好,你繼續說。崔昊說道,我可是一直聽說突厥大將軍阿史那棘連極善用兵,突厥虎師也是名滿天下,但是眾位將軍看看我們的對手這十天以來的表現,是不是太名不副實了。 大家都互相看看,陸續說道,確實是這樣。劉知言說道,不錯,崔將軍說的對,突厥軍隊的表現確實和虎師的威名不相符。 崔昊看向楊瀟問道,大將軍,如果你是阿史那棘連的話,你會怎麼對付唐軍。楊瀟聽到崔昊這樣問,眉頭皺起,沒有說話。 崔昊繼續問道,設身處地的話,你會製定一個什麼樣的作戰計劃來迎戰唐軍呢。 楊瀟站起身來,一邊走一邊思考。劉知言舉手示意大家不要出聲。大帳內一片安靜。 楊瀟沉思一會,忽然麵色大變,但是很快自言自語地說道,不會,不會。接著他走到懸掛的地圖麵前,盯著地圖思考起來,大約過了兩刻時間楊瀟回到位子上坐下。 崔昊問道,大將軍想必已經得到了答案吧。楊瀟點點頭說道,如果我是阿史那棘連,我隻能製定出一個作戰計劃。那就是集中虎師和鷹師全部主力秘密前往東方,用絕對優勢的力量殲滅東軍。目標達成後,全軍回師和西軍慢慢周旋,爭取時間等待冬天的到來。隻要大雪落地,虎師就可以全力進攻了。 多數將軍都不是第一次出征,他們相互看了一眼,有的神情驚訝,有的點頭表示同意。崔昊說道,完全贊同,如果我是阿史那棘連我也會這麼做的。 劉知言說道,雖然有道理,但是我們對麵也確實有很多虎師和鷹師啊。崔昊斬釘截鐵地說道,疑兵之計,我敢斷言虎師主力絕對不在這裡。楊瀟點頭說道,是這樣。 王顯說道,這個確實是一個非常大膽的計劃,如果真的成功將是一個完美的作戰計劃。王顯沉默了片刻繼續說道,即便是這樣,我軍又當如何?王顯既說出了自己的疑問,同時也說出了大部分將軍的心聲。 崔昊果斷地說道,全軍立刻出發趕往東方,必須在東軍死光之前找到虎師。楊瀟心中大為興奮,對崔昊的建議非常滿意,麵帶笑容點了點頭。 劉知言表示反對說道,這太冒險了,我們現在無法斷定虎師主力在東方。退一步講,即使虎師真的不在這裡,我們也不應該擅自改變作戰計劃。我們應該先攻取突厥王城,這才是穩妥之計。 王顯說道,劉將軍說的有道理,我等應該慎重行事。 崔昊本想再說話,但是忽然閉口不言,隻是看向楊瀟。崔昊的意思很明顯,自己隻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參軍,不好強硬反對劉知言和王顯。 楊瀟見到崔昊剛要說話又閉口不言,隻是看著自己。楊瀟當即會意說道,有話盡可直說,大家都是生死弟兄,不必有何顧慮。 崔昊沖楊瀟一點頭,看向劉知言說道,不,我們既然已經猜出虎師主力不在此地,那就應該立刻動身前往東方。戰爭的法則是殲滅敵軍主力為第一要務,其他的像城池、土地、財富都是錦上添花罷了不是根本。楊瀟點點頭,同意崔昊的意見。劉知言緊皺眉頭,沒有說話。 此時,眾人的觀點分為兩派。崔昊、楊瀟為堅定的激進派,劉知言、王顯為堅定的穩妥派。 楊瀟說道,大家都說一下,有誰同意崔昊的意見,有誰同意軍師將軍劉知言的意見。 眾人相互看看。一陣猶豫過後,大家陸續舉手表態,贊成崔昊的人占據多數。 其實許多將軍更偏向劉知言這邊,畢竟戰爭不是兒戲更不是賭博,崔昊的意見太過激進。但是,楊瀟明顯更贊成崔昊的意見,很多將軍察言觀色知道了楊瀟的意思,紛紛倒向崔昊這邊。 劉知言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想要出聲反駁,忽然看到王顯。劉知言知道王顯和楊瀟關係親厚,於是他用眼神示意王顯說話。王顯立刻明白了劉知言的用意,當即站了出來。 王顯說道,大將軍,你我都明白,大帳之中絕大多數將軍都是支持軍師將軍的意見,隻是大家礙於你支持崔昊,所以轉而支持了你。你不要意氣用事,還是穩妥一些得好。 楊瀟知道王顯說的是對的,不過他仍然贊同崔昊的意見。楊瀟說道,姐夫,我當然明白,不過我認為虎師主力確實不在這裡,這一點你不否認吧。王顯說道,我也認為多半是這樣,但是這並不排除是敵人的詭計。戰場上局勢風雲變幻,實在難以預測。 楊瀟說道,以突厥人的情報不可能不知道,此次出征西軍的實力遠遠超過東軍。如果突厥人不抓住戰機殲滅東軍,那阿史那棘連絕對不會甘心。現在的情況是,不知道為什麼突厥人沒有集中全部兵力去圍殲東軍。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但是我相信,虎師主力一定在東邊,並且很有可能因為突厥人沒有集中全部兵力,短時間內吃不掉東軍。我們要是放過這個機會,我絕對不會甘心。 劉知言和王顯聽到楊瀟這樣說,心中也有些動搖。 崔昊連連點頭說道,大將軍說的極是,換做任何一個主將都不會甘心的。 大帳之中一陣沉默。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王顯說道,我還是不同意這樣做,舍棄近在咫尺的王城不要,去東方找尋突厥主力,這實在太不劃算了。 劉知言也不同意,但是他有些猶豫,不想這樣強硬地反對楊瀟。躊躇半天,劉知言還是下定決心說道,我也不同意,這太冒險了。大家都不再說話,一齊看向楊瀟。 楊瀟倒是沒有再過多考慮。他點了點頭冷酷地說道,我是四大衛大將軍,是這次出征的三軍主將,陛下授予我代天巡狩便宜行事的權力,最終的決定權在我這裡。 說罷,楊瀟站起身來高聲喝道,我命令。大帳之內所有的將軍都立即站起身來。 楊瀟下令,立刻清點裝備和糧草,全軍隻帶十天糧食,立即揮師向東。就這麼定了,任何人都不準再有異議。眾位將軍高聲答道,是。 王顯本想再勸,劉知言連忙止住了他,王顯不再多言。劉知言問道,大將軍,剩餘的輜重糧草怎麼辦。楊瀟斬釘截鐵地說道,全部燒掉。接著楊瀟命令,崔昊聽令。崔昊趕忙說道,在。楊瀟說道,你和我一起率領一萬五千精銳先行。崔昊立刻點頭稱是。楊瀟又命令劉知言為主將王顯為副將,代替自己掌管剩餘的三萬五千大軍。劉知言和王顯齊聲領命。 西軍聯軍全速向東方趕來。由於大軍都是裝備中等甲胄的精銳陌刀騎兵,行軍速度統一,基本沒有騎兵掉隊。 大軍晝夜不停地向東行軍,一天過後,楊瀟遇到了東軍傳信的騎兵。通信騎兵拜見楊瀟,向楊瀟詳細匯報了東軍的情況。楊瀟詢問是否遇到突厥虎師的主力,通訊士兵答道,我等出發之時沒有發現虎師蹤跡。 楊瀟不再多問,讓這些通信騎兵帶路,全軍晝夜不停趕往野狼穀。 經過二十天的行軍,西軍聯軍趕到了野狼穀西山頭。此地距離野狼穀北口尚有三十餘裡,楊瀟聽到東方似乎有人喊馬嘶的聲音。楊瀟問道,你們可聽見有輕微地喊殺聲。身後眾人都是一陣搖頭。楊瀟命令停止行軍,自己縱馬向前仔細傾聽,不錯,確實有刀劍相交和人喊馬嘶的聲音。 楊瀟立即下令,全軍做好準備,整理兵器和鎧甲,前方正在進行交戰。眾軍頓時精神大陣,紛紛開始做著各種準備。楊瀟吩咐道,崔昊聽令,我命令你接替我指揮全軍。崔昊大為吃驚說道,大將軍,這,使不得吧。楊瀟說道,不必多言,你已經了解清楚野狼穀的地形了罷。行軍時,東軍通信騎兵已經向楊瀟和崔昊詳細描述了野狼穀的地形。崔昊答道,是的,我知道。楊瀟說道,那就好,你立刻接替我指揮全軍,不得有誤。崔昊立即應道,是。 崔昊開始不斷下達軍令,朱乾率領五千騎兵趕往野狼穀南麵堵塞南麵出口,李繼業率領三軍團五千騎兵前往北方二十裡埋伏,劉知言和王顯率領一萬騎兵立即前往野狼穀北口迎戰突厥人。楊瀟和代王李豫帶領剩餘三萬騎兵在後策應。楊瀟立即下令,快,全軍按照軍令立即出發,不得有誤。 眾將領命出發。待劉知言和王顯出發後,楊瀟立即率領三萬騎兵跟上。大軍風馳電掣,不到一個時辰,來到野狼穀北口。楊瀟抬眼望去,隻見突厥虎師漫山遍野,北穀口已經被突厥人占領。劉知言和王顯正率軍和虎師接戰。 楊瀟說道,我們也參戰吧。崔昊說道,大軍先在這裡等待,我們去山上查看整個戰場的情況。楊瀟點頭表示贊同。 楊瀟飛身下馬,崔昊下馬。楊瀟說道,我帶你上去吧。崔昊說道,有勞大將軍。楊瀟單臂拎起崔昊,飛身躍上山去,幾個閃身過後兩人來到山頂。 崔昊喘息幾下,仔細觀看整個戰場。謔,突厥人已經將野狼穀全部堵死,東軍丟掉了大半個山穀,被壓縮到了南邊一隅之地。崔昊看的心驚肉跳,用袖口擦拭額頭上的汗水。崔昊細細查看了整個戰場,最後向楊瀟點了點頭。楊瀟夾起崔昊飛身下崖,不多時兩人落地。 崔昊立即說道,東軍快要不行了,我們先分兵兩路驅逐山穀周邊的虎師散兵。楊瀟下令,張鳳、王坎出列。兩位將軍齊聲稱是。楊瀟命兩人各帶兩千騎兵驅逐野狼穀周邊的突厥散兵。 崔昊說道,有一件事必須大將軍你親自出馬,打開野狼穀北口,你成功後不要歇息,立即強攻山穀中央那塊高地。我在後邊支援你。楊瀟下令,五千黑藍甲胄騎兵跟我出戰,剩餘將士聽從崔昊將軍指揮。眾人齊聲稱是。 楊瀟飛身上馬率領五千精銳直奔北口而來。此時王顯和劉知言連續進攻北口不克,正在重新集結兵馬。楊瀟令二人讓開,劉知言和王顯當即吩咐本部人馬退開。 楊瀟仔細觀察,發現北穀口已經被加固成比較堅固的工事。楊瀟當機立斷下令,五千騎兵全部下馬步戰。眾人立即全部下馬列陣。 楊瀟下令,前進。五千精兵分為十排向前推進。突厥人的箭矢如雨點般射來,唐軍黑藍甲胄質地精良沒有被箭矢射穿。很快,眾軍抵達營門前。楊瀟大喝一聲當先殺入敵營,眾軍陸續跟進。 楊瀟率領的五千人是西軍中選拔出來的最強精銳,突厥人不能抵擋。一番大戰過後,突厥守軍被斬首過萬,剩餘逃進野狼穀。北口被完全占領。 楊瀟命令立刻清理鹿角讓騎兵沖進來,眾人一起動手很快清理出一條大道。 崔昊看到通道出現,立即下令全軍騎兵進入野狼穀。很快三萬騎兵魚貫而入。崔昊見到騎兵全部殺入野狼穀,知道大局已定,整個人鬆弛下來。 楊瀟根據崔昊的安排,進攻中央高地。突厥人知道高地極其重要,拚死防守。兩軍反復爭奪,均是死傷極多。 在傷亡五千人後,唐軍終於將高地拿下,突厥人再也沒有力量反擊。楊瀟拿下中央高地,知道大局已定。此時突厥人四散奔逃,西軍騎兵往來沖殺圍剿。 東軍諸將見到西軍趕來都是極為驚訝,但是馬上配合西軍反攻。半天時間,野狼穀內的突厥虎師被全部肅清,少量突厥人翻山而出。楊瀟下令各軍分散追擊。 安祿山見到楊瀟,哈哈大笑說道,恭喜了恭喜恭喜,楊瀟將軍你可真是神兵天降,救了我老安的命了,你這次大勝一定會被皇帝陛下重重地賞賜啊。楊瀟大笑出聲說道,同喜同喜,恭喜你老哥保住了性命,正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你老兄也要高升了。東軍和西軍的將軍們都大笑起來。 傍晚時分,追殺的騎兵陸續返回。整個戰場大致被清點出來。西軍陣亡三千帶傷五千,整體損失不大。東軍可就慘了,三萬大軍隻剩不到一萬,安祿山心疼不已。突厥人損失更加慘重,僅僅是仍在野狼穀的屍體都高達三萬多具,虎師主力盡喪。 楊瀟下令全軍排擺盛宴,慶祝這次無與倫比的大勝。西軍眾位將軍都極為高興。東軍這邊雖然損失極大,但是賴西軍及時趕到沒有全軍覆沒,安祿山連連向楊瀟敬酒祝賀,場麵還算平和。 大軍在野狼穀休整三日。楊瀟下令兵分兩路,劉知言和王顯率領四大衛主力以及部分東軍兵力向西攻取突厥王城,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順帶消滅突厥鷹師。另一路由楊瀟、代王李豫率領五千各軍精銳前往北海追殲敵軍,楊瀟邀請安祿山一同前往。安祿山多次推辭,楊瀟盡力相邀,最終安祿山同意一同前往。 劉知言和王顯率軍西進,大軍二十天後到達突厥王城。劉知言和王顯輕鬆將王城攻克,隨後追擊突厥殘餘鷹師。 楊瀟和代王李豫、安祿山、崔乾佑等人向北海行軍,大軍行動迅速,七日後抵達北海。楊瀟一路上沒有遇到多少突厥潰軍,他也並不是為了追擊敵軍而來。 楊瀟下令全軍在北海南岸紮營飲馬。大家紛紛向楊瀟表示祝賀,楊瀟說道,同賀同喜。張鐮說道,我們應該舉行一個祭天儀式吧。代王李豫說道,極是,飲馬北海祭告蒼天,這難道不是每一個武將的夙願嗎。 眾人一起稱是。楊瀟提議由代王李豫代表李唐皇室,領頭祭告上天。李豫大為吃驚暗想,你真大方,甘願將首祭的位子讓給我? 楊瀟說道,我隻是一介臣子,不敢做這樣僭越的舉動。代王你不一樣,你姓李,是陛下嫡孫太子嫡子,你來代表李唐皇室最為妥當。李豫大喜過望,他熟知朝廷禮儀,三辭三讓之後,李豫同意了。李豫對楊瀟說道,我會記住你這份情義的,請容日後相報。楊瀟並不客套,點點頭。 李豫對諸將說道,我等一同祭拜吧。 於是,李豫為首,楊瀟和安祿山為次,諸將依次排序,共同向蒼天祭告,九重大禮完畢。楊瀟一行在北海駐紮滿十日,拔營向西方突厥王城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