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朝廷革新(1 / 1)

“此後大明行華夏歷,大明歷,明年為華夏歷4327年,大明歷263年(1630年),改元乾聖。”   當皇帝選年號必不可少,不考慮紀年問題,也要讓其他人稱呼自己。朱存楓的隊伍中沒有這種專業的人才,由朝廷舊派官員找年號。起初眾人推薦了弘武、隆武、紹武等等年號,都是帶武的。   這些官員的心思朱存楓一清二楚,隻有開國皇帝年號帶武,或者國家出現重大變故。讓朱存楓選擇帶武的年號表示朱存楓是通過非正常手段繼承皇位,這等於否定朱存楓起兵的正當性,否定朱存楓的正統性。   朱存楓是以得到太祖托夢,為天啟報仇,趕走弒兄奪位的亡國之君,這樣的理由出兵起事。既然得到太祖的認可,那就是正常繼位,不應該使用武字。   並未理會舊臣的小心思,朱存楓發現崇禎登基時未選的年號“乾聖”,意為天生聖人。崇禎覺得這個年號自己配不上,朱存楓則以為正好,恰巧符合出兵的理由,得到上天聖人太祖的庇佑。   登基、定年號這些都是細枝末節,隔天朱存楓召集一眾大臣、親信,討論國家革新、朝廷革新之事,這才是眾人最關心的,代表眾人可以獲得什麼樣的席位。   “世上沒有千年的王朝,我大明未到三百年就如此衰敗,過在我朱家,更在天下奸臣。太祖為救萬民起兵,建立大明,我朱家本該一直站在萬民之中,為萬民謀福祉,可惜一些不孝子孫,忘卻此事,一心想著當讀書人口中的聖人,被掌控輿論喉舌的奸臣玩弄於鼓掌,視萬民於不顧,以致才有官逼民反。”朱存楓說道,“朕得太祖之意,定要改變這一切,朱家子孫要堅定站在天下國民身邊,不能與天下地主、官僚同流合汙。”   朱存楓的開場白令全場心驚,同時一頭霧水,皇帝本來就是大地主,怎麼與地主切割。   “朕意組建大明國民大會,由底層百姓推舉(國)民代(代表),與朕一同管理朝廷。”   “陛下,小民愚鈍,怎辨忠奸,怎能處理朝政?”   “百姓的眼睛看得最清楚,隻有謀私利者才會以為自己可以蒙騙天下人的眼睛。”   按朱存楓的想法,將來一切內政都將交由內閣管理,皇帝不參與具體政務,隻會製定規則與規劃。各府各縣選舉出民代,這些民代和皇帝、太子等一同組成國民大會,由大會製定國策,推舉內閣成員。   隻有放權,皇帝之位才能更穩,皇帝隻需要牢牢抓住兩樣東西:銀子和刀子,就不會出現臣子尾大不掉,乃至司馬懿故事。所以軍隊完全脫離文官,脫離內閣,由皇帝直接指揮。   至於銀子,國家銀行直接隸屬皇帝,國家稅收和支出都必須經過國家銀行,由皇帝批準後才會下發到各部門。朱存楓在位時沒任何問題,後續會一點點將稅收部門也抓到手裡。   朱存楓可不想整天被政務拖累,他的目標是天下一統。將所有政務交給內閣,可以放開手腳征伐天下。   另外,一旦內閣製深入人心,將來哪怕有人想要造反,也不會造朱家的反,至少剛開始表麵上不會,隻會找內閣的問題,有了一層保護措施。即便子孫出幾個不上朝的,其他愛好的,也不會影響國家正常運轉。   當然,要想這一切深入人心,皇帝必須要抓住輿論高地,還需要國民有基礎教育。   這就是朱存楓的工作了,利用平臺拔苗助長,刺激全國經濟發展,補貼教育部門,全麵推行國民教育,興辦報紙,修建鐵路。   讓信息快速、及時流通,如此百姓有了基礎學識,就可以對國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皇帝掌控交通與出版社,就能達到控製輿論的目的,可以引導國民的情緒,最大限度確保統治穩固。   還是那句話,天下沒有千年王朝,朱存楓也不在乎子孫後代可以千秋萬代當皇帝,設置這樣的機構就是為他自己服務的。反正過完這一世就能回家,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   聽完朱存楓對國民大會的講解,一眾官員的臉色不是很好看,本來頭上隻有皇帝,現在一群泥腿子成了太上皇,還怎麼當父母官,怎麼高人一等。   “朕做事向來公平,有舍有得,讓內閣做事就會給內閣足夠的權力。從今以後,皇帝不再乾預內政,一切事務由內閣決斷。”朱存楓的話令眾人眼前一亮,“當然,為免出現權臣、野心家,內閣的權力需要拆分,內閣閣臣需要擴充。六部已不足用,朕打算擴建。農業部、工業部、商業部、科學部、交通部、教育部、水利部、衛生部,以及六部、督察院、大理寺等。各部與六部平級,各部尚書自動入內閣。”   多了許多部門就代表多了許多高官的坑位,對此所有人都歡喜,沒人敢反對,反對就是與所有人為敵。有些如畢自嚴等害怕冗官問題,也不敢當著其他人的麵提出來,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非常結仇。   “內閣權力增大,有所得就要有所失。從此內閣不再管理軍事,單獨組建兩軍都督府,分陸軍部與海軍部,由朕直接管理。”對於軍權這一點,更沒人敢有意見,“朕知道內閣需要一定的暴力結構,可以由兵部牽頭,將天下捕快、衙役集中起來,組建新的兵部,維護治安。朕也會讓東廠交由兵部管理,自此東廠不再監察百官,不得私設公堂,隻負責監察天下逆賊,維護國家安全。   至於錦衣衛,則歸入兩軍都督府,為國家打探敵國情報,不再管理國內事務。官員監察由督察院統一管理,督察院、刑部、大理寺組建三法司衙門,三法司衙門的官吏隻在內部輪轉,不得與其他部門有任何牽扯。”   對於這一點,其他人也不敢有意見。   皇帝認為內閣權力太集中不安心,要拆分內閣的權力,你不同意,你是不是要搞事。   擴建部門,一方麵因為朱存楓成事太快,來不及鍛煉手底下的隊伍,讓他們進入固有部門,很容易被染成腐朽之色,不如創建新的部門,一切從頭開始。當然六部等老部門裡,朱存楓也會放入自己人,等他們慢慢學習,將來接權。   另一方麵,隨生產力發展,國民教育的上升,朝廷確實需要分工明確,才能更好建設和管理國家,也需要增加部門來適配更多的人才。   可以說朱存楓以後世為藍本革新朝廷,如此大刀闊斧,本來很容易步子太大扯著蛋,誰叫朱存楓有平臺無限物資呢,許多問題隻要有了足夠的錢糧都不是問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